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藝文
摘? 要:本文設計了數字化檔案保護方案,用大數據管理模式對石窟寺文物進行數據采編、影像整合和三維圖像掃描建檔,用新的技術對石窟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為石窟寺建設數字化博物館,運用數字化復原技術、影像互動裝置,增強現實文物展示等新的展示手法,開展鞏義石窟寺數字化檔案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鞏義石窟寺;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數字化檔案;數字博物館
在數字化背景下,用數字化平臺對石窟類文化遺產建檔保護,并利用數字化成果將檔案轉化為面向社會大眾傳播、沉浸式文化空間、可復制再生的數字化文化形態,進一步發揮數字檔案的重要作用。用數字化平臺推動數字檔案的社會共享,更好地把優秀的文化遺產資源推廣出去,最終達到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1 石窟寺的歷史檔案、文化價值與現狀
1.1 石窟寺的歷史檔案
石窟寺檔案載體比較單一,均為石刻,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500-503年),歷經東西魏、北齊、隋、唐、北宋,長達1500多年的連續歷史,具有極其輝煌的歷史、文化、藝術成就,極具歷史研究價值。據史料記載,鞏義石窟寺里有大雄寶殿和東西廡殿10間,摩崖大佛3尊、石刻洞窟5座,千佛龕1個,255個摩崖造像、各類大小佛像7743尊和數十篇石碑題記。其中除了北魏皇室的造窟外,還有其他朝代的修整石窟所刻碑記、名流雅士的游玩題記,還有僧侶、官員、平民所刻的記錄了禮佛祈福零散石刻。銘刻在碑石上的愿望、名字、事件,是一段段真實的民生記錄,承載的社會歷史變遷,都是作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真實檔案。
1.2 石窟寺檔案的文化價值
鞏義石窟寺始建于北魏,石窟寺雕刻規模雖然不大,但雕刻內容的豐富,在我國的佛教雕造藝術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并不亞于龍門石窟和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鞏義石窟寺,其實都是北魏時期所開鑿的石窟,年代蟬聯,一脈相承,起于大同云岡,繼以龍門賓陽洞,終于鞏縣石窟寺。把三處石窟雕刻聯系起來,才能追本溯源地了解這個時期的雕刻藝術,探明它繼承發展的歷程。[1]
鞏義石佛寺的佛像很有特點,有傳統的石雕佛像,也有飄逸的飛天浮雕,佛像面部慈祥,身上服飾線條優美流暢。其中,最精美而完整的《帝后禮佛圖》《飛天》、罕見的優填王造像等都是我國石窟藝術的瑰寶。
1.3 石窟寺文物檔案現狀
鞏義石窟寺歷經了千百年的風化侵蝕和歷史變遷,損壞嚴重。明清時期有過重修記錄檔案,至民國年間毀壞已經比較嚴重。新中國成立之后有了全面的整理和維護,但一些佛龕雕刻已經無法修復。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2012年間,景區對石窟寺的基礎設施進行了維修和保護。但石窟第2窟由于石質較差,窟前壁已經全部崩塌,現僅有鐵網圍住,未見其他保護措施。石窟第5窟因地面有雕刻,怕游客踩踏損壞文物,不對外開放。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有效地繼承、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檔案已經刻不容緩。
2 石窟寺文物數字化建檔的必要性
在數字技術的發展下,將新技術運用在文物遺產領域,在現階段能很好地解決妥善保管和開發展示問題。利用三維建模等技術數字化建檔,可以大量而完好地360度展示文物圖像,從而使文物實體保存在更加嚴密的環境中,減少人為損害,有利于文物壽命的延長。
但目前石窟寺沒有進行數字化建檔,這片領域存在空白。對石窟寺開展數字拷貝、數字圖像處理、數字石窟保護和修復工作是對石刻檔案的永久保存,再利用數字化檔案成果,建設數字化博物館。數字化博物館所具有的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實體虛擬化、信息展示多樣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傳遞網絡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等特點正是石窟寺當前所需要的,是針對地區特色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重要舉措。[2]
3 石窟寺檔案數字化設計方法研究
本文從石窟保護中的數字技術、石窟數字化技術的研究、數字石窟寺的應用三大類對鞏義石窟寺檔案進行數字化設計研究。
3.1 石窟寺文物數字化復原
首先運用文獻法對石窟寺所有文物進行歸檔整合,整理編排成電子版,形成大數據資料庫。其次運用影像資料整合法,對影像資料經過剪輯、合成等一系列數字處理,整理合并成所需影像。最后運用數字處理法將文物三維激光掃描,把得到的數據進行拼接、濾波、建模等數字處理。
具體處理法如下:鞏義石窟寺現存的5個窟龕,七千余尊佛像、石碑等,在歷史上被盜損壞的各類頭像達上千件。本方案采用3種方式進行數字化復原。一是三維掃描儀建模技術進行石像模型構建;二是損毀缺失嚴重的石像,用三維建模技術構建;三是數碼圖像的三維建模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對現存的石窟寺的場景、佛像等進行信息采集加工,形成一份完整、準確、永久留存的數字檔案。
數據經過三種類型的處理后,設計構造一個大型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將三種類型的檔案數據統一協調管理。
3.2 針對石碑文獻進行保護與建設
對這些石碑文獻進行數字化數據采集,按照統一標準進行編輯,統一存入數據庫,并將在數據庫永久保存,實現全文掃描錄入供大眾查詢。做好石碑文獻的數字化建設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挖掘文化旅游素材,彌補石窟寺景區缺乏民俗旅游體驗的空缺,使石碑文獻的珍貴價值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3.3 數字化博物館建設
對石窟寺的佛龕、摩崖石像、石碑文獻等進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加工后形成數字檔案,在整合數據方法上進行創新,設計數據庫管理系統,形成大數據資料庫供大眾查詢。
在檔案展覽中還可以加入增強現實技術的展覽方式,如三維立體文物演示、3D投影文物演示、幻影成像動態演示。將石碑文獻中描述的情景內容制作成各種類型的影像講解,生動地展示文物,讓文物“動起來”、“活起來”,使游客能看懂歷史,讀懂文化,激發游客的參觀興趣。
在數字檔案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建立數字化博物館網絡平臺,實現文物檔案查詢系統、文物影像、文物歷史演義等功能。豐富的數據資源不僅能夠提供給旅游者觀看,還能用于科研、教學、文化等工作活動,并且為學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為石窟藝術愛好者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詳盡、直觀的石窟資料。
4 結束語
用新理念保護與傳承石窟寺文化遺產檔案,挖掘本民族文化資源,為文化遺產類景區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帶給大眾一種革命性的文化、藝術、感官沖擊,具有新的時代意義。
通過三維建模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建檔,將石窟寺場景進行數字化再現,形成數字檔案。充分利用“數字石窟”的成果,實現檔案資源的“可廣泛傳播、可重復復制、可商業化運用”。面向社會大眾傳播、分享石窟寺文化藝術,立足本土、走向國際,更好的把優秀文化遺產推廣出去,同時也是對石窟寺檔案更全面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河南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師國偉,王涌天,劉越,鄭偉.增強現實技術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的應用[J].系統仿真學報,2009,(07):2090-2093+2097.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大學 來稿日期: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