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禮
摘 要: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家看文物、“逛虛擬博物館”成為一個好選擇,但是我國大多數博物館并沒有開展此項服務,除了資金技術的限制外,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國博物館計劃經濟體制限制了此項服務的發展,缺乏發展動力而難以開展此項服務。長遠可持續的解決之道應是建立一個全國虛擬博物館在線平臺,采取類似網絡電視劇付費參觀的方式,所得收益用以進一步推進虛擬博物館的建設與維護,此次疫情應該教會中國博物館界如何在特殊情況下依舊向大眾提供更好的網絡博物館服務。
關鍵詞:虛擬博物館; 計劃經濟; 足不出戶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7-188-002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19年年底我國冠狀病毒疫情開始出現至今,各個博物館采取了關閉措施,應對疫情擴散,不少人也悶在家中,足不出戶,虛擬博物館成為在家看文物、“逛博物館”的一個好選擇。疫情發生后各大博物館也開始進行自己的數字化改革。故宮博物院開發了《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等APP,打開手機程序,隨著手指觸摸屏幕,時光一下穿越到東晉時代的中國,舞者素腰輕擺,翩翩起舞,樂師橫抱琵琶奏出曼妙絲竹之聲。盧浮宮也早早將鎮館之寶達·芬奇創作的油畫《蒙娜麗莎》放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不需要隔著層層人群和厚厚的防彈玻璃踮腳張望,就可以數字高清格式查看這幅名作的各個局部,細致入微的筆觸,纖毫畢現[1]。博物館在當下疫情擴散情況下僅僅關門大吉是不夠的,在當下環境下,如何能夠進一步推進我國博物館行業整體的虛擬博物館建設是非常適宜的一個議題。據統計,中國已登記在冊的文物點約有35萬處,收藏于各類博物館當中的文物達1200萬件,每年還有大量的文物出土,但由于受到時間、空間以及保存條件、保護技術等諸多限制,能夠展出和提供研究的文物僅占極少部分,疫情之前虛擬博物館在我國僅有幾家大博物館開設此項服務,疫情發生后國家文物局提供了近200家網上博物館服務,但是與我國博物館數量相比依然九牛一毛。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通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網絡技術構筑虛擬博物館,打破實體博物館局限性,是大大的擴展了博物館的延伸空間,最大限度地拓展博物館功能,滿足社會大眾的多層次多方位需求的有效途徑[2],其積極意義與優勢已得到深入肯定[3]。但是大多數中小博物館并沒有開展此項服務,即便開設了虛擬博物館也遇到現狀不盡如人意,陷入了虛擬呈現效果欠佳、網絡訪問率低的尷尬處境[4]。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礙了中小博物館的虛擬博物館建設?怎樣推進虛擬博物館的建設?這是本文要探討的議題。
二、虛擬博物館建設的阻礙因素
(一)表面原因:技術人員與資金的匱乏
從今天虛擬現實、VR技術、多點觸控技術、漫游系統的發展水平而言,虛擬博物館在技術層面上已不是問題[5],在具體技術與博物館結合的技術落地上,也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模式[6],所以單純從技術角度而言,虛擬博物館的實現完全不是問題。但是對于一般博物館而言,博物館自身是沒有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去建設虛擬博物館的,所以建設虛擬博物館一般采取委托外包形式去建設,而委托外包就需要專項資金的支持,對于一般中小博物館而言,僅僅依靠自身不多的運營經費去搞虛擬博物館建設是完全沒有這個經濟能力的,以賀州學院2018年虛擬語言博物館建設項目為例,項目報價為76.205478萬元[7],能夠有此資質與技術的第三方企業也不多,價格自然不菲。如果沒有上級部門的關注與資金支持,虛擬博物館建設無異于天方夜譚。各博物館雖設有信息資料部,其職責就是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同步發展,為博物館用戶提供數字化的智力支持。但是該部門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能力完全無法為虛擬博物館建設提供多少支持,只能單方面接受外包方虛擬博物館建設的事實,即便是后臺維護工作也比較困難。具體到我館而言,我館門戶網站早已處于荒廢狀態,沒有資金去外包維護,在我館今年改制為全額撥款單位后,可以想象,我館信息化建設的資金將更加困難,我館信息科技化建設將進一步停滯。
(二)本質原因: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博物館運營模式
1.科技惠民項目轉化為虛擬博物館建設的困難。上述僅僅是表面原因,根本的制度原因依舊是我國大多數博物館依舊是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運營的現狀所導致的,這也是很多已建成虛擬博物館的單位其虛擬展館重說教不接地氣的原因。自2013年以來,國家科技惠民計劃《博物館公共安全管理與服務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已開始在各博物館實施,其中包括智能導覽、互動展示等與虛擬博物館有關的建設項目[8]。以我館為例,我館已有3D游覽設備,并可以使用,如果把相關數據成果與互聯網相結合,將以低成本的方式建成我館虛擬博物館,所以虛擬博物館的建設完全可以基于已有科技惠民項目建設成果基礎上進行轉化就可以實現的,對于中小博物館而言如果從零開始建設虛擬博物館在資金上是不現實的,但是其實簡單轉化也可以低成本的實現,那么為何這一點也做不到呢?
