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悅
【摘 要】 先學后教,先會后學,這是生本教育所倡導的教學原則,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措施之一。在實現學生“先做”和“先學”的所有手段中,前置性作業是最簡單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為了落實新課改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前置性作業的設計,通過前置性作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高效教學。本文中,筆者就探討了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設計語文前置性作業。
【關鍵詞】 以生為本;小學語文;前置性作業
前置性作業是以生為本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指教師在講解新課之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優秀的前置性作業應當具有趣味性、擴展性、目的性等。現階段,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不重視前置性作業,導致前置性作業的價值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故此,本文就如何改善這一局面,充分發揮前置性作業的效能展開了論述。
一、基于趣味性原則設計前置性作業
“趣味”對小學生而言意味著學習動力。只有讓學生在完成前置性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才能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做到在學習中全身心投入,從而發揮出前置性作業的功效和價值。例如,在講解課文《爬山虎的腳》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根據文中作者對爬山虎特征的描寫進行繪畫,聯系文字進行想象,將自己腦海中構思的爬山虎的樣子畫出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生動、有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充分地激發出來。在這個有趣的前置性作業的驅動下,學生會自覺地、深入地閱讀課文,認真品味課文中的一字一句。相對于傳統預習中的抄寫生詞、背誦課文等類型的前置性作業,這樣的前置性作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基于實踐性原則設計前置性作業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動手操作。在設計前置性作業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基于實踐性原則去展開。具體來說,傳統的語文前置性作業通常都是一些書面作業,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不符合小學生的心性特點,難以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很多學生甚至對前置性作業產生了排斥、抵觸情緒。為了迎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語文教師可以基于實踐性原則去設計前置性作業,并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探索。例如,在講解課文《陶罐與鐵罐》之前,教師讓學生課前和同桌合作進行情景劇表演,其中一人扮演陶罐,另外一人扮演鐵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隨機選取學生進行情境表演。這樣的前置性作業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揣摩角色,然后再將其演繹出來。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閱讀課文。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基于生活性原則設計前置性作業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脫離生活的教育不能稱之為教育。在前置性作業的設計上,語文教師應當借鑒這一教育理念,基于生活性原則去設計。一方面,這樣的前置性作業對小學生來說更加親切、熟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這樣的前置性作業可以讓學生將生活與語文聯系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語文教師要認識到生活化教育的優勢并基于生活性原則設計前置性作業。例如,在講解記敘文《荷花》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小區或學校附近的校園里觀賞荷花,并用自己的話將觀賞到的荷花的樣子描述出來。這樣,在課堂上給學生分析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觀賞到的荷花與作者筆下描述的荷花進行對比,既可以營造熟悉的、親切的氛圍,又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消化。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嘗試性的、新型的作業形式,小學語文前置性作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聽課效率。語文教師要對此予以重視并針對前置性作業的設計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確保設計的前置性作業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合理,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靜.把學習還給學生——淺談小學語文前置性作業布置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8(31):100-101.
[2]付良媛.小學學科前置性作業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