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領導班子是高校內部管理領導者的集合,對高校人才培養、發展建設起著決策、引領的重要作用。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或相對完整的體系對高校領導進行指導性分工,個別學者也僅僅停留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高校領導班子整體性能等宏觀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本文旨在找出高校領導班子分工的具體方法及原則。
【關鍵詞】高校 ?領導班子 ?分工
一、研究意義
高校內部職能多樣化,如何優化內部管理結構,提高工作效率和整體效能,是各高校如今都面臨的棘手問題。本文從高校領導班子分工的法律依據、方式方法入手,從教育學、管理學的視角對高校領導班子的分工進行了分析,最后用系統論的結構對高校領導班子的工作系統結構進行了搭建,在工作系統結構基礎上指出了分工原則,可根據此原則對各高校領導班子進行合理分工。
二、領導班子的含義
“領導”一詞,管理學認為“領導是激勵、影響和引導組織中的其他人為了組織目標而有效工作的過程”。組織行為學認為“領導是組織賦予一個人的職位和權力,以率領其部署實現組織目標。”行政管理學認為“領導是由領導者、被領導者、組織目標和社會環境等諸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結合的產物”。可以得出,領導班子是組織中處于決策、指揮、監督、協調地位的領導者集團,其作用是激勵、影響和引導組織中的其他人實現組織目標。
三、分工的積極作用
分工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提出“可以將復雜勞動分解為若干簡單的勞動,先專注干好每項簡單勞動,提高其熟練程度,然后再將各簡單勞動組合起來,從而提高整體勞動效率。”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一是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有利于新工具的發明和技術進步。由此可以判斷,分工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還可以提升專業技術水平,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我國高校領導班子的成員構成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三十條規定“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同時規定基層委員會選舉產生書記、副書記并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國家舉辦的高等教育學校實行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因此,我國高校內部領導班子是由擔任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委員會的黨委書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和擔任高等學校的校長、副校長組成。
五、我國高校領導班子分工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按照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領導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討論決定學校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內部組織機構負責人的人選,討論決定學校的改革、發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項,保證以培養人才為中心的各項任務的完成”。“高等學校的校長全面負責本學校的教學、科學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對以黨委書記為首的黨的委員會和以校長為首的行政體系做了明確分工,指出黨的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和學生工作部,領導學校的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群眾組織并組織離退休黨員教職工開展活動,設立黨的基層紀律檢查委員會,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規定以校長為首的行政體系在學校黨委領導下,主要負責發展規劃、人才引進、財務管理、審計監督、基本建設、教學活動、科學研究、對外交流、安全保障、后勤服務、資產管理、招生就業等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以上法律法規,是我國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分工的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六、高校領導班子分工的理論指導
(一)以教師、學生為管理對象對高校領導班子進行分工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一般規律的科學,高校領導班子的分工應在教育規律指導下進行。教育學認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統構成了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即教師,受教育者即學生,教育中介系統則為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教育學認為教師與學生是教育組織內部的主體,學校教育的一切活動要圍繞教師與學生展開,所有教育活動要以人為本。教育學認為,高校領導班子應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進行管理和服務,其他工作都應以“教師”和“學生”延展開展,由于“教師”、“學生”的角色不同,可以根據這兩種不同教育管理對象為內容對校領導班子進行分工,對工作劃分兩條主線,即以“教師”為中心的主線和以“學生”為主線的分工。
以教師為主線體現在:招聘教師、管理教師從事教學(科研)、管理教學設施;以學生為主線體現在:招收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指導學生就業;這種分工雖然主線明確,但支線模糊,雖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但沒有體現職能化管理的特點。
