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互聯網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搶占的意識形態主戰場,較之傳統意識形態領域,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風險發生的概率更大、能級更高。高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歷史使命。本文通過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基本現狀及風險點的梳理,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能提高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關鍵詞: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化解
一、 校園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點
(一)校園熱點難點問題易引發負面情緒并泛化為意識形態問題
隨著學生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和利益取向多元化,民生領域的一些短板成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難點和痛點,如處置不當,極易誘發負面情緒,并可能被圖謀不軌的人利用或蓄意炒作而泛化為意識形態問題。如學生對改善學習、生活環境的訴求得不到解決,或對學生反映問題處理不及時、不規范、不到位,就有可能在網絡上引發負面信息。如果處置不當極易引發為意識形態問題。
(二)在宣傳思想、政治安全領域,敵對勢力以各種新興手段利用學生,企圖攻擊和瓦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威脅國家政治安全
境外敵對勢力不斷調整滲透策略,廣泛利用商業、學術、宗教、網絡等途徑進行滲透的勢頭有增無減,并呈現以更加隱蔽的形式向學校領域蔓延態勢。比如,某些境外組織打著經濟資助的幌子對重點高校和專業進行滲透。再如,某些西方敵對勢力通過互聯網對信教學生灌輸“黑黨”“蔑華”思想,為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三)互聯網領域,傳播介質的多樣性、傳播內容的不可預測性和易被操控性給校園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安全帶來嚴峻挑戰
在信息技術飛躍發展背景下,網絡信息在數據體量、生成速率以及演變形成等方面發生著巨大變化,一些自媒體賬號為博取關注,炒作社會熱點難點,引發利益群體所謂共鳴,妄圖拓展網上黑色地帶和灰色地帶。比如,某些自媒體,經常炒作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或有意放大政府或某些單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惡意進行炒作。這類自媒體價值觀扭曲,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商業利益。他們用“燒錢”的方式“賺錢”。個別學生也成為一些自媒體的雇傭,他們有意或無意地向自媒體大V爆料我們學校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這也是校園網絡意識形態領域或網絡輿情工作需要高度關注的風險點。再如,個別學生“翻墻”到境外社交平臺注冊賬號并發表不當言論。這類情況雖然少,但危害性、破壞性巨大。
二、 校園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薄弱環節
(一)學校網站建設粗放,尚未形成統一的管理監控平臺
比如,許多高校的子(孫)網站等尚未納入高校網站管理監控系統,這些網站的信息安全存在隱患。再如,部分網站平臺管理還主要依靠第三方服務,這為校園站群意識形態的把控帶來了極大風險。
(二)校園新媒體、自媒體管理任重道遠
比如,相當部分學校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微視頻等新媒體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松懈。許多日常運維交由學生來做,有些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不強,存在對發布內容審查不嚴、不認真、不規范等問題。再如,在自媒體群體管理難度大,我們對教師群體網絡意識形態教育較多,效果較明顯,而對學生群體教育跟進不及時、教育措施不到位。
(三)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方面仍存在不足和差距
在思想認識上,有的高校意識形態主體責任意識不強,片面認為意識形態工作是宣傳部門工作。在工作能力上,對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缺乏了解,意識形態工作引導和掌控能力不足,輿情引導處置能力有待提升。
三、 化解校園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重大風險的對策
(一)加強校園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預防,未雨綢繆,“治未病”
要時刻繃緊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無小事這根弦不放松,始終保持警惕心和警覺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守住守好校園網絡意識形態主陣地。要建立健全跨部門定期會商研判制度,密切關注意識形態領域的動態動向,及時了解干部師生思想狀況,有效防范網絡領域“矛頭”風險向意識形態領域傳導轉化。要加強對師生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風險防控工作,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和敏感話題,及時排查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點,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空間。
(二)在強化學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監測、分析、研判
在提高前瞻性和預測力上下功夫,做到觀大局、察大勢,耳聰目明、心若明鏡,準確把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發生的規律和特點。運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對涉校輿情進行全天候時時監測,特別是在重大活動、敏感節點。加強輿情預警、輿論引導,確保早發現、早預警、早行動。一經發現風險,能夠對其性質、特點、影響范圍、危害程度等及時把脈、科學診斷、因“險”施“診”,切實控制風險的發生頻次和影響范圍,努力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和早期階段。
(三)守住守好校園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陣地,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管理權
陣地建設與管理是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依托。堅持注重主渠道和廣覆蓋并重,做好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與管理。要加強對課堂主渠道管理,將教師課堂政治紀律放在首位,劃定課堂教學意識形態安全底線和紅線。大力推進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引導師生強化網絡意識,樹立網絡思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以文育人,創作網絡文化產品,豐富網絡內容,推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張瀟月.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4):76-77.
[2]段海超,鄭雨.媒體融合視域下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7):123-126.
[3]岳松.高校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與引領力網絡路徑探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5):89-94.
[4]李懷杰,林坤.大宣傳格局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18(3):107-110.
[5]齊俊斌.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的難題及應對策略[J].社會科學家,2017(8):64-67.
作者簡介:
趙文鵬,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