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屏 張素垠
摘?要:“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立足于現實生活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是讓教學回歸生活,在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中發揮育人作用。要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不僅要整合教材資源,使教學內容回歸生活,還要優化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
關鍵詞: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一、 生活化教學的含義
“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立足于現實生活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學過程與學生的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課堂活動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聯系。因此必須緊緊抓住生活性、發展性、體驗性、開放性原則組織教學。
二、 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規范學生社會行為的活動性學科,它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偉大使命。但是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現狀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以生搬教材為主,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對于教材的處理存在很大的偏差。忽視了教材與學生、教材與生活的聯系,不能根據教學的需要刪減、增加教學內容,不能對教材內容和生活素材有效地整合,生搬硬套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這樣處理教學內容不僅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而且嚴重阻礙了學生生活能力的發展。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猶如隔岸觀火,可望而不可即。
(二)課堂教學以說教為主,脫離學生的生活體驗
知識本位,應試教育填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空隙,重成績輕能力的教育風氣愈演愈烈。教師們忽視知識學習與生活能力的關系,忽略學生作為完整生命個體的社會發展需求,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嚴重脫節。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教學以單一的說教為主,死氣沉沉、枯燥無味,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遏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致使他們在知識與分數的惡性循環中苦苦掙扎。雖然應付考試得心應手,但是學生的各種能力并沒有提高,道德素養低,法律意識淡薄。
三、 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是讓教學回歸生活,在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中發揮育人作用。如何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呢?下面就談幾點我在實際教學中的感悟。
(一)教學內容回歸生活
1. 利用生活化案例,使教學內容回歸生活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分析占很大比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開展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抓手,也是聯系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紐帶;既是開闊學生眼界、提高認知水平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載體。所以,在具體教學中要結合學習內容,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和能喚醒學生情感體驗的生活化案例,使教學回歸生活,達成既定教學目標。在教學《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時,我考慮到學生只知道毒品可怕,并不能深切體會毒品可怕到何種程度的問題,于是就選擇了本鄉家喻戶曉的吸毒事件作為案例來教學。這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血淋淋的事實,班上有很多學生認識吸毒的當事人王某,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我搜集了王某吸毒前后個人和家庭照片,在案例分析時穿插照片對比,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看到昔日王某健康陽光的身體和吸毒后猶如魔鬼的面孔,幾乎發出驚叫;看到昔日王某所住漂亮的二層樓和為了吸毒傾家蕩產后所住的破窯洞,頓時議論紛紛,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對毒品危害的認識。身邊的案例最能使學生感同身受,最能喚起記憶比對,最能引發學生強烈的震撼和深深地思考,活用案例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 通過多媒體課件,使教學內容回歸生活
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它有利于打破空間與時間的局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利于化抽象為直觀,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情景再現,加深學生的體驗。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巧妙對接,把教材內容和學生的體驗有效對接,使教學回歸生活。在教學《奪取抗日戰爭勝利》時,為了讓學生銘記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與磨難,切身感受中國人民寧死不屈、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我上網搜集圖片,查找資料,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課上,當課件展示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時,學生們個個雙目含淚,滿臉通紅,緊握雙拳,激憤之情溢于言表。當課件播放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游擊戰時,孩子們歡呼雀躍,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讓學生“深陷”歷史漩渦,使他們如身臨其境,深刻體驗了當時民眾的苦難生活和斗爭精神,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
3. 布置生活化作業,使教學內容回歸生活
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鞏固,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為了給所學知識注入時代的活水,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學會生活并磨礪人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形式靈活多樣,除了一些必要的書面作業,更多的會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如采訪、查資料、做手工、拍照片、排練短劇等。這種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生活化作業,成為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的橋梁。
在學習了《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這一課后,我給孩子們布置的作業是學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好讓他們體驗父母的含辛茹苦,從而學會孝敬父母。通過這個生活化的作業,他們有的學會了炒菜,有的學會了拖地,有的學會了整理房間。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擔當意識,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勞動態度,培養了創新能力。
4. 開展社會實踐,使教學內容回歸生活
為了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磨煉學生意志,要根據教學需要開展社會實踐,使教學回歸生活。我們申請學校統一組織了“研學牛角溝”“解密大云寺”等研學活動,讓學生在觀賞自然美景中感受涇川地域文化的美妙,培養愛國愛家鄉的情懷;組織學生打掃街道廣場,宣傳法律知識,為災區募捐,增強公民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帶領學生幫扶孤寡老人,去福利院義務演出,培養愛心;和學生參觀“科技流動大篷車”展館,培養科學精神,樹立遠大志向。在教學《低碳生活每一天》后,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義務植樹活動,休息間隙講解綠化知識,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課本內容,明白了植樹的意義,鍛煉了毅力,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增強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
(二)課堂教學回歸生活
1. 設置情景化模擬表演,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教材內容廣泛,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進行編排,涉及法律、歷史、科學、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而小學生涉世不深,見識不廣,部分教材知識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遙遠,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學中,我把有限的教室當作廣闊的社會空間,營造真實、開放的教學氛圍,通過場景化模擬表演拉近教材和學生的距離,使教學回歸生活。在教學《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仿真采訪情景,讓學生在模擬表演中體驗:在“鄉人大代表會場”外,一群“小記者”圍著老師扮演的人大代表采訪,他們爭先恐后地提問權力制約和監督的有關法律知識。對于他們的問題,“人大代表”都一一做了回答。情景化的模擬表演代替了枯燥的說教和干巴巴的分析,使課堂別開生面,不但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法律知識,而且增強了公民意識,提高了他們的法制觀念、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設計時尚游戲活動,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
游戲、玩樂是孩子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利于他們的智力、動手能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小學生愛玩游戲的天性,把學習內容和游戲活動相互融合,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既有利于學生體驗生活,輕輕松松掌握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教學《變廢為寶有妙招》時,我讓同學們把提前收集的各類垃圾展示出來,再讓他們把這些垃圾分類,然后組織他們開展了一場“變廢為寶創意”游戲。在這場游戲中,孩子們一個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動手動腦,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一件件作品美輪美奐,使人嘆為觀止。這次游戲教學活動,不但使孩子們學到了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而且開發了智力,激發了藝術潛能,培養了科學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勞動態度,為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3. 采用生活化模擬實驗,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
實驗是科學發現的手段,是真理誕生的必經之路。把教學和實驗相互結合,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直觀的第一手資料,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驗不是化學教學和物理教學的專利,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也可以適時地做一些模擬實驗,以此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在教學《應對自然災害》時,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文化知識不夠廣博,他們不能理解頻發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與亂砍濫伐的密切關系。我設計了一個模擬小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驗,每組準備兩個相同的帶孔的盆子,一個裝草皮,一個裝黃土,然后分別朝盆子里澆灌同樣多的清水,發現裝草皮的盆子里流出的水清一點,裝黃土的盆子里流出的是泥水。這個小實驗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了解了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旱澇災害等生活常識,理解了亂砍濫伐的嚴重后果,揭開了自然災害的真相,激發了他們科學探究的欲望,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
四、 結語
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扭轉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嚴重脫節的局面,既符合少年兒童的認知特點,出色地完成課程教育功能,又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道德素養,可謂一舉多得,值得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艷革.新課改標準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J].中小學電教:教學,2012(5):37.
[2]關蕊.如何制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J].現代交際,2016(15):170.
[3]陸國萍.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3):188.
作者簡介:陳亞屏,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羅漢洞鄉中心小學;張素垠,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王村鎮完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