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梁群英 吳悅欣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廣東 廣州 510120)
品管圈(QCC)是由相同或相關聯工作的人們自發組成一個團隊,集思廣益,按照PDCA程序,采用一定的管理技術,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在護理管理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1]。放射治療是目前鼻咽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2],張口困難是其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12% ~ 58.5%,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張口訓練可有效預防鼻咽癌放療后張口困難。通過QCC針對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張口困難的特點,強化護理措施,降低患者放療不同時間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程度。我們將品管圈活動運用于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張口訓練,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腫瘤放療專科2017年1—7月收治的鼻咽癌行調強放療患者138例,按數字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9例。納入標準:①病理診斷明確,TNM分期Ⅰ~Ⅲ期。②能夠生活自理;無口腔基礎疾病,放療前無張口困難;思維清晰,能準確表達。③首次住院接受采用IMRT方案放療,放療設備為西門子醫用直線加速器,射線類型為6MV-10MVX線,DT:66-70Gy/33-35F/6-7w。④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精神病史者。②不愿參與本次研究者。③同期行放療、化療治療的患者及有其他基礎疾病或因放療并發癥而中斷治療和接受治療前存在嚴重營養不良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水平、婚姻狀況、疾病分期等臨床一般資料見表1,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患者按鼻咽癌放療護理常規給予護理,如介紹鼻咽癌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功能鍛練等。
1.2.2 觀察組在護理常規基礎上運用品管圈活動。具體方法:(1)成立7人品管圈小組,活動周期為2017年1-7月。(2)主題選定為:提高鼻咽癌放療患者對張口訓練方法的正確率。(3)現狀把握。對護士進行張口訓練方法培訓及考核,使全病區護士張口訓練方法正確率均達到100%。根據患者張口訓練方法正確率調查結果繪制柏拉圖,按照80/20原則,確定改善的重點是:鼓腮運動和彈舌運動。(4)目標值設定。通過品管圈公式計算:目標值=現狀值+改善值=現狀值+(1-現狀值)×圈能力×改善值=59.17%+(1-59.17%)×67.50%×74.00%=79.56%。(5)解析,查找原因。從人、機、物、法、環5個方面進行根因分析,繪制魚骨圖,轉變思維,運用頭腦風暴使用要因評價表評分共找出3個要因:①沒有張口訓練方法操作指引;②沒有張口訓練方法宣教資料;③宣教形式單一,頻次不夠。(6)對策擬定與實施。圈員們根據要因,評估選定對策與實施。①制定流程和操作指引,交流經驗。②每周護理組長檢查患者掌握情況,品管圈小組成員每周對患者張口訓練方法進行效果評價2次。③制作宣傳資料和豐富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同步階段性教育。
1.3.1 評價患者放療不同時間并發癥發生率,選取放射性口腔炎、口疼痛程度作為并發癥的觀察內容。根據美國放射腫瘤協作組(RTOG)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分級[3]。采用數字模擬評分法(NRS)評估患者張口疼痛程度。
1.3.2 出院前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價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患者的評價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總體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放療不同時間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4。

表2 組患者放療不同時間放射性口腔炎比較(例)

表3 兩組患者放療不同時間張口疼痛程度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對比(n)
放射治療給患者口腔帶來的一系列副作用,往往讓患者難以忍受,中斷或放棄放療,影響療效及預后。傳統常規護理雖然也有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但由于護患之間缺乏快速的溝通渠道的因素,無系統并及時的跟蹤是否落實訓練,達不到理想的訓練效果。本品管圈活動有利于辨析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圍繞患者制訂計劃并比較分析出具有較高效果的改善措施,有利于及時掌握患者的健康狀況,指導康復活動。
我科靈活運用品管圈方法,提高了患者張口訓練方法的正確率,為鼻咽癌放射治療患者提供專業、同步的規范化張口訓練方法。通過張口訓練方法改善張口困難情況,降低放療不同時間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程度、降低張口疼痛的程度。實現患者從放療開始到結束到出院多途徑、多形式、全程無縫隙管理模式,能有效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