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蕓
摘 要:社會理想指的是一個社會階級或者說個人對未來政治結構以及社會制度的設想、追求和預測。當代的大學生們具有怎樣的社會理想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興衰以及成敗。基于此,怎樣改進、加強高校的教育,把當代的大學生培養成更好的接班人,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堂的重要環節。我們首先看到他們對社會政治理想主流是積極的,也要看這其中存在各種問題以及原因[1]。
關鍵詞:大學生 政治 理想 分析
中圖分類號:G4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02
一、當代的大學生社會政治理想現狀分析
現代社會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不僅需要大學生們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也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與他人相處、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總的來說,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理想總體的趨勢是好的,正確的社會理想價值觀也都是樹立的。
1.當代大學生社會政治理想整體良好
(1)在道路自信方面
道路的自信也就是我們對未來的命運以及發展方向等各方面的自信,堅定信念才是我們小康社會的墊腳石,這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經之路。據調查85%之上的大學生們認為在我國政局是相對穩定的,對中國發展的前景也充滿著十足的信心,90%之上的大學生們是這樣認為的:“21世紀的世界多級化發展中,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極”[2]。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大學生們能夠正確地認識社會主義的制度,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然要堅持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2)在制度自信方面
對于我們的這種制度,大多數學生都是“很滿意”或“比較滿意”。他們堅信在國家的領導下,中國一定能強起來,中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3)在文化自信方面
文化的自信就是對自身的文化價值有著充分的肯定,也是堅信自己文化的生命力。這也來自悠久的民族記憶以及中華民族智慧的和諧氛圍,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在關于中國人不過“洋節”這個問題上,90%的學生都表示支持不過“洋節”。在關于大力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這個問題上,95%的同學都表示贊同,認為這樣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
2.大學生社會政治理想中存在的問題
(1)看重個人前途,輕視社會政治理想
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夢想,但相當部分的大學生僅僅是局限于實現個人的理想,沒有將個人理想和社會政治理想結合起來。對“你進入大學的學習是為了什么”的問題,有60%的大學生回答的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30%的大學生回答的是“不知道”,只有10%左右大學生回答的是“為實現中國夢”[3]。從而可以看出,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的大學生更加看重的是個人的理想的實現,而輕視社會政治理想。在他們看來,社會政治理想對他們來講太遙遠了,個人理想的實現才是最實惠的,他們更多關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個人利益的實現。從實質上看,雖然有一些大學生們意識到了社會政治理想對于實現個人的理想作用,但是真正的能把個人理想奮斗同與國家的前途以及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的人不多,相比之下,大家更偏重的是個人的理想,同時也會對自己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缺乏著正確的認識。
(2)重視個人的價值,輕視社會的價值
全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就業的形勢相比也越發嚴峻,基于此,也促使大多數的學生們更努力地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以提高個人綜合的素質。但即使如此,相當部分學生依然把目標放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以我為中心,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還是考慮自己的需求和高收入。所以說,大學生從個人方面考慮得較多,對社會需要方面考慮得較少。
(3)在人生的奮斗目標上,個人意識增強而社會意識較弱
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使更多的學生進取精神、自我意識和自我責任以及成就欲望明顯有了增強感,積極地追求利益和個人價值。通過調查,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的目標,一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點什么,該做點什么,怎么去努力去干,并沒有認真地規劃出自己的生活,得過且過。學習也只是為考試而學,學習缺乏主動鉆研和創新精神,此類的大學生,是處于“享受”的一個狀態,沒有一點方向一點目標,導致了理想以及信念缺失。通過各個方面的調查,來加倍地學習對將來有一點可能獲得直接利益的知識點,相反的對不能直接得到利益的學習可以不那么的重視。有的資料顯示出學生們大部分人都會感到自己特別最缺乏社會理想[4]。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理想問題分析
我國一直都重視對青年一代進行社會理想的教育。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大學生中的自私自利、冷漠無情等不良品性的滋生,個別人甚至連基本的人道社會責任感都喪失了等等。對大學生造成了很深的影響。
