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威
摘 ?要:本文通過解讀和分析2006都靈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開展情況和效果,為我國2022冬奧會尋求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啟示。本文結論認為,可持續發展和力求形成賽后常態化的長遠規劃,是我國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發展壯大的核心與關鍵,并應圍繞因地制宜、因“國”制宜、因時制宜、因“奧”制宜,以及因疫制宜等思路,架構和開拓具有長遠目標與愿景的、呈現中國特色的冬季奧林匹克教育。
關鍵詞:奧林匹克教育;可持續發展;北京2022冬奧會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6-00-03
隨著我國各地復工復產有條不紊地開展,后疫情時代逐漸到來。伴隨著全國經濟與生產建設的復蘇,我國2022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籌備工作也進入到臨戰的沖刺與攻堅階段。作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柱,奧林匹克教育的推廣與實施更是刻不容緩。圍繞冬奧會以及冬季體育項目的奧林匹克教育,相較于普遍意義上的奧林匹克教育,既有共通性亦有獨特性。盡管2006都靈冬奧會與2022北京冬奧會不論在年代,還是地理位置、國際環境、文化與運動傳統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差異性,但后者還是可以在前者籌劃、實施以及后期規劃上汲取經驗獲得啟示。本文在對都靈奧林匹克教育進行探討的基礎上,試圖為北京有效規劃和合理實施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摸索思路,提出建議。
一、都靈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實施情況
(一)目標與使命
都靈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使命被組委會定位為,通過開展一系列旨在提升對冬季體育項目認知與實踐的體育文化活動,為當地青年迎接奧運做出準備。另一個重要任務則是通過本地教育系統的積極直接的參與,推動健康積極的運動文化,宣揚奧林匹克價值觀及奧林匹克主義,并激發年輕人對于奧運會尤其是冬奧會的興趣和熱情。
為完成這一使命,在都靈冬奧會開幕前4年的2002年,都靈冬奧組委與意大利教育部,以及皮埃蒙特大區教育委員會簽署協議,保證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實施。一系列具體活動計劃就此制訂并在當地開始運行。負責此任務的工作組成員包括冬奧組委成員、大學學者、皮埃蒙特大區教委成員。在奧林匹克憲章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工作組制訂了針對都靈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指南。此計劃的基本理念正是奧林匹克教育理念的體現,即運動、教育以及文化的共同與融合。該計劃針對的目標人群是6至18歲的兒童青少年。為達成目標,總體上該教育計劃通過學校系統實施推廣。該計劃分兩階段完成:第一階段為賽前階段,主要目的是實現學生圍繞都靈冬奧會主題的準備和溝通交流;第二階段為賽會期間,計劃預期目標為實現以學校為單位的針對賽會的直接參與。
(二)計劃實施情況
計劃開展的前期,活動的核心內容是由組織者通過傳統方式和專門項目向學生解讀奧運,包括多媒體教育工具包(其中包括奧林匹克教育宣傳手冊、紀念卡、多媒體宣傳光