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利
【摘要】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人群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準、銷售價格或租金標準,具有民生保障性質的住房,這些住房的標準、價格、租金等能夠很好地適應這一類人群的需要。保障房的供給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方面,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完備的治理體系對保障住房供需矛盾的緩解、提高人民住房生活幸福感均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保障房;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踐
1、當前保障房社會治理創新的原因
1.1政出多頭,管理權責不明,社會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對于保障性住房的居民來說,普遍認為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問題突出,管理主體不明確,缺乏專門機構。在日常管理中,政府、社區居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和居民的職責分工不明確,造成管理錯位、越位或缺位。
1.2入戶審核方式單一,保障性住房家庭申報情況存在盲點
現行的家庭狀況申報制度主要依靠申報人的自愿申報,家庭收入的核定主要依靠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調查走訪,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類似情況:一是為了滿足申請條件,申請人故意隱瞞實際收入;二是由于用工方式多樣,難以準確計算收入;三是審計過程不透明,缺乏社會和媒體監督,導致不公平現象時有發生。
1.3退出機制不健全,居民住房粘性大
保障性住房退出機制不完善,特別是立法層面缺乏嚴格的退出機制,加大了管理和治理的負擔。由于退出意識淡薄和投機原因,保障房福利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固化。長期居住的想法也會阻礙居民自動退出的步伐。因此,建議政府采取激勵機制,實施大規模的激勵措施,引導和鼓勵居民逐步退出保障性住房。家庭經濟條件對人們的住房意愿和居住地點有很大影響。政府可以采取對低素質人群再就業培訓、政策傾斜等措施,為保障性住房家庭提供合適的就業機會,鼓勵和引導保障性住房家庭退出。
2、保障房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思路
2.1創新治理理念:創新組合治理思路,確立多元供給主體
在住房管理和發展過程中,基層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強化地方政府領導核心的同時,要注意動員和引導有效的社會力量加入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健全以地方政府為主體,企業、地方組織、公民等社會群體為輔助的保障性住房供應機制。社區發展工作不應該完全由政府來完成。政府的作用應該只是干預。在社區發展工作中,政府應負責提出各種發展政策或直接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但政府執行的所有政策都應以保護居民利益為基礎,要在住房小區社會治理中注重保護居民利益和基本生活,引入競爭機制,采取政府向市場組織、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等多種方式,讓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也可以成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一部分。
首先,加強和適當轉變政府職能,確保政府在制度設計、財政支出和土地供應等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同時,要充分利用政府擁有的一切有利資源,積極引導社會的有利力量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政府不僅要在社區公共服務中處于核心地位,而且要引導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參與社區服務,而不是單一的角色。
其次,要不斷完善相關激勵政策,培育和發展房地產企業、居民、村集體等多種供給主體,整合各類社會組織力量,提高各類社會管理合作的效率、協調性和發展性,通過合作對話、對話交流、相互合作、確定發展目標等方式進行有效管理。同時,要利用社會群體的力量,積極引導和鼓勵居民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管理和決策。要使工作充分透明,保障居民合法權益。
2.2健全運行制度:完善進入和退出機制
首先,通過多種手段完善接入系統。從經濟收入水平、城市關聯度、逐步放寬準入門檻的職業性質等多個角度進行資格界定;建立橫向和縱向聯動審計機制,從家庭收入狀況縱向對家庭和社區進行深入調查,通過多部門協同聯動協調,橫向建立城鄉居民有效賬戶,促進資格審核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完善準入機制和公開機制,依靠廣泛的力量、切實有效的途徑讓人民群眾參與監督工作。要建立宣傳內容、方法和時間的最佳結合、等待機制,改變簡單的彩票制度和排隊制度,借鑒新加坡、香港等先進地區的公共住房等待制度,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適合中國國情的輪候制度。
其次,建立完善的進退管理制度。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總量嚴重不足。在居民個人收入、資產和信用體系不完善的背景下,政府公共住房不能無限期供給。通過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門檻,并不意味著申請人可以享受終身住房保障福利。對于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如何動態監測和核實其經濟收入狀況是否符合享受保障的資格條件,以及經濟狀況改善后如何退出保障,應當明確界定。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公共住房福利的優化配置,實現保障性住房的循環共享和有效利用,迫切需要建立保障對象退出機制,包括動態監控機制、懲罰機制和激勵機制。
2.3建立內外部一體化的監督體系:確保運行良好,規范運行
一是監督主體的獨立性不足;二是監督權力的對等性不足;三是監督過程的公開性不足;四是監督機制的不健全,缺乏強制性的監督手段。因此,要從源頭上防治保障性住房制度中公權力的濫用和異化,建立健全有效制約公權力運行的監督管理體系,包括行政監督、立法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四個環節。
理順政府監管部門職能分工,完善行政問責機制,明確和落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監管主體、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分配管理職能分工與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土地供應、監督監管相結合,避免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提高聯合監管、相互監管的合作效率;同時,要加強和明確問責的力度,從考核制度、終身責任制、定期監督等方面提高執法意識,規范工作內容。
引進立法、司法和社會監督機制手段,協同政府實施監管,進而提升保障房監管治理地位,并構建健全的監管體系。通過立法,改變立法嚴重滯后的現狀并加強制度建設的依據,提升權威、可靠性;通過司法,改變司法缺位現狀,借用法律手段明確底線,對違法違規行為起到威懾和嚴懲作用,對腐敗等行為進行有力監督和約束;通過健全自下而上的社會監督機制,還權力與人民,確保自身利益實現的同時保障廣大民眾的公共利益和民生福利,同時協同政府推進自治。
2.4創新治理方式:培育社會社區力量,推動居民融合
基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目前保障房的實際情況,在治理過程中,基層政府應該正視多元問題的存在,把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作為出發點。通過加大居住區文化建設、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等途徑,挖掘社區人文潛能,鼓勵居民之間積極聯系,使居民構建熟人社會的生活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老百姓參與到社會公共服務中的積極性。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培養居民的共同體意識,進而增強老百姓對社區、對彼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終實現居民的相互融合。
結論:
本文從多視角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管理的觀念,為我國當前社會形態下的社會保障房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進一步強化了政府在我國房地產市場中的核心地位,并對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全面發展,提高我國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由于受諸多因素的限制,本文的一些部分概念和研究點還存在許多缺陷,如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制度建設的橫向比較和縱向定量研究,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呂夢瑩,陳晚晴.社會治理視閾下我國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7(14):186-187.
[2]劉志峰.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筑實社會治理基礎[J].社會治理,2019(0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