1.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出生于二十一世紀,他們的成長道路基本上都是家——學校——家,很少接觸社會,人生經歷簡單,缺乏社會生活的磨煉,也沒有經歷艱苦環境的考驗。在他們的心中,只要學習成績好就一切都是優秀了,所以這種單一的生活使得他們對社會生活缺乏深刻的了解,思維方式比較直觀單一,不能全面地看待社會現實。因此當代的大學生往往是有想法,沒行動,對新觀念的吸收“超前”,而良好素質養成“滯后”。由于自身的因素,也極其容易受到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產生隨大流的盲目性和易變性。同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更多的是看重經濟利益,而忽略對道德品行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因而在面對經濟壓力或金錢誘惑時,容易在成長的過程中迷失自己,造成了大學生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個性。這樣一方面影響了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他們難以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社會理想。
2.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和挑戰。由于大學生心智不夠成熟,缺乏對思想文化的辨別能力,從而使得他們原本就不堅定的理想信念日漸模糊。所以必須加強社
會政治理想的教育,以增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給高校的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寬了大學生學習的思路和視野,網絡的發展也拓寬了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的方式和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但與此同時,網上信息的良莠不齊,夾裹著的西方腐朽文化和低俗有害信息也涌入校園,大學生由于知識和閱歷的局限,思維方式單一,辨別力不強,涉世不深、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這種“西化”的影響和蠱惑,沒有能力來判斷信息是假惡丑還是真善美,盲目的迷失方向。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社會政治理想教育。
3.學校教育的影響
大學的學習階段正是學生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的重要時期。恰恰相反,現在的高校對社會理想教育依然沒有重視起來,學校里看到最多的是學生成績是否優越,而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中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經常是處于“說時重要,但做起來次要”的地位,而且社會理想的教育也缺乏整體部署,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局限于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沒有形成一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其次無視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和問題,社會實踐意識和能力都不足,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對這種教育的厭倦,于是導致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出現缺失。
同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也有待進一步加強。他們往往對理想教育有著這樣的觀念理念:遠離政治,崇尚實際,認為對大學生的理想教育不要過多談政治立場方向,只要培養他們能夠遵紀守法,誠實做人就行了,有無理想并不重要。這主要還是源于我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不夠十分的重視,導致師資力量不足,所以未能更好地對大學生展開深入細致的社會理想教育。
4.家庭環境方面影響
當代的大學生是在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里成長的,沒有經歷過政治、經濟上的“大風大浪”。再加上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使得他們缺乏社會生活的磨煉,導致獨立自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克服困難的能力較差。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對自己的要求低,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別人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增強而義務感、責任感缺失。
同時家庭教育也是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之一。在家庭的教育之中,較多的一部分家長,他們只看中他們孩子的智力著重來培養,卻忽略了對孩子品德方面的教養。那么,他們在教育方面也是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功利、實用地去引導孩子們走向道德與修養的方向,且是帶有非常明顯的個人傾向以及功利性的。與此同時,社會中,大學生們受不良風的影響,家長們往往教育孩子如何投機取巧或者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孩子以權謀私,而不是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在現實的生活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常常存在著不一致,這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差,所以大幅度地降低了學校社會理想教育的功效,非常嚴重地阻礙了樹立大學生的價值觀,讓他們在社會理想的取向上存在迷茫,存在困惑等等,導致了理想信念的嚴重缺失。
結語
社會理想教育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艱巨且漫長的過程,需要大學生們從學校、自身、家庭以及社會四個方面相融合,構建出有效的社會理想教育機制,這樣,才能提高社會理想教育最實質性的成績與
效果。
參考文獻
[1]郝英荔.淺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策略[J].才智,2013,(34):50.
[2]張艷,高琴.淺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
2012,(03).
[3]王凌云.我國大學生道德信念現狀及對策研究[D].2016.
[4]易香君.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現狀及效果提升對策研究[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