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梅
產婦在分娩后需要臥床休息,尤其是剖宮產的產婦,其身體普遍比順產的產婦更虛弱一些。許多剖宮產的產婦在術后都會因為切口處太過疼痛而拒絕翻身,增加了發生壓瘡的風險。本文重點介紹剖宮產術后發生壓瘡的原因以及護理措施。
壓瘡又稱為褥瘡、壓力性潰瘍,即因壓力沒有解除而導致皮下組織以及皮膚的損傷,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造成缺血、缺氧以及營養不良,導致組織潰爛壞死。壓瘡多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嚴重者可形成深達肌肉或骨骼的深洞。因此,長期臥床、坐輪椅的人群也是壓瘡的高危人群。
根據受壓點以及臥位的不同,發生壓瘡的位置也會有所不同。通常來說,肌肉層較薄、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的部位,經常受壓的骨突處以及無肌肉包裹的部位最容易發生壓瘡。臨床上95%的壓瘡發生在下半身的骨隆突處,其中股骨大轉子、骶尾部、足跟、外踝以及坐骨結節處是發生壓瘡最多的部位。一般來說,患者創面周圍伴有熱、腫、紅以及痛等局部炎癥,還伴有惡臭、化膿的癥狀即可被認定為局部感染,如果除以上情況外還伴有發熱,則說明其具有全身反應。
(一)Ⅰ期
此期患者的骨突處會出現壓紅,且在去除壓力半小時后發紅不退,皮膚完整。此期患者可通過給受壓處減壓、翻身的手段防止壓瘡向更嚴重的程度發展。
(二)Ⅱ期
此期患者的皮膚會出現水泡或破損。患者可通過保護創面,保持皮膚的清潔以及給受壓處減壓等方式避免感染。
(三)Ⅲ期
此期患者皮膚的脂肪層已受損。患者要注意保護創面,給受壓的部位減壓,定期給傷口換藥并定期定時去醫院就診。
(四)Ⅳ期
此期患者不僅皮膚破損,還會出現組織壞死或損害到肌腱、肌肉以及骨骼組織。此時期治療較為困難,患者不僅要增加翻身的次數,進行減壓措施,也要定期換藥,定期定時到醫院就診。
剖宮產術后發生壓瘡的原因多是由于手術切囗位置低、切口疼痛而導致翻身次數較少或不翻身。另外,妊娠合并癥多、腹帶材質不透氣、腹帶位置在容易發生壓瘡的臀部以及骶尾、陰道出血造成局部潮濕、營養攝入不足等因素都有可能增加剖宮產術后產婦發生壓瘡的風險。
(一)每兩個小時更換一次體位
產婦在術后躺著時至少應該每兩個小時更換一次體位。另外,摩擦會磨去表層的皮膚并損傷到皮下的血管,因此,在更換體位時,產婦不要拖、拉身子,盡量完全抬空避免產生摩擦使皮膚受損。
(二)適度抬高床頭
產婦在術后可以適度抬高床頭,但要注意床頭的角度不要超過30度。床頭過高,產婦容易下滑,產生摩擦而損傷皮膚,從而發生壓瘡。
(三)保持皮膚的清潔和干燥
護理人員應保持產婦皮膚的清潔和干燥,及時使用濕巾紙、柔軟的棉布等不容易損傷皮膚的工具清洗產婦被汗液弄濕的皮膚,必要時,還可以用擦洗的方式清潔產婦的皮膚。清潔皮膚的次數不要太過頻繁,不要用力過度,也不要用酒精或熱水擦拭皮膚。護理人員要保持產婦床鋪的平整、清潔以及干燥,注意產婦的保暖。
(四)使用工具
護理人員應多使用翻身墊、軟枕、泡沫墊、三角墊、水墊、氣墊或其他減壓的墊子來支托產婦,減輕壓力,避免其皮膚長期受壓。液體敷料、水膠體敷料或泡沫敷料也能減輕壓力,減少摩擦,促進產婦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強皮膚營養,保護脆弱皮膚。環形的墊子會使皮膚周邊的組織血供減少,導致組織腫脹而引起壓瘡,因此護理人員要避免使用環形的氣圈類工具。
(五)觀察皮膚
護理人員每天至少觀察一次產婦的皮膚,并重點保護易發生褥瘡的部位。比如,產婦在側臥位時,要使用翻身墊防護,避免直接臥在骨突處。護理人員也可使用軟枕保持產婦兩腿的踝關節和膝關節不互相接觸,使用腳圈或軟枕懸空產婦足跟,防止足跟受壓等。
(六)增進全身營養
平衡飲食,避免產婦營養不良。護理人員可讓產婦多吃一些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瘦肉、蛋以及奶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以及足量的米、面等碳水化合物可以保持皮膚的健康,促進機體康復,增強產婦對抗有害因素的能力。補充產婦營養要先咨詢醫生。
以上就是關于剖宮產術后發生壓瘡的原因以及護理和預防措施,筆者希望每位產婦都能在產后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遠離壓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