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姚立杰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對于高等教育發展來講,改革是第一動力”。近幾年,翻轉課堂已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該教學模式是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出現的,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補充和完善。我院順應國家教育創新改革理念,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摒棄“水課”打造“金課”,為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提供助力。
系統解剖學是從宏觀上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一門學科,實驗課是強化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2],以專業特點為導向,發揮醫學基礎課程的應有作用是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3-4]。在護理專業系統解剖學實驗課上,學生通過對知識進行驗證和鞏固,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為后續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5-6]。為此,我院對護理專業系統解剖學實驗課程實行“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致力于開展個性化、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7],培養實踐型、操作型護理人才。
選取我院護理專業2017級學生作為對照組,共48人,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選取2018級學生作為實驗組,共44人,采用“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在2018級學生中進行組內比較,按照教材內容選取前1/2章節內容(即運動系統和內臟學)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后1/2章節內容(即脈管系統、感覺器和神經系統)采用“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具體教學設計包括課前、課中、課后3部分(見圖1)。(1)課前:教師推送學習資源,布置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微課,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本節課內容進行自學,并完成問卷星測試。(2)課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由一名代表對所學知識進行講解,主要是利用標本和模型進行講解。教師點評,根據學生線上測試結果利用數字人教學系統對重難點進行講解,并通過標本講解進一步實現知識的內化。最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如解答問題、討論案例等。(3)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正常人體結構進行辨識和確認,幫助學生構建整體人體形態結構。課程結束后,教師布置案例分析題,同時以案例形式進行階段性測試,以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綜合應用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知識進行分解、重塑,通過討論和分享建立思維導圖,加深理解和認知,以達到準確定位人體結構和形態特點的目的。

圖1 “部分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2017級學生形成性評價方案:總評成績=實驗成績(30%)+期末理論成績(70%);2018級學生形成性評價方案:總評成績=案例測試成績(20%)+實驗成績(30%)+期末理論成績(50%)。
教師根據學生上課情況,判斷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課堂參與度、課上與教師的互動情況及標本辨識度等,評價結果只作為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
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知識結構,同時考慮我院教學情況,通過廣泛參閱相關問卷[8-9],自行設計評價問卷,包括學生實踐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體系構建、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指標。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1.1 組間對比 實驗組的實驗成績和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實驗成績和期末總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驗成績和期末總成績比較(±s,分)
對照組t值P值實驗成績總成績成績 實驗組21.18±3.99 62.27±8.81 18.69±6.50 48.19±10.67 2.24 6.93 0.028 0.000
3.1.2 組內對比 實驗組前后兩次案例測試難度相當,第二次測試成績高于第一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前后兩次案例測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實驗組前后兩次案例測試成績比較(±s,分)
t值P值第一次測試第二次測試項目 成績7.82±2.05 8.84±2.12-2.2990.024
3.1.3 效果評價(1)組間評價:2017級學生遇到問題時,比較傾向于等待教師解決,學生中規中矩,課堂氣氛沉悶。而2018級學生課堂積極性高,能夠主動思考,面對不認識的結構能夠積極查閱圖譜或利用數字人進行對比學習,動手能力強,自主辨識標本的正確率較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2)組內評價:實驗組在系統解剖學后1/2章節實行“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前1/2章節課堂教學相比,學生活躍度明顯較高,小組討論熱烈,能夠通過小組活動完成對人體標本的定位和識別。
共發放問卷92份,收回92份,其中2017級學生48份,2018級學生44份,兩組學生教學效果滿意度見表3。
翻轉課堂是一種混合了講解與建構主義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10],由于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和專業特點的不同,翻轉課堂可以有多種變式[11-12]。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主要是辨識人體結構,需要課上教師的正確示教和準確指導。因此,我院利用實驗室現有的教學資源,根據專業特點,在護理專業進行“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探索。

表3 兩組教學效果滿意度比較[n(%)]
課上教師占用小部分時間進行知識梳理和講解,重點是帶領學生辨識大體標本的結構,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并針對不同學生提供相應指導。學生在課下根據教師推送的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建立基礎的知識框架,課上通過教師的講解,利用數字人教學系統和人體標本對知識進行內化,同時通過小組討論、溝通交流鍛煉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發現,2017級學生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習興趣較低,同學之間互動少,主要是聽從教師安排,以依賴性學習心態為主,自主學習意識缺乏[2]。2018級學生整體課堂氛圍、課堂參與度、與教師配合程度都較2017級學生好,實驗成績和總成績也更高。這說明在護理專業實行“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以興趣為動力驅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有效提高學習成績,同時2018級學生前后兩次案例測試成績比較,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中,我們也分析發現“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激勵學生,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掌握正常人體標本結構,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專業思辨能力以及科研意識和思維[2],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以專業為導向的“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利用豐富的信息化資源,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角,通過互相學習、互相競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該模式也充分發揮了課堂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性更強,學習更加靈活、主動,在溝通協作中培養了責任心,敢于表達、善于合作。總之,在護理專業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實行“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效果顯著,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及思辨能力,同時也為其他醫學基礎專業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