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冬偉
摘要:職業認同是員工對企業的認可度和信任度,是崗位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的體現,而中職生職業認同感的樹立是轉型為企業員工的前提條件。本文以通州中專機電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目前學生的就業形勢走向,重點分析研究中職生職業認同的現狀和策略,為培養中職生職業認同感尋求新方向、新途徑。
關鍵詞:中職生;職業認同;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5C-0060-03
職業認同感(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中職生職業認同培養,就是完成學校培養學生到企業培養員工的轉變,實現在校學生到企業員工角色的轉換。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機電學院面向機械加工、現代制造、汽車維修行業、工業機器人等行業,培養精密加工、現代制造、自動化生產、樓宇智能、汽車運用、工業機器人等高素質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學校通過多年專業建設,從源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業激情,已為社會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專業人才。
一、中職機電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的意義
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意識。機電專業人才培養在專業教學方面需要加強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并通過對現代職教體系中職機電專業學生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改革,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同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樂趣并加強專業認知,為后一階段的培養奠定基礎。
幫助學生強化專業認知。以學生特長、興趣、能力為基礎,以市場崗位需求為根本,以技能提升、創新創業培養為手段,推進階段性、過程性培養目標的達成。結合對企業崗位的認知和薪資報酬等方面的了解,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專業技能的內驅。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了其他方面的突破,獲得相應能力的提升。
幫助學生增強崗位意識。嘗試融合企業管理理念,引入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辦學,學生通過參與企業工作實踐等一系列活動的有效開展,實現了校內專業教育與企業崗位實踐的對接,從而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學生加深了對職業的認識和理解,加強了崗位意識,引發了對未來人生職業的思考,增強了職業認同感。
二、中職機電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的路徑
(一)政府要明確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
當前,國家“職教二十條”已經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類型教育,因此,要明確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促使職業教育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我校在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探索機電專業發展新路徑。通過政府指導,對接產業融合,提升教學質量,擴大辦學規模,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滿足了企業和行業的發展需求。
(二)社會要樹立大眾的擇業觀
目前的職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社會重普通高中輕職教、重學歷輕技能等一些陳舊觀念的影響,社會認可度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職校生就業實習工資低、職業發展不明朗、社會的不認同等,導致學生本人和家長積極性不高。因此,要樹立大眾的擇業觀,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融合“工匠精神”,形成大眾重視職業教育的社會氛圍。合理分配收入,提高技能從業者在社會中的地位。我校機電專業面向社會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優秀畢業生回訪、榜樣引領、職業體驗周等形式,積極提高社會的認同度,讓更多的社會人員了解職業教育一樣可以培養出社會精英,為社會創造更多更大的價值。
(三)學校專業設置要適應市場需求
市場決定著職業學校的專業構成與規模。目前產業升級,對所需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原來的中專畢業到現在的大專畢業,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們要提高教育層次,培養能適應產業升級轉型的高技能人才。機電學院積極對接市場,根據市場崗位需求,更新專業設置,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增加更多新型的對口專業,培養更多符合勞動力市場的技能人才。
(四)企業要深度參與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社會和市場所需技能人才的一種模式,與“雙場合一”教學模式探索研究不謀而合。真實的工作場景,完整的工作流程,真實的質量監控,是職場呈現給學場的最直觀的印象。目前,構建勞動者和企業雙贏的新型企業模式正在展開,改革企業用人制度,提高技術人員待遇,是吸引學場中學生的主要因素。對于機電專業學生來說,有的企業會認為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存在一定的操作風險,容易給企業帶來更高比例的次品率,導致與學場合作融合的積極性不高。所以,職業學校要增加自己的優勢,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加大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力度。機電學院與南通江華機械有限公司現代學徒制試點被評為“南通市最佳組合獎”,并積極引企入校,南通一汽有限公司、南通鼎昌模具科技有限公司分別進駐我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模式,推動產教融合辦學。
(五)學校要構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對于職業學校來說,學場中的技能是職業學校學生的名片,只有強化技能意識,才能增加將來在職場中的籌碼。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教”。機電學院積極構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體系,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與技能水平,進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積極與企業聯系、合作,主動對接,探索符合企業需求的新型專業,緊跟發展步伐,建立學生高就業率、高薪酬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三、中職機電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培養的建議
(一)達成培養中職生職業認同的共識
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決定了中職生在工作崗位中的核心競爭力,而形成這樣的競爭力需要學生在校時就提升對職業的認同,形成本位認識。除了給中職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學習氛圍外,更應在平時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教學時融入企業元素,培養中職生職業認同。
每個學生都是家庭的未來,家庭教育、個人成長、學校培養、企業發展等方面要達成共識,為中職生從入學、在校學習到企業工作,多位一體共同培養中職生的職業認同,共同指導中職生的職業規劃,共同謀劃中職生的職業生涯。
(二)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
培養中職生的職業認同,要讓學生能認可并接納企業的氛圍,企業的文化,企業的質量要求和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養的要求。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都在加強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例如,我校成功引進企業入校園,與企業合作二級學院辦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機電學院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根據企業用工需求,開展多種形式辦學,提升中職生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提高中職生操作技能和學習能力。以機電專業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例,學生在校期間學習車工實訓、數控車削技能訓練、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3D打印技術等課程。學院與廣東鴻泰南通精機科技有限公司、雄邦壓鑄(南通)有限公司等數控加工制造企業進行訂單培養,共同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加強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識。
(三)加強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職業學校在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時,除了注重技能、素養等,更要注重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在日常的教學環境中,要突出企業特色,架構企業工作場景,讓學生感受到濃郁的企業文化氛圍,初步了解企業文化內涵。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學習與實踐,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實訓車間是機電專業學生學習與操作的主要區域,在實踐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企業文化,可為學生就業提前進行崗前培訓。實習指導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職業認同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崗位的認知;實訓場地張貼與企業相關的生產標志等,時刻規范學生在實訓車間的行為。通過規范實訓車間的布置,將企業文化深入融合到校園文化中,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營造企業實踐的氛圍,加深學生的職業認同。
(四)健全專業學習和德育共建的網絡
中職生職業認同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立足職業教育,勇于探索,不斷尋找培養學生職業認同的方法。以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例,不僅要學好與數控相關的學科,而且要開設3D打印技術等高新技術課程,健全數控專業課程體系,為全面培養技術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具有較全面的理論基礎,嫻熟的專業技能,才能為訂單型企業培養更優秀更全面的技術型人才。
學校在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時,應與德育工作深度結合。過去,關于職業認同的教育內容只在德育課或者幾節就業創業指導課略微體現,學生沒有形成初步的概念,更談不上職業認同的培養。學校要在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同時,將企業的評級機制、考核機制借鑒過來,實現課堂與企業對接、學生與員工對接。通過職業認同教育,對學生進行評優、評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逐步養成良好的企業行為規范,成為企業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責任編輯:曹鴻驊
Abstract: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the recognition and trust of employees to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ownership of the posts.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trai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employees to be in school before entering the job market. This paper takes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of Jiangsu Tong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eeks new directions and new ways for cultivating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words: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raining;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