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昭 王曉龍
【摘 要】非遺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而言是非物質形式的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民間傳說、表演藝術、社會實踐與節慶活動、自然界的知識與實踐和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出了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和文化特征,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活”的展現,因此應該加強非遺傳承。高職院校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應該在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內涵和傳承現狀的基礎上,運用信息化手段教授非遺基礎知識、實現展示多樣化、打破時空限制。高職院校應該根據非遺內容和實際教學情況,合理運用信息化手段教學。
【關鍵詞】高職院校;非遺傳承;信息化手段;基礎知識;展示方式;時空限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170-02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我們需要堅持文化自信,需要認識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創造的優秀的歷史文化,需要具有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大表現形式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和文化特征。當前我國越來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旨在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更好地認識中國民族傳統文化、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但是,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問題,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應該積極行動,運用信息化手段展開教學。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內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等活動、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1]。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確定了40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我國也有著海量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4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時代的文化藝術,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勞動和歷史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非物質文化[2]。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性:其中民族體現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強調民族性,但是也對傳承帶來了時間、地域、文化和審美方面的問題;非物質是非遺的基本特征,相較于物質文化遺產更難傳承,尤其是在當前精神空間被互聯網占據的社會中;文化是非遺的根本性質,存在著被經濟利益和經濟效益影響的問題;遺產是非遺的最本質淵源,由于非遺主要存在于民間,存在于山區、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導致非遺遺產面臨著破壞和失傳的問題。
總體而言,由于受到資金缺乏、高素質人才缺乏、無繼承人、作坊式發展狀態、經濟效益不明顯或無法轉化為經濟效益、現代工藝沖擊和假冒偽劣產品、營銷和宣傳不到位、未建立品牌等因素影響,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出現各類問題,有的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行動,運用教育的優勢加強非遺教學,使非遺更好傳承。
三、高職院校非遺傳承過程中信息化手段運用方式
(一)運用信息化手段教授非遺基礎知識
在高職院校中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需要運用信息化手段教授學生非遺基礎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初步認識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學習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于基礎知識的教學,相關教師可以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引入與之相關的文本資料、圖片資料、音頻和影像資料等,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將它們展示在多媒體大屏幕上,同時還可以為學生展示相關實物,進而創設出生動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究。
非遺基礎知識,第一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征、我國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比如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口頭文學及其為載體的語言;傳統書畫、音樂、曲藝和雜技等,比如京劇、昆曲、古琴等;傳統手工技藝、醫藥和歷法等,比如剪紙、皮影、木版年畫、搪塑、掐絲琺瑯、中醫藥、針灸、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等[3];傳統禮儀和節慶民俗,比如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等;傳統體育與游藝等。第二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現狀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4級保護體系,以及建檔保護、法律保護、節日展會和相關研究等措施。第三是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個代表進行重點教學,比如:少數民族歌曲代表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戲曲代表京劇和昆曲,中國手工技藝代表剪紙、年畫、蠶桑絲織技藝、南京云錦、蘇繡,中國表演藝術代表皮影戲和雜技,中國的知識和實踐代表珠算、農歷和二十四節氣。
(二)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展示多樣化
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室,以及建設智能化信息技術互動教室,根據各班級學生的選擇情況,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展示多樣化,展示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使得學生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立體的內容更好地學習非遺知識與技能,更好地進行傳承[4]。
具體而言,一是利用大屏幕和平板電腦展示國家級非遺名錄,利用“妙筆”技術讓學生自由點擊不同種類的非遺內容和項目圖片,還可以讓學生戴上耳機收聽有關非遺內容的介紹;二是利用大屏幕展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及其保護名錄”,讓學生通過生動有趣的圖片和影像資料了解相關內容,在了解中國非遺內容的同時也能夠了解世界其他地區的非遺內容,從而逐步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識,以此受到啟發,創新中國非遺傳承方式[5];三是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中國非遺數字典藏內容,比如中國傳統文化文藝作品、地方志等;四是利用微視頻、數據庫、flash動畫等,展示有關傳統表演、民族音樂、曲藝、口頭傳說的內容,進行互動教學,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與合作學習;五是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以及重點講解本地區的非遺內容。
(三)運用信息化手段打破時空限制
高職院校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教學,還應該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非遺理論知識與相關技藝。比如教師可以制作有關非遺的微視頻和電子課件,將它們推送到班級群中、微信公眾號中和教育軟件上,從而幫助學生進行自主預習、自主學習和課后復習。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著很多問題,高職院校應該根據這些問題,運用信息化手段教授非遺基礎知識、實現展示多樣化、打破時空限制,從而更好地進行非遺內容的教學,更好地通過教育進行傳承。
參考文獻:
[1]施教芳,王建良.產教融合的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生態系統構建探索——以中國工藝美術非遺傳承與創新資源庫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1):57-60.
[2]吳向文.信息化環境下寧夏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教育及傳承研究[J].大眾文藝,2015,(06):228.
[3]李娟,劉俊哲,邵安寧,et al.南京傳統秦淮燈彩的文化傳承及信息化保護構思[J].戲劇之家,2019,302(02):235-236.
[4]黃克順.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探析——以壽縣為例[J].皖西學院學報,2018.
[5]金蘭名.依托高等院校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體系建設初探[J].藝術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