(二)以職能化管理對高校領導班子進行分工
現代管理學認為管理就是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效配置資源,實現目標價值。管理學認為“計劃”是由“組織機構”組織實施的,在“組織機構”中存在管理層級和結構類型的。層級為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基層管理者、操作者。
根據管理學觀點,可以得出高校領導班子屬于學校內部管理的高層管理者,各個職能部門是平行組織統一歸領導班子管理,高校領導班子可以根據“職能型結構”構建領導班子分工結構,各個領導班子成員分別管理職能不同的部門,達到分工內容職能化。但學校的管理較企業管理復雜,包涵多項職能,如何將職能相近或職能相生的部門歸屬統一領導管理還需進行系統分析。
(三)搭建高校主體工作系統結構,對領導班子進行分工
系統學認為“結構是指系統內部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組織秩序及其時空關系的內在表現形式。系統結構取決于系統之中的要素,由這些要素聯系形成的關系及其表現形式的綜合,并由這樣的綜合導致了系統的一種整體性規定。”第一,結構反映的是系統的內部關系,具有規定性;第二,系統結構反映系統中要素之間的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具有穩定性;第三,系統中各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這種聯系與制約的關系體現了系統的整體性;第四,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作用并不一致,各要素的聯系有的是本質上的聯系,有的是非本質的聯系,體現系統的多樣性。根據系統學觀點,以各個職能為要素,以教師、學生為職能載體進行工作系統搭建。
搭建:由“規劃”連線“招聘”、“招生”,“招聘”連線“教師”,“教師”連線“教學”、“對外交流”、“科研”。“招生”連線“學生”,“學生”連線“教學”、“對外交流”、“日常管理”、“就業”。由“建設”連線“設施”、“設施”連線“維護”、“維護”連線“教學”、“科研”。
根據搭建的系統結構,各高校可以結合班子成員的數量,進行分工。分工原則為:第一,每名成員所承擔的工作量大致相等;第二,根據工作量,將有直接聯系的要素結合在一起;第三,資金要素、監管要素、安保要素與以上搭建的任何要素都構成直接關系,可作為分工工作量的補充要素,與其他要素進行結合;第四,黨委下設及指導的各部門按照黨的相關章程進行分工。
七、高校領導班子分工的現實思考
(一)高校領導班子分工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高等院校要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高校黨委要在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指導下開展對班子成員的分工,在分工過程中既要根據領導班子成員的思想品德、業務能力和資歷經驗進行分工,又要根據工作內容,工作性質對班子成員進行分工;既可以確定分工內容,又可以適時調整分工,但無論如何分工都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同時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保證黨委的領導核心地位,保證校長依法行使職權,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
(二)高校領導班子分工要堅持從實際出發
在我國普通高校中,按辦學層次可分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按隸屬關系可分為中央部屬院校、省屬院校以及市屬院校,按照學科分布為綜合類、理工類、文科類、醫學類、農學類等多個種類,按照社會認知可分為一流大學、非一流大學;按照地域可分為東部、中部、西部,關于高校的分類,國家機關和社會教育機構有多種分法,這也體現我國高校辦學多樣化的特點和地域化差異。因此,針對各高校的領導班子分工就需要結合自身特點,根據自身的辦學目標、辦學條件、辦學水平、地域優勢、政策支持力度,合理確定當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學校的主要及重要工作,結合這些工作對領導班子合理分工,既突出重點又符合規律,既科學分工又突出特色。
(三)高校領導班子分工要堅持科學分工
高校領導班子分工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工,第一,要充分考慮到自身客觀因素,尊重歷史,體現分工的歷史延續性,保證領導班子分工的結構穩定,在穩定的基礎上謀求整體效能的提高;第二,要把聯系性強、依存度高的工作結合在一起,進行“專業”分工,提倡專業化,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要體現監管部門的相對獨立性,不能即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不能把組織落實和監督檢查交給同一名班子成員;第四,要根據教育發展規律,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用發展的眼光對校領導班子進行整合分工,在搭建校領導班子分工的結構上要有所預留,例如在辦好本科時要做好研究生教育的準備,在成為省內一流的高校同時要考慮成為國內一流,在成為國內頂尖的同時考慮到成為國際頂尖,因此在對領導班子分工時,考慮到可能會因一些發展性強、延展性高的工作擴展出新部門、制定出新舉措,要根據這種可能對班子成員分工進行結構空間預留。
參考文獻:
[1]孫優萍,謝軍波.組織行為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李玉保.高等院校領導班子整體功能研究[D].武漢大學,2013.
[3]王太盈.亞當_斯密的思想體系和貢獻[D].東北大學,2014.
[4]李英東.馬克思與韋伯社會分工理論的比較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
[5]斯蒂芬·羅賓斯,劉剛(譯).管理學[M].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6]李海萍.改革開放40年中國高校內部領導體制改革審視[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7]李靜.依法執行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8.
作者簡介:張強(1979-),男,法學碩士,中共黨員,沈陽大學黨委校長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