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麗
摘要:精彩的生物世界,讓人癡迷,教師應千方百計地引領學生窺入奇妙的生物世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就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生物;詩詞;實驗;調查;興趣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物學科的學習不僅讓學生領略到精彩、神奇和奇妙的生物,更主要的是通過對生物的學習提高社會責任感,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探究精神。精彩的生物世界,五彩斑斕,動感十足,讓人癡迷,七年級是學生學習生物的起始,教師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千方百計把學生引入到奇妙的生物世界,對學習生物產生濃郁的興趣,為將來進一步學習生物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試從自己的生物教學實踐出發,談談如何把初始接觸生物學習的七年級學生引領進入奇妙的生物世界。
一、文學引領,用詩詞增趣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詩詞老少咸宜,是生活、學習的調味劑。詩詞吟誦朗朗上口,意境十足,讓人陶醉。多彩的詩詞,正如多彩的生物世界,花草樹木,鳥雀蟲魚,皆可入詩,精彩絕倫,讓人嘆為觀止。學生很早就接觸詩詞,對詩詞有一定的觀感,如果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善于挖掘詩詞背后蘊含的生物世界,并通過詩詞的世界展現多彩的生物世界,不僅可以開拓教學途徑,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因為詩詞藝術的引人入勝,引渡學生到生物世界的引人入勝,不失為一個有效的增趣方法。
七年級《生物學》上冊(人教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提到種類繁多的生物,講述生物的特征。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盡管課本配有很多生物彩色插圖,也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感到乏味。如果在上課前教師來一組描寫生物的詩詞,效果就完全不同。在上課時,我并沒有馬上進入教學環節,而是來一組學生耳熟能詳的詩詞,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等,這些都是千古名句,學生非常熟悉,可隨手拈來,同時也給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機蓬勃的生物圖景。當然,我還相應地配上美圖,讓學生對生物有更加直觀的感受。為襯托“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意境,初夏的傍晚,我還到鄉下的農田拍攝“蛙聲一片,稻花飄香”的視頻,讓學生真真切切地從聽覺、嗅覺、視覺等方面感受生物所帶來的精彩。視頻一經放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很自然地深浸其中,感受到來自生物的熱鬧和興趣。
當然,在教學過程,教師隨時都可以用詩詞來增趣,如講到苔蘚類時,如果來一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學生不僅體會到要仔細觀察生物,提高觀察能力,原來一些最不起眼的生物,在詩詞也可以這樣的美。
二、實驗引領,用操作激趣
學生永遠對未知世界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在顯微鏡下,動植物的形態表現如何?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在講到《練習使用顯微鏡》時,我沒有按照常規套路,先讓學生了解和熟悉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而是在上課前,先調整好顯微鏡的角度、焦距、倍數等,讓學生觀察土豆切片,然后不斷增加倍數,從100倍、500倍,增加到1000倍,學生所觀察到的情況,也從一簇簇模糊的黑色線圈,到一個個比較明顯的液泡,再到能清楚看到一些顆粒狀的液泡在作無規則的運動,似乎充滿生機和活力。整個過程,學生尖叫連連,興奮莫名,原來生物在顯微鏡下竟有如此神奇的景象。
學生對細胞的興趣完全激發出來了,這時,不僅對在顯微鏡下的生物有興趣,且對顯示生物的工具——顯微鏡也充滿了興趣,到底顯微鏡是如何做到的?教師因勢利導,再對照課本37頁圖2-1認識顯微鏡各部位的名稱及結合顯微鏡實物,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并告訴學生,觀察土豆切片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樂趣,如果學會使用顯微鏡,只要你想了解、觀察、探索生物體的奧秘,那就是隨心所欲的事。這樣,學生自然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認識顯微鏡上,教學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在生物教學中,包括實驗探究,教師如能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和特點,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樂趣和內驅力,適當調換教學程序或轉換思路,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調查引領,用探究引趣
課本以魯迅先生的散文《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作為趣引,百草園趣味昂然,是兒童的樂園。在“百草園”里各種稀奇古怪的動物、千姿百態的植物,以及它們發出的奇異聲音,呈現的多姿形態,這些,對充滿著濃烈好奇心的孩童極具致命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城市長大,習慣了城市喧囂的孩子。自然環境是兒童的天然樂園,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資源。在調查前,我用了一節課時間,與學生賞析課文中的“趣引”,然后對調查工作進行分工和安排,并提出要求,除完成教材的目標任務,還提出:能否找出課文中的動植物,并觀察它們的形狀,傾聽動物的聲音。
這次調查范圍是校園,我帶著學生在校園里“探秘”。之前即使經常在校園活動,因為這次調查,帶著目的,又有老師的指導,學生顯得特別活躍,翻開石子,扒開腐葉,尋找蟲子,觀察花草,驚詫、夸張的尖叫聲此起彼伏,似乎發現了“新大陸”,充滿著興奮、激動。看著這一幕,我知道已圓滿完成了教學目標,沒有什么比學生“知道”生物的樂趣更重要,何況這種樂趣是他們自己親身體驗的,特別是有一學生找到一只蜈蚣時,哪個“神氣”就像六月天喝了冰鎮飲料,簡直爽翻了。爽歸爽,老師要及時指出,蜈蚣是有毒的,要注意安全,并讓學生觀察蜈蚣的形狀,數數蜈蚣的腳等。
作為剛接觸生物學的學生,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提高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知道,原來生物世界是一個奇妙、有趣的世界,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生物的濃厚興趣。引領學生進入了生物世界,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參考文獻:
[1]蔡繼明.淺談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科學大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