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
摘 要: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于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四十分鐘時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教學實踐給一堂課確立“主線”使其貫穿各個小問題,能夠用較短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并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在筆者看來,這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也是給學生“松綁”,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設計;課程主線
語文,日用語言和書面文學之總稱。漢語作為我國的官方語言,是所有行業最基礎的交流手段以及記錄手段。所以,語文的深度教育對中國整個社會結構都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語言的培養重在幼時所養成的學習習慣以及后天的文化積累,包括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以及專科本科等不同級別的教育層次中,都有語文課程的系統學習。其中,中學時期的語文教育極其重要。學生在中學時期的認知能力以及世界觀都有了初步的“社會化”,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到達頂峰,及時地加強關于語文學習方法的培養,對于學生一生語言能力的塑造,都有著決定性作用。
中學語文作為三大主課門類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的過程中所采用的邏輯以及方法,值得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深思。反觀現在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個問題。一本語文教材之中,覆蓋了非常豐富的知識點,并且這些知識點難度等級不一。但是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在教授課程之時,往往沒有先對教材的教學內容有一個整體把握,拿到一篇課文總想將所有知識點都講到,顧此失彼,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通過平常的教學實踐和聽課發現,一堂成功的課都有一條清晰的主線貫穿,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最終能夠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甚至可以這樣說:凡是不成功的課堂教學,也必定是主線不明或思路混亂。所謂“教學主線”就是執教者在反復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形成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思路。“教學主線”是一堂課的“靈魂”,教學主線清晰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既然教學主線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設計組織呢?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特征決定語文課既要傳播知識、培養能力,又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還要進行情感的熏陶與價值觀的塑造,因此,語文教學的任務繁多、內容復雜。鑒于語文課程知識點排列序列的零散與交叉性,我們必須結合語文課時教學目標,以一條主線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同時理清各學段的教學目標,再將總目標分解到各個課時當中去,結合文本特點、梳理教學思路、預設教學主線,順著學生的思維慣性自然過渡,最后達成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自己的課堂實踐,以及通過組間觀摩學習、校本教研等途徑探究有效的方法,在實踐中漸漸摸索出了一套確立教學主線的方法,在此淺談自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主線”的設計。
一、根據單元目標確定“主線”大方向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千文有千面,教材中的文章體裁、結構、風格呈現不同的特點,學生的興奮點、動情點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文章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課堂中如果想要面面俱到,提太多零散的問題只會讓學生思維混亂,抓不住重點,所以在教學中要大膽刪繁就簡,圍繞單元目標,以單元目標指引的單元課文所要教授的核心知識點為指引,確定本單元主線。以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這一單元是體現“家國情懷”為主的文章,單元目標中提到:“注重涵泳品味,盡量把自己‘浸泡在作者的氛圍之中,調動起體驗與想象,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懷。”①可以從以上單元目標中得出,本單元的核心知識點即為教會學生通過抒情方式來把握作者情懷。基于立足單元目標,我確立了以“把握抒情方式”為主線來設計課堂教學。
比如人教版第二單元第三篇文章《土地的誓言》,這是一篇抒情詩式的散文,全文就兩個自然段,感情真摯,基于單元目標中要求“注重涵泳品味,盡量把自己‘浸泡在作者的氛圍之中,調動起體驗與想象,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懷”,于是筆者將本課的教學主線確定為“抒情方式”,學生已經掌握抒情方式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但具體通過何種方式來表達還不是很清楚。于是筆者在教學時先是展示兩個句子進行對比讓學生品味,得出直接抒情可以通過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人稱的變換,甚至標點符號來直接表達情感。了解了定義之后回到課文中找到相應的直接抒情的句子進行品析,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我必須回去,我從來沒想過離開她”“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摯痛的熱愛”等句子,都直接抒發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和深情眷念之情;之后再介紹間接抒情具體可以表現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回歸到課文中引導學生找到兩處景物描寫,通過鋪排家鄉的一系列富有東北特征的景物,借景抒情,借家鄉景物來表現對家鄉的熱愛和深情的眷念。最后再以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進行當堂檢測,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抒情方式以及抒發的情感。通過這節課,以“抒情”為主線讓學生掌握抒情方法。
二、根據文本內容確定具體課文“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