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寶
【摘要】召公廉政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周文化的符號之一,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甘棠》詩篇,告誡黨員干部要勤政愛民,清廉為公。一提到三千多年前的召公甘棠,無不讓人發思古之幽情,一探召公廉政文化之究竟。本文以“試論召公廉政文化的當代價值”為題,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召公 ?廉政文化 ?當代價值
一、對召公廉政文化的基本認識
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的庶子,西周時期的開國功臣。因為他的封地在岐山、扶風一帶的召地,他的爵位是公,所以后世稱他為召公。
周武王時期,召公曾經巡行南國,他不愿意讓老百姓去做官者的衙署去打官司,經常深入民間,在位于陜西省岐山縣鳳鳴鎮劉家塬村的一棵甘棠樹下處理民間訴訟,以宣揚周文王的德政。召公參政時間最久,他與周公、太公位列三公,屬最高爵位。后世人思念召公的愛民仁政德行,對那棵甘棠樹尤為珍愛。清朝道光年間,岐山縣令李文瀚到召亭(即今天的岐山縣鳳鳴鎮劉家塬村所在地)考稽資料,繪制了一幅“召伯甘棠圖”,并撰寫《甘棠圖記》文章一篇。岐山人武澄在兩年后得到李文瀚的甘棠樹圖以及文章,將它刻碑上石,立于周公廟內的召公殿前,以激發人們熱愛甘棠,懷念召伯之情。召公的勤政廉政思想,以及他禮賢下士、倡導文明、待人友善、以人為本的精神和素養,使后世人把他尊為仁政、廉政的典范。召公廉政文化具有積極和豐富的社會意義和當代價值。
二、召公廉政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周文化為主要代表的、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被堪稱華夏廉政文化第一人的召公廉政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周文化的符號之一,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人為本。召公履政,在治理封地時,有很多為民便民的政策措施。比如,在處理民間糾紛時,為了方便老百姓打官司,他采取巡行鄉邑的辦法,到老百姓當中去就地處理。這種方法很受老百姓歡迎。《史記·燕召公世家》對此作了如下敘述:“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人民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這就難怪百姓作甘棠詩來表達對召公的崇敬之情,甘棠樹也成為召公為民盡責的象征。此外,召公得到民眾的愛戴,還在于他對侯伯、庶人都能進行公正審判。這充分體現出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重民、愛民、恤民的思想。
第二,家國情懷。召公履政一直把愛國、敬德、保民、惜民的思想伴隨從政全過程。他認為,廉政不僅僅是指為官清廉,更在于心從國家,有著忠實于國家的愛國之心,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這是他政績卓著的原生動力。
第三,敬德保民。召公最先提出“敬德保民”的施政理念,還提出最高統治者要以身作則,帶頭成為德的典范。“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三下,越王顯”。(見《尚書·周書·召誥》)大意為王有德,小民才能效法,王業自然就顯達了。召公在輔佐武王期間,就曾因西方旅國送武王一只獒,擔心會使武王玩物喪志而作《旅獒》,勸君主“明王慎德”。他以為“豈弟君子,四方為則”(見《詩經·大雅·卷阿》)之語告誡成王,大意為王要做天下的榜樣,最高統治者應有仁德,成為庶民的模范。
第四,勤政廉政。召公把勤政看成是德政的一部分。召公的采邑就在今天岐山縣鳳鳴鎮劉家塬一帶。召公的采邑是他推行周禮的試驗區,他把周文王的德和禮,正確運用于管理實踐,使這里成為首善之區,政通人和,社會風氣良好,刑措多年不用,文王對召公的政績很滿意,親派召公赴南國布文王之化,推廣周召之地的經驗。召公認為,一個好的官吏要心系群眾,有著愛民之心,懂得體恤百姓之苦,更應該為官清廉,心從官德,終身踐行,這是他的準則。在當時社會,召公作為一個貴族,能夠到民間巡行,在甘棠樹下,小草屋審斷百姓之間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不僅如此,召公在審理案件中,還追求“各得其所,無失職者”,也就是盡職盡責,公正審判。這一一事實,無一不透露出召公真摯的愛民情懷和廉政思想。
第五,盡心輔佐。作為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曠代輔弼”,召公精心輔佐國君,支持周公攝政,安定王室,先后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為開拓周王朝成康之治立下了不世之功,德高望重,民具爾瞻,以至人們用大保作為對他的習慣稱謂。正因為如此,西周歷史,自武王克商,到平王東遷,總共有275年歷史,歷經文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等十一代十二位君主。從歷史經驗看,而西周時期的制度建設,最為突出的表現在文、武、成、康之際。西周統治者特別注重吸收夏、商兩代的歷史經驗教訓,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的重要制度淵源和思想資源。孔子有言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王國維先生在其所著《殷周制度論》中,對西周文明的歷史地位也有很好的表達。這些無不與召公有關,功不可沒。
三、召公廉政文化的當代價值
綜上所述,召公廉政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當代廉政文化建設的思想源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研究討論召公廉政文化的時代意義,不僅是我國當代廉政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推進當代廉政建設標本兼治的重要參考,而且召公廉政思想中的一些觀念對今天社會的發展和個人修養的提升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當然,今天全黨深入開展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與召公之時不可同日而語,但重溫這段歷史,可以以史為鑒,對于我們將召公廉政思想中有益成份發揚光大,打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召公廉政文化對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召公輔政業績卓著,功垂千古,而在輔政中一以貫之的從政理念、清廉作風、惜民愛民的人格魅力,正是召公廉政文化的根本體現。尊重民意,敬德保民,就成為召公輔政最基本的觀念意識。研究召公廉政文化,可以讓我們了解在中國傳統政治框架中,廉政首先表現為國家的政治倫理與政治制度,其次還表現為對為政者的政治品格及行政原則的內在要求,可以讓我們對傳統廉政文化的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國外文化不斷流入,社會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從召公廉政文化中汲取優良的成份,一方面對我們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樹立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很大的幫助;一方面對我們廣大黨員干部養成良好的思想作風、生活作風、以及培育良好的家風,進而規范社會道德秩序,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動黨風廉政建設,促進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進一步好轉,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