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勝兵
摘? ?要:古詩詞一直以來都是小學階段老師的教學難點,小學生由于所處年齡段的原因對于古代詩詞歌賦理解起來較困難,而且很多古詩詞在用語上也和我們現代漢語有著很大區別,傳統的教育方式較為枯燥乏味,加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淺,所以老師很難帶領學生理解其深意。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經驗,給出一些小學生古詩詞的教學策略,意在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代詩詞是我國文人墨客留下的傳統文學形式,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也是我們的文化根基。眾所周知我國正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文化自信也是我們目前所需要面臨的問題,只有注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是小學生在古詩詞方面的學習還有很多阻礙,我們需要通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進行分析,制定符合小學生的古詩詞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古詩詞提升做好學習規劃。
一、合理留白,創設情境
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 “意境”,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境體現,這種文化信仰在古詩詞中也有非常明顯的傳遞,小學生對于“意境”這樣抽象的表達暫時還不能全面理解,所以很多老師都采用較為直白的翻譯方式,直接讓學生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或者境界,但是過于直白的翻譯就會讓古詩詞喪失了原有的味道,雖然學生易于理解,但是也讓我們的古詩詞失去了它的“靈魂”。因此我們建議在教學中不要過于直白的翻譯古詩詞,而是要在講解的過程中合理留白,并創造符合古詩詞的意境,然后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這種意境。例如《春曉》中的“處處聞啼鳥”,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有很多鳥兒的聲音,而是要學生想象冬天的蕭瑟與春天的對比,不僅有植物的變化,還有動物歸來[1]。
二、仿寫改寫,增進趣味
我們的古代文言文相對于現代漢語更加簡潔干練,很多時候一個字就能概括我們的一句話或一個詞,因此古漢語中的意蘊豐富是其中的最大特點,但是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多小學生跟讀一段時間就會背誦,這也與他們的習慣性思維有關系。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進行教學,在一些高年級的小學生班級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的仿寫和改寫,在開始階段可以讓學生僅僅是改動其中的幾個字,然后品味改動后朗讀的效果,以此滲透學生對古語的認知力,然后隨著教學深度加大,可以逐漸地讓學生進行仿寫。無論學生模仿的怎么樣,老師都要給予夸獎和贊美,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杜絕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要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內完成仿寫,并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提高仿寫的能力,這樣也能促進學生對于原有詩詞的記憶,從而達到深入了解古詩詞意境的教學目的[2]。
三、注重聯想,感受魅力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會有一種古詩詞距離我們的時代很遠的感覺,其中想要表達的“意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這樣小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但是這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古詩詞為我們現代人提供了一個不能回去的年代,詩詞里描繪的場景正是我們想看見的古人曾經走過的路。我們要改變一些教學方式,對于古詩詞中所提及的思想、情感、禮儀等方面,老師雖然無法完全都展現給學生們看,但是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模擬詩詞中描繪的美麗畫卷或者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例如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一文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里面描繪的蒼涼和寂寥的場景是小學生難以看到的,老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然后讓學生想象在冬天的大江上一個釣魚老人的背景以及他的所思所想,讓這種想象的方式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促進對于詩詞的理解。
四、創新古詩詞的教學方式
由于長久以來我們處于應試教育的狀態,所以很多老師仍然在思想上還是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教育,這也導致了目前部分老師總是強調學生要背古詩、默寫詩詞,但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小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小學生正處于認知世界的重要過程,他們對于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并不能理解,也沒有興趣,我們只有更多的帶領學生了解古代詩詞的唯美意境,才能過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內涵。因此要倡導創新教學方式,改變以往的應試模式,更多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例如《登鸛雀樓》一文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老師先不要在課堂上講解詩詞,而是帶領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樓層看遠方,每上一層都會看得更遠,讓學生感受到“登高望遠”的含義,然后再來學習這首詩詞,這也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
綜上所述,古詩詞不僅是我們小學階段語文教育的重點環節,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依托,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于學生的全面性素養教育也在不斷加深。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程度,基于興趣進行培養,為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創造情景和想象空間,也為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戴秀珍.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魅力中國,2019(52):248.
[2]鐘海蘭.藝術巧妙融入小學古詩詞的教學[J].語文課內外,2020(2):287.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灘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