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常有明線和暗線之分,所以讓“明暗”并進開展教學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文章通過具體論述明暗并進背景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途徑,為強化小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提供可參考的資料。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研究
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明線主要指的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知識線,也指的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順序,可直接使用文字圖片的形式對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和整合,讓各個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能夠直觀地反映出來,讓其成為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點的重要載體。暗線則主要指的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思想和方法,也主要指的是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是從具體的知識點中所歸納的觀點,也是一堂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核心。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暗線隱藏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暗線則是一種伴隨著明線所展開的教學線,也是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 明設課堂導入環節,暗激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環節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因此,為了能夠較大程度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實效性,便需要老師“明”設計課堂導入過程,優化處理好課堂導入細節,“暗”激學生學習興趣。通常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語言、動作、程序和媒體都是課堂導入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所以老師便需要緊密結合教學目標進行相關因素整合,為打造高效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修改圖形》這節內容的時候,老師便可以設計導入性的教學語言,如:“同學們,你們平時寫字、畫圖出現錯誤的時候,一般會使用何種方式進行修改呢?”這時,部分學生說道:“當使用鉛筆時候出現錯誤則使用橡皮進行修改,當使用鋼筆出錯的時候便使用涂改筆進行修改。”老師又繼續提出問題:“當我們使用電腦進行打字或者是繪圖的時候出現了錯誤,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這時不管是橡皮還是涂改筆均沒有任何的作用,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呢?”老師又接著說道:“在我們電腦里面其實也有橡皮擦,且它的形狀和同學們所使用的橡皮也非常像,那么看哪一位學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電腦中的這個特殊的橡皮呢?”學生在聽到老師的提問之后,便紛紛地行動了起來,都很快速地找到了這塊“橡皮擦”。當學生在找到工具之后,都非常的激動。老師再立足于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點認知的基礎上出發,引導學生在說說寫字、繪圖出現錯誤的時候采取合理的修改方法,并讓學生將橡皮擦的使用功能展示出來。這樣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影像知識點的認知,而且還能夠為學生之后找到圖畫工具橡皮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明設課堂教學情境,暗教學生學習方法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讓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通常學生形成的學習興趣是屬于隱性的組成部分,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重將學生的學習動力充分調動起來。首先,老師可緊密結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中的重難點知識,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便能夠讓學生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新舊知識點中滲透教學目標的明線,以此調動學生對新知識點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探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便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潛能被充分地挖掘出來。
例如,在“初識Scratch”這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由于Scratch軟件的圖標和軟件中的角色只是一只小貓,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從這只可愛的小貓著手,緊密結合“認識界面”這部分內容設計教學環節:首先,通過設計“找一找小貓在哪里”這個教學任務;其次,讓學生根據教學任務“編寫新劇本”去了解腳本區和小綠旗;再次,統籌整合“數一數控件有多少”這個任務去了解控件區和相關模塊的功能;最后,在合理地設計“小貓變魔術”這個任務,讓學生通過這個教學任務去了解幾個控制區中各個按鈕的使用方法。這樣通過明確教學任務,再以此為主線進行“認識界面”這節內容的教學。同時,緊密結合Scratch的特征,組織學生開展“找一找”“數一數”等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活動,這樣便能夠讓小學生更好地完成“認識Scratch的工作界面”這個學習目標。通過在枯燥的初識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充滿生命力的教學環節,便能夠讓學生對整個教學活動充滿興趣,促使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逐步掌握和理解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各個知識點。
三、 明設教學問題,暗學探究新知的方法
通過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探究問題,這樣學生便可以問題為主線去獲得信息技術課程的知識點,促使學生的情感動機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合理設疑,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主人,有效提升小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例如,在學習“感悟技術發展”這節內容的時候,其教學重難點就是讓學生能夠了解計算機發展的歷史。但是,由于這部分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乏味,所以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學生自學和知識競賽兩個環節。其中,在知識競賽的環節中,可設計具有針對性的6個小題,且每一個小題所表現出的針對性不盡相同。同時,在設計知識競賽題的時候,應該堅持由淺入深和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樣學生“明”著是在做知識競賽題,而“暗”地卻是了解整個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讓學生能夠更加準確深入地掌握這節內容的重難點,較大程度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水平。
四、 明設演示細節,暗強學生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學習基礎不盡相同,所以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通常小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上機操作過程非常感興趣,所以老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演示操作。其中,通過全面了解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差異性,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好上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細節問題,這樣便能夠讓各個群體的學生真正獲得更加直觀的體驗,為強化學生的信息技術實踐操作能力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老師在進行上機演示操作的過程中,應該全面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知識點有更加深入的認知。例如,在《復制與粘貼》這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指導學生先進行復制與粘貼等相關操作動作,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當學生對復制和粘貼有一定認知之后,老師再進行操作演示。老師在一邊演示的過程中還需要一邊進行講解:“復制”與“粘貼”這兩個功能均可以在“編輯”的菜單中找到,但需要在進行復制之前選定好內容,再單擊“復制”這個按鈕,將其粘貼到適當的位置上進行“粘貼”。但是,同學們,你們是否發現了老師復制的小兔子為什么少了一個耳朵呢?這樣通過設計好問題,再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討論,便能夠讓學生快速地知道因復制的時候選定不到位,而無法將想要的東西粘貼到正確的位置上。通過在這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先閱讀,再由老師進行演示教學,而老師又故意將小兔子的耳朵遺漏掉,從而將老師精心進行細節處理的藝術表現出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以此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復制”與“粘貼”的知識點。
五、 明優實踐細節,暗強學生創造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上機操作能力,而大部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知識點也需要學生進行動作訓練。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指導學生優化實踐操作細節,注重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如果老師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注意實踐細節,則會導致學生在日常操作的過程中出現錯誤的行為,難以真正達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目標。但是,老師需要注意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避免因采取的訓練措施不恰當,而導致學生出現不規范的操作行為。這樣通過對學生嚴格進行規范化操作,便能夠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創造能力。例如,在學習“添加文字”時,教師可以首先要求學生打開繪圖程序,在工具中找到“A”,在團體中開展實際活動,并使用新的圖表添加文字。當學生采取行動時,當教師發現一些學生增加了一個不合適的課文草稿時,教師應該要求這樣做。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和評價每個學生的課文,確認完美的計劃,并糾正不合理的計劃。老師們仔細地掌握了新一代的教學技能,并實施了優化相關細節教學的項目,從而提高了對引入細節的敏感性,從而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考,較大程度地發揮了教學潛力。優化演示過程的細節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完成和諧交流教學的演示并為創建高效班級鋪平道路。
六、 明暗交融,增強應用能力
通常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需要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點,還需要幫助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技術知識結構,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這樣通過采取明線教學,實現層層遞進和步步深入的目的,便能夠讓學生真正悟出信息技術的知識點。
總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真正讓學生受益的并不僅是明線上的知識點,而主要指的是暗線上所蘊藏的智慧。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采取回歸學科本質和學生本性的原則,引導學生關注信息技術知識體系背后所蘊藏的科學知識點和情感態度,這樣便能夠讓學生在感悟信息技術知識點的同時讓思維真正得到拓展,較大程度提升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胡念.基于創客教育理念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19):145-146.
[2]王麗.基于任務驅動學習的小學信息技術單元教學設計:以《認識LOGO》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8,610(20):155-156.
[3]韋飛,鮑曉君.混合式學習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教學設計研究[J].科教文匯,2012.
作者簡介:楊勝男,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