就現實而言,已有的科技惠民工程大多數并沒有投入實際使用,納入博物館內部管理之中。這類工程依舊按照計劃經濟項目的方式運作,承包商建設、維護、通過上級單位的驗收就算是工程結束,至于是否實際投入使用并不在驗收檢查的范圍內,一些博物館擔心使用過程中出現損壞,而一旦損壞博物館內部人員又無法維護。此外,項目驗收注重外在設備,而不注重虛擬信息的內容,完全沒有參觀者的反饋。即便這些科技惠民設備投入使用,但是還是要求參觀者去博物館下載APP,或者在博物館實地體驗虛擬設備,這與今天的虛擬體驗精神是相悖的,虛擬現實本來就是讓虛擬體驗者即便身在博物館之外,也可以“參觀、欣賞”博物館。
2.現實展館比虛擬展館更重要。雖然虛擬博物館無法替代現實博物館參觀體驗,但是其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特別是在當下疫情環境下。但是就我國博物館而言,虛擬博物館僅僅屬于錦上添花的項目,對于我國博物館,虛擬博物館的建設與博物館級別無關,網上參觀量、博物館網頁瀏覽量完全不算在游客接待量中,無法體現業績,也沒有可能參評一年一度的“十大精品展”。
三、如何推進虛擬博物館的建設
(一)現有體制內的解決方法
在我國博物館現有體制下,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將虛擬博物館建設納入博物館評審與考核之中,如一級博物館必須有自己門戶網站上的虛擬博物館服務,并開展與“十大精品展”類似的虛擬博物館評審機制。但是前文提到,虛擬博物館建設所需的費用如果都靠國家撥款是不現實的,這還需要博物館本身網絡服務的提升以提供基礎支持,這又是一筆項目費用。單獨的虛擬博物館計劃項目很難與博物館現有的科技信息條件掛鉤,也并非所有中小博物館都需要建設虛擬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普遍化建設將很可能產生巨大的浪費。即便普遍推廣建設,其核心弊病仍舊是體制問題——虛擬博物館能否吸引觀眾瀏覽參觀,很可能與博物館已有的科技惠民工程一樣,雖然建設了,但是形同虛設,僅僅作為項目任務或者評獎任務,建設完、評審完就算工程結束,觀眾是否瀏覽觀看并不重要,觀眾的反饋也不重要。當然,如果考核進一步細化也可以把虛擬博物館的參觀瀏覽量納入博物館考核業績之中,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博物館可以動員員工與親友刷瀏覽量,來刷業績,這又落入了以形式主義應對形式主義的循環中,反而給博物館工作人員添了不必要的工作負擔。所以這個解決路徑不論是資金成本,還是實際效果無法很好地給觀眾提供服務,與博物館的定位相悖。
(二)付費使用——全國虛擬博物館在線平臺的建設
基于虛擬博物館建設的高成本、專業性,以及后臺維護的需要。在現行體制內最好的解決方案是由國家文物局開設一個專門的虛擬博物館網站,提供統一服務,用戶可采取類似網上視頻的會員或付費觀看的方式在網上參觀虛擬博物館,所得收入歸國家文物局用于虛擬博物館的建設與網絡維護。這一路徑解決了個中小博物館自身難以建設虛擬博物館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做到專款專用,是可持續的運營方式,更重要的網上可以通過瀏覽量指標和付費量指標等大數據來評判虛擬博物館建設的好壞,以市場化的模式去匯集資源,最終達到可持續的推進虛擬博物館的建設。再次強調,博物館雖然是非盈利機構,但是只要其盈利所得依舊用于博物館公益事業就是非盈利的,這有助于博物館更好的為社會提供服務。
四、結論與討論
因受疫情影響在家看文物,“逛虛擬博物館”成為一個好選擇,但是我國大多數博物館并沒有開展此項服務,除了資金技術的限制外,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國博物館計劃經濟體制限制了此項服務的發展,缺乏發展動力而難以開展此項服務。長遠可持續的解決之道應是建立一個全國虛擬博物館在線平臺,采取類似網絡電視劇付費參觀的方式,所得收益用以進一步推進虛擬博物館的建設與維護。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的火災給博物館界的教訓是進一步加強博物館消防安全。因疫情的影響,大多博物館僅僅關門大吉,做好基本的文物安全工作,這就是中國博物館對疫情的回應嗎?出行受限的國民在家里反而有更高的文化精神需求,實際參觀游客的銳減也是對博物館文創產業的一個重大打擊,近年來各地方博物館逐漸成為所在城市的旅游景點甚至旅游名片,博物館的關閉對地方旅游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希望這次疫情能夠教會中國的博物館界,推進上檔次、有規模、可持續的虛擬博物館建設,推進中國博物館本就整體落后缺乏服務意識的網上服務。不再讓每年很多精品的臨展僅僅曇花一現,也不再讓沉睡于庫房中的文物依舊沉默。面對疫情,面對未來不確定的黑天鵝事件,面對其他可能會發生、影響博物館所保存文物蘊含文化傳承的風險,中國博物館界需要學會利用當代科技信息技術保存和弘揚博物館保存的珍寶,改變以往將虛擬博物館視為非必需服務項目,推進虛擬博物館建設是當下中國博物館人應對疫情最好的回應。
參考文獻:
[1]虛擬博物館:技術創造未來[OL]http://www.sohu.com/a/216771757_446852
[2]虛擬博物館[OL].https://baike.sogou.com/v209956.htm
[3]青島文明網.“虛擬博物館”放大文物教育功能[OL].http://www.wenming.cn/wmpl_pd/whkj/201905/t20190510_5109625.shtml
[4]姜照君、吳志斌.虛擬博物館公共藝術教育功能的理念轉變[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68-73
[5]趙海森.基于多點觸控技術的三維虛擬博物館設計與漫游系統及其部分關鍵技術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
[6]朱曉冬、周明全、耿國華.虛擬博物館開發模式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5(6),34-35
[7]廣西建隆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關于賀州學院2018年虛擬語言博物館建設項目(HZZFCG2018-H-204)詢價采購公告? ? ? ? [OL]http://www.ccgp.gov.cn/cggg/dfgg/xjgg/201808/t20180820_10509996.htm
[8]科技惠民計劃《博物館公共安全管理與服務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示范》[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3f9f0e0101uk2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