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
摘要:從古至今教師的職責便是教書育人,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也需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教會學生知識固然重要,但從長遠的發(fā)展來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行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所以,作為一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任科教師,我們需要提高教學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教育? 品德與社會? 教學策略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就是要有良好的品行,沒有良好的品行親人朋友會遠離你,同事上司會疏遠你。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正確的社會認知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值得學習和關注的。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首先必須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教書,只有學生擁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他們才能在未來的發(fā)展當中開辟出一條通往光明的大道。小學階段是塑造學生道德品質價值觀最關鍵的時期,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上,教師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關注,致力于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yǎng)成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一、教師自身要認識到品德與社會課堂的重要性
一個人即使再聰明,擁有無數過人的能力,卻沒有正確的道德品質價值觀,那他對社會的發(fā)展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會阻礙社會的發(fā)展,破壞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很多教師不注重品德與社會課堂,他們覺得這些課是業(yè)余課,他們認為語文教學等科目的成績才是學生能力的體現(xiàn),他們自己教學水平的體現(xiàn)。所以很多教師忽視了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教師忽視這門課,學生自然也不會引起重視,這就導致了無數的學生從小沒有得到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以及道德規(guī)范,所以有的學生長大以后誤入歧途甚至心理扭曲。清華大學生給自己的室友投毒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學生從小就沒有接受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的規(guī)范,沒有一顆寬容大度、善良的心,即使他在學術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做人方面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要重視品德教育,社會法制教學,從小學抓起,從學生接受領悟的初步抓起,讓學生形成正確品德品質的同時,做一個懂法依法守法的好公民。
二、用故事案例啟發(fā)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對于小學生來說,像品德與社會這種說理性比較突出的學科是非常枯燥的,教師僅憑教材內容在課堂上如何唾沫橫飛,鞠躬盡瘁,學生可能都不能學到其中重要的道德內涵,主要是他們會覺得教師的講述非常無趣。如果在教師講述的過程當中插入一些故事或者舉出一些實例,就會在課堂當中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小學生喜歡聽故事,對于未知的、未聞的事物充滿了無盡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在教學當中適當地插入一些小故事,在吸引學生關注的同時運用故事的生動性啟迪學生。如在教學生“我很整潔”這一品德主題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故事,小紅是一個非常不愛干凈的小朋友,她的手指上經常有黑色的灰,衣服隨時都臟兮兮的,流著鼻涕,課桌擺放得亂七八糟的,同學們都非常的不喜歡她,大家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也不想和她一起分享東西,后來她意識到了這一點,逐漸改掉了自己的壞毛病,經常洗手,不亂摸臟東西,同學們慢慢地就愿意和她一起玩耍了,她在學校的生活也變得比以前更開心了。給學生講完這個故事過后,教師就可以問學生們:你們愿不愿意和不講衛(wèi)生,不愛整潔的同學一起玩呢?大家可能都會說不,這時候教師就利用這一點引出課堂的關鍵內容,對的,我們都不喜歡不愛整潔、亂糟糟的同學,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衛(wèi)生,及時洗手做一個愛整潔的好學生。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故事間接地懂得做一個整潔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教學效率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課堂上舉辦一些有關品德與社會課相關的活動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舉辦一個有關道德與社會方面的活動,也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效率的好途徑。品德與社會課的最終目標便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認識與肯定好的道德品質并成為一個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教師可以利用舉辦活動的方法讓學生知曉一些重要的品德與品質。比如在上有關如何才能成為一個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的好學生的課時,教師可以針對這個主題開展一個辯論活動,讓學生小組之間互相辯論看那一個組提出的方法最多就給予一定的獎勵。教師在教學生做一個勤儉節(jié)約的人的時候,可以舉辦一個捐贈活動,讓學生把自己不用的書籍和玩具捐贈給有需要的小朋友,這些活動看似非常的平常,但是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性格的塑造確有很大的影響。讓學生參加如何做一個關愛他人的辯論賽活動,可以讓學生知道做人需要互幫互助,在公交車上遇到年邁的爺爺奶奶應該主動讓座,同學朋友有困難應該主動伸出援手。讓學生參與捐贈活動,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節(jié)約,學會珍惜,也許你不要的一個小東西小玩具卻是別人無論如何都得不到的東西,我們不能浪費資源,要懂得節(jié)約的重要性。
四、課外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間接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
小學這一時期是學生行為習慣道德形成的初步階段,用適當的規(guī)矩來規(guī)范他們能夠起到很好的約束以及引導作用。比如教師可以規(guī)定學生每天必須把自己的課桌整理整齊,遇到垃圾主動撿起來等等,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這也就間接地提升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制定一些獎勵制度,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養(yǎng)成好的習慣,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規(guī)定撿到重要物品主動上交可以得到獎勵,每周個人衛(wèi)生保持整潔得到一定的獎勵。這樣適當的獎勵就可以讓學生付出行動,懂得誠信的重要,愛護環(huán)境的重要等等,學生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養(yǎng)成完美的生活習慣,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提升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課堂是我們教師值得關注的科目,提升這門課的教學效率也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學生學好了品德與法治課才能學會做人,學會做人,他們在社會當中才能有立足之地。教師在意識到品德與社會課堂重要性后,應該重視舉辦一些相關的道德教育活動以及有關的班規(guī)來規(guī)范學生,致力于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善良、正直、勇敢、勤儉等一切都優(yōu)秀的好學生。
參考文獻:
[1]劉順海.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J].西部素質教育,2018,4(3):57-57.
作者單位: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萬足鎮(zhèn)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