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宏沐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推出與實施,對小學中年級習作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訂了更加明確的習作教學目標,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實踐教學顯示,想要提高習作教學質量與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與技能。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年級;習作興趣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兒童在興趣的驅使下,會變成具有主動性的人,他們所展開的各項活動,一切都以興趣為主,強迫兒童從事一件事情就是違反心理學的原則。”因此,在四年級學生寫作的初期階段,最關鍵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從學生的內心出發進行寫作,將寫作變成一種充滿樂趣的行為,進而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為四年級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喜悅
(一)早自習朗讀
在小學語文課程開始之前,利用早讀時間教師可讓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將平時閱讀中發現的好詞、好句分享給同學,然后富有感情地將這些內容大聲朗讀出來,有些學生甚至還會背誦,之后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這些詞句的原因,最后由教師給出最后的評價與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會積累大量寫作素材,為后期寫作學習奠定基礎[1]。
(二)優秀作品分享
每次寫作之后都會出現學生優秀作品。此時,教師可以將這些優秀作品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教師可以充滿激情地朗讀作文,或者由學生自己來上臺朗讀,由作者本人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作文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可以將學生優秀作文放置到櫥窗中進行展示,以樹立榜樣的方式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小組合作與評價
教師可以在班上定期開展“作文節”,將班級學生分成不同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將大家認為優秀的作文進行朗誦,學生作文朗誦之后,學生會看清自己作文的不足。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及時進行互相之間的評價和修改。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的舉辦,學生的寫作技能不僅得到提升,還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得到教師與同學的肯定后,寫作自信心得到明顯的提高。
二、緊隨課本內容,拓展學生寫作練習
素質教育的普及與實施,傳統寫作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加充足的寫作空間,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寫作,寫作內容要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創作,展開自主選題確定題材內容過程。為了提升四年級學生寫作能力,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讓學生參考課文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仿寫或者讀后感練習,按照學生自己意識展開書寫,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以后寫作技能提升奠定基礎[2]。
例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時,當學生對文章內容了解之后,教師為學生布置課下習作作業,針對本節課的學習,鼓勵學生寫一下自己的住宅情況,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確定題目題材。針對每一節課文結束之后,教師都會采用隨文練寫的方式,讓學生展開仿寫,逐漸提升寫作技能,進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重視點評與修改環節,確定明確的寫作方向
在對《我的動物朋友》進行教學和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提出幾個問題,來幫助學生明晰寫作的基本框架。
比如:1.我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2.它長什么樣子?3.“我”在哪里見到的它?4.“我”喜歡它什么地方?5.“我”和它之間有什么故事?
這幾個問題一提出來,最喜歡或最熟悉的動物形象基本就會出現在學生的腦中了。然后,教師引導學生依次想一想這些問題的答案。然后讓他們站起來,說一說。坐下來,寫一寫。
在學生的作品完成之后,就到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最有效的溝通環節——點評與修改。
在閱讀學生作文中,教師首先可以將其中好句、好詞畫出來,在旁邊用個贊的圖樣標示出來以表示表揚;然后,針對表達不恰當的句子與不完整的詞語,教師要畫出來或者給予適當的提示文字幫助學生修改,針對不完整的句子教師要補充,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適當地修改,讓學生明白自己寫作的不足在哪里;最后,在點評完基礎字詞內容之后,教師還可以對學生描寫的動物進行點評,如,“你家的小貓和xx家的小貓一樣可愛,它們可以做好朋友呢!”或者“小狗狗幫助了你,就是你的小伙伴了,你要好好照顧它呀”等語言。通過這樣的互動方式,拉動師生間的距離,逐漸提升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與興趣[3]。
結束語:
總而言之,習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上具有積極作用。而提升小學中年級寫作水平與技能,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通過多樣化活動的組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愛上寫作,在寫作中收獲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黃潔婧.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習作興趣[J].家長(上旬刊),2019,(6):96-97.
[2]梁萬寶.從寫話入手培養小學生習作興趣的方法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10):53-54.
[3]劉平.走進生活,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