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毓
摘 要:造林更新是國家保護森林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在不破壞現有森林資源平衡的情況下,使森林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在造林更新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常見的問題,如林木產量過低,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基于此,本文從相應的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以期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
關鍵詞:造林更新;樹種選擇;種植密度
造林更新,就是在采伐森林資源的同時,重新種植栽培大于采伐數量的樹木株數,傳統的造林更新由于沒有科學的規劃,很容易造成資源的不完全,不合理地利用。本文從林木品種選擇,科學規劃種植密度的角度來進行研究,以期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造林更新遇到的常見問題
(一)林木的適應性較差
造林更新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樹木的存活率,存活率越高意味著造林更新的工作效率越高,而樹木對當地氣候的適應能力與存活率有著較大的關聯。一般情況下,對種植地區適應能力差的樹木成活率往往比較低,顯然成活率低不利于造林更新工作的展開,而當地的自然環境顯然無法改變,且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均有較大的不同,只用一種植物就想適應各地的自然情況顯然是不正確地,這時就需要找到相應的方法去應對這一客觀情況。
(二)林木的生長速度較慢,生長質量不高
造林更新中,植物的生長速度及生長質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生長速度慢會使得造林更新的效率變得低下,不符合造林更新的基本要求。所以應該找到相應的手段和方法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二、造林更新遇到常見問題的對策
(一)選擇適應性強的樹木品種
在造林更新前。我們必須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及環境因素進行總體的調查,如年平均日照時間、土壤各種微量元素含量、年均降水量、土壤的pH值、常見害蟲種類信息等,都要一一調查清楚。這些調查是為了對當地的情況進行了解,從而找出最合適的樹種來進行種植,并且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各種樹種之間的合理搭配,借這種科學的分配來提高樹木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在選擇的時候若有多種樹種均符合要求,應當優先選擇當地的本土樹種,因為這樣選出的樹種既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又因為不需要異地運輸,節省了物流費用,節約造林成本。比如,中國的西北荒漠地區,如新疆南部、內蒙古的西部、甘肅省部分地區普遍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偏低,河流較少,淡水資源匱乏。若想在當地進行造林更新,這時就應該選擇比較耐旱的樹種,以提高樹木的成活率,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由于這些地區比較偏遠,物流成本偏高,所以應選擇本地樹種,胡楊的壽命非常長,可達兩百多年,常生長于荒漠地區,耐旱、耐熱、抗鹽堿,樹干通直,是荒漠地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資源,具有很高的栽培價值,又是西北地區的本地樹種。因此,結合了以上幾方面的考慮,胡楊就成了非常合適的選擇。
(二)注意植物養分和植株的保護,合理的分配種植密度
1.提供足夠的養分,防止枝葉及雜草吸收養分。導致生長速度慢的原因有很多種,首先是可能是養分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在栽培植物的時候一定要給予適量的養分和水分,比如化肥,不能多也不能少,太少會導致發育緩慢,太多又會將植物燒死。水分也是同理,一定要適量,根據樹種的不同來提供不同的水分。比如澆水一般應該定時定量,如遇到雨天應適當減少澆水量,天氣炎熱,土地水分流失大的時候應該多澆水。另外植株附近生長的雜草會和植株爭搶資源,壓縮植株的發育空間,使得植株本身的養分不夠。這就需要我們定期對附近的雜草,及其他對植株有危害的植物進行清除。另外在植株生長期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長出多條分支的情況,此時應定期修剪發育不良的枝干,防止這部分枝干搶走主枝的養分,保證主枝的發育。
2.對于植株的保護。注意保護植株,特別是不要讓植物被牲畜破壞,吃掉,或者是害蟲侵害,防止低溫對植株的傷害,加強對植株的保護。因為有些植株本身生長速度非常緩慢,一旦遇到牲畜破壞,再復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預防牲畜破壞的辦法有很多,比如在植株生長區域用鐵絲網進行包圍,保護,防止牲畜及其他可能對植株造成破壞的野生動物進入。并且還應特別注意害蟲的侵害,應定期噴灑對植株無害的殺蟲劑進行消殺處理,防止害蟲繁殖影響到植株的生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培育一批害蟲的天敵,比如鳥類,來對害蟲的數量和規模進行限制,將蟲害降到最低。另外,有些樹種耐寒能力不是特別強,而我國的某些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冬季又會比較寒冷,此時就應該對植株進行適當的防護。對于耐寒能力一般的植物可以將樹干涂白,一方面這樣會使得植株整體比較美觀,整齊,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樹木內部的早晚溫度差,防止出現凍害。對于耐寒能力差的植株還應該用干稻草包裹,以此作為保護。
3.設置合理的種植密度。種植密度對植株的生長也尤為關鍵,一般情況下,喜光樹種如毛白楊的密度應該低一些,使得每棵植株受到足夠的光照。而不喜光樹種則應該種植的相對較密集一些,比如云杉。植株種植密度不合理會對植株本身造成很多的不良影響。如果種植密度過低,一些厭光的樹種會發育緩慢,還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并且會使植株的后續維護,如澆水,施肥,植株保護的工作難度,增加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使人力資源沒有被合理利用。如果種植密度過高,植株的葉片就會互相遮擋,植物的莖稈和葉片快速變長,分支減少,產生蔽蔭反應,不利于植株的生長。還會使得植株的通風透光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的產物下降,降低光合作用效率,進一步導致病蟲害高發。比如向日葵,向日葵是一種對光照需求較高的植物,一旦種植密度過高,每棵植株不能獲得足夠的光照,會對向日葵的生長產生比較嚴重的不良影響。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造林更新的過程中應當選用符合當地狀況的植物,適當地對植株提供足夠的養分,適時修剪多余枝葉,對植物進行有效的保護,設置比較合理地種植密度都可以有效的解決上述的常見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利恒.北方地區造林更新技術研究[J].新農業,2019(15):29-30.
[2]董孝平.論人工造林更新措施及注意問題[J].現代園藝,2018(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