摘 要:為適應產業對軟件人才的真實需求,本文分析了軟件工程導論課程的定位以及課程教學現狀,提出了針對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和策略,有益于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軟件工程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產業結構發展的持續推進,各行各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這新形勢下,一方面,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另一方面,職業教學對人才的培養也帶來了新的思考。在軟件技術專業教學中,實踐教學能讓學生掌握軟件技術的專業技能,但這并不代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全部。如果只注重學生技能的培訓,會造成學生缺乏社會認知、降低就業優勢,也違背了職業教學培養社會產業真實人才需求的初衷。因此,理論教學也不可忽視,多數理論課程的設立是對高職教育的充實與引導,而面對高職學生進行理論授課,究竟何種理論授課形式更適合當代大學生,正是當前需要探索和創新的關鍵。
一、 教學定位及改革的必要性
軟件工程導論是軟件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課程一般設立在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與算法等課程之后,該門課程作為一門承上啟下的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軟件工程專業認知。但在目前的教學體系中,軟件工程導論主要安排為理論課程,課程教材多為偏向純理論介紹,主要講解軟件開發整個過程的理論知識。雖然學生通過其他專業課程做過程序設計編程作業,已有一定的軟件技術基礎,但仍缺乏軟件項目的工程經驗和管理認知,在學習導論時,難免因內容抽象、理解困難,降低了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若仍采用這種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對該課程失去興趣,而陷入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局面,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二、 教學改革思路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軟件工程導論課程內容包含了眾多專業課程的知識,涉及面廣泛,主要內容圍繞軟件生命周期各階段活動,以工程視角闡述軟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及理論體系,以軟件開發應用視角介紹規范化的、有效可行的設計模式和開發技術。結合前文所述教學遇到的實際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兩方面闡述教學內容的改革。
一方面,偏重理論的教學內容需要改革。分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根本原因: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的特征,學習基礎薄弱,思維特點表現為抽象思維能力弱而形象思維能力強,主動分析、提取信息能力弱,而好奇心和動手實踐能力較強。軟件工程導論中的很多理論知識點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缺乏項目經驗的學生無法找到自身熟悉的案例去參照理解,因而難學。此外,要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提煉,結合應用場景設計出淺顯易懂的教學內容,這對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經驗、學識累積有較高要求。因此,軟件工程導論教學內容應理論充分結合實踐,將軟件開發項目貫穿軟件生命周期各階段。對于軟件開發項目的選擇,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項目規模較小且易實現的項目,例如學生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等,熟悉的應用場景,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以項目去理解定義階段、設計階段、開發及維護階段,并重視軟件過程和軟件質量的管理。以小規模案例,學生可以在可控的短時間內完成每一個階段的任務,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
另一方面,軟件應用在各行各業得以實施,甚至占不可忽視的地位,軟件系統的規模不斷擴大,為適應行業變換復雜的新需求,軟件系統的開發技術和方法以及軟件質量要求也有著相應的變化。隨著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發展,新技術新方法并沒有及時融入教學內容中,知識體系和教材內容陳舊,也需要改革。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除了授課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教材的選擇也需要同步。目前,軟件工程導論相關教材,以項目式為主線的教材很少,自編適合高職院校的軟件工程導論教材則可以解決教材資源受限的問題。
(二)教學模式的改革
對于理論多于實踐的軟件工程導論課程教學,其教學模式多采用講授式教學,按照知識體系結構順序開展教學活動,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模式,需以實踐需求為改革主要方向,以能力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要培養出符合社會真正需要的軟件技術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單一教學模式,而采用多種模式開展教學,并強調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將軟件工程方法、原理、概述等理論知識融入項目案例講解,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中體現的軟件工程領域中對應的問題,運用啟發式教學建立師生交互的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對軟件項目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思考,組建認知,激發學習主動性,通過思維討論活動獲得知識。將軟件生命周期各個階段以及軟件過程、軟件質量管理的工作等體系知識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小規模項目的開發,對各階段的工作有更深刻更直觀的理解。以軟件生命周期中定義階段需求分析為例,掌握需求分析階段的基本技能,以小組項目任務為應用場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如何獲取需求并轉換成文檔形式的需求,以及文檔編寫、繪圖工具等。讓學生獨立完成信息轉換的本環節的重點,即由口頭溝通的信息轉換成符合規范的有文字有圖形的文檔信息。利用小規模項目,完成定義階段、設計階段、編碼及測試階段,各階段實施周期較短,單元教學時長在授課教師可控范圍內,并可以隨時了解學生實施情況,針對有困難的小組,再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 結語
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真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這種技能型人才具有獨立思考、創新創造能力,還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本文探究軟件工程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結合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多種教學模式融合,整個過程以項目任務驅動小組協作為主,案例式教學、引導式教學為輔,在項目任務的各個階段,模擬真實項目運作,對項目進行工程化,學生在小組中各司其職,團隊完成各階段產物,達到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實踐綜合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月陽.探析提高高職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途徑[J].農家參謀,2019,618(9):154.
[2]范會聯,仲元昌.基于項目驅動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3(5):149-150.
作者簡介:
張桂英,重慶市,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