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怡
摘 要:社會物質極大“豐盛”,這是有目共睹的,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的生產加速了產品的生產設計、更新換代,產品多了物質就多了,這在表面上也就明顯地反映了豐富,但在我們似乎忽視了“豐富”必須要有“匱乏”來襯托。本文圍繞的《消費社會》一書,從社會的歷史進程與邏輯合理性對其理論進行辨析。
關鍵詞:消費社會;物役;偽數據;個性
鮑德里亞揭示了豐富的本質和來源——統計學家或者是操控者有意地放大了增長的數據,強行將虛幻的數字擺在增長邏輯的頂端。但事實上,負增長也是增長,所以在被糖衣包裹下的“豐盛”從內部看是空洞的氣泡,在消費社會下人們看到的是浮華外表。
1.人們享受“物役”的狀態
“物品和需求的世界可能是某種全面歇斯底里的世界”,在現代社會的消費活動中存在著一個明顯但在世人觀念中若隱若現的邏輯關系:在“物役”的社會,人就像待宰的獵物被控制在消費的牢籠中,通俗來說,以金錢和物質為主體的消費掌控著人。鮑德里亞從理性的的角度提出了這一問題,當問題被以書籍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后,鮑德里亞所處的乃至于現在的社會的狀態都并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可以進一步分析,鮑德里亞的字里行間透出了將人們從紙醉金迷的物欲催眠中喚醒的敲擊聲,但人類作為社會生產活動的主體幾乎并未產生過對這一問題認識和意識。
依據當前的狀況來看,社會真正被喚醒面對了一定的困難。鮑德里亞所揭示的消費者被操控的原因大多是在于消費者首先自己有意地顯露出了心中欲望,所以才會產生物質和人類的“奴役”關系,類似于人在戀愛關系中知道是毒藥也會心甘情愿地喝下去。由此,消費者享受著從自己的私心中誕生的“被物控制”的邏輯,享受著消費暗示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這些環節從本質上來說最大的目的是能給人們帶來滿足——在被控制下和引導下尋找填補欲望的物品。所以即便是鮑德里亞明確地對問題進行了分析,但一定程度上,舒適圈內的人們也是幾乎是沒有意愿跳脫出去的。
2.偽數據拼湊信息世界
網絡讓信息在社會中爆炸式地傳遞,社交網站在這幾年給世人開拓了眼界。幾乎任何信息,當下只要想知道幾乎沒有不能找到的。在信息接受極快的現在,對人來說,知道的越多自身的認知范圍就越大,與世界的聯系也就越親密。但依據鮑德里亞所傳達的觀念,人知道的越多,也就越孤獨。人們現在看到和接收到的并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信息制造出來的偽數據世界,鮑德里亞展示了周遭的信息之所以豐富是因為書中提到了另一個問題:到底人們看到的世界是不是真實的世界。無論是廣告、新聞還是電視節目,都是由“設計師”加工過的,是“設計師”想讓我們接受的信息。因此,人們接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曲解的“偽真實”。由此進一步探析,包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與人交談這一社交活動,對話的內容都是通過個體腦內編排過后再向外輸出,因此多數情況下,幾乎任何人思維方式和最終想法都基本不會脫離除了自己以外的人所設計的圈層,甚至個人也會陷入精心的自我暗示而選擇性地忽略真實。但人具有獨特性和獨立性的,并且由于信息本身就是思維和思想地整合表達,所以從根源上也無法探究和驗證信息地真偽是否存在或刻意地編排或是偽裝。
3.社會進程中誕生的合理邏輯
“消費社會中個體的自戀并不是對獨特性的享受,而是集體特征的折射”,這一邏輯指當人們看向周的人,人們能從周圍的人身上摘取元素,拼湊出個性,這是對“獨特性”的解讀。關于“折射”電影《湮滅》很好地解釋了這一概念。外星人通過一個彩色屏障將人類隔絕在立面,通過屏障對一切信號的“折射”改變人類基因,當人意識到自己是怪物的時候,一部分感到害怕一部分卻又對這種類似于進化的升級潛意識里進行了在贊美和認同,影片最后開放式結局有一種結論是女主是折射復制出來的外星人或者是真正升級過的人類。
因此換言之,鮑德里亞確實是在批判消費社會所帶來的控制邏輯,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消費社會也有其益處。
在消費社會中,“邏輯”是被豐富物質隱藏起來的非實體化的框條,那么既然“邏輯”已被正大光明地呈現了出來,其背后相對的也極有可能有還被隱藏的東西,這是否包含了邏輯操控之下的社會進入了一個極度穩定的系統?答案是肯定的。就目前來看,人們浸潤在的控制中,卻又不愿打破這舒適圈,人潛意識里都在贊美這個邏輯所帶來的欲望的滿足感,獲得了滿足也就收獲了一定程度的安逸。因此,人在“異化”的同時也就意味著“異化”進入了一個穩定循環的狀態,消費既然是主導的意識形態,此形態產生的“畸形”確實也是這個社會默認的“良性的畸形”,而所謂了陷阱邏輯,只是遠遠地觀望并把它打造得更具誘惑力,因為這是一個穩定又正確的邏輯。短期內不會帶來災難也會不造成社會崩塌。人類誕生至今,“邏輯”都一定有它誕生的意義,當前社會所進入的階段需要消費邏輯來維系整體和諧,原因在于這是幾乎所有人共同創造出來的邏輯——通過人類的先天和后天驅動下的選擇行為,暫時還沒還有能夠替代消費邏輯的邏輯,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間會有新的邏輯被創造出來以替代當前的消費邏輯。換言之,沒有消費邏輯也許不能真正地挖掘個性和創造的意義,也無法在未來對個性有一個真正明確的概念,個性不是憑空就能得出來的,當下能肯定的是“偽個性”的明確,而“真個性”此時無法給出答案。
4.結語
綜上所述,《消費社會》中不僅呈現的是鮑德里亞對當今現狀的思考,也帶來了很多疑惑。行為主義包括“尋求理解特定環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類型的行為;對嚴格的實驗和仔細定義變量的強調”。也許當前人類所經歷的階段是整個社會對人類自身進行的試驗,而其中的種種邏輯都是“變量”,它們導致的結果也各不相同,會有恐慌也會有贊美,以后的社會也可能會向著另一個邏輯轉變,再回過頭來看也就能更客觀、理性地解釋人們現階段所做出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0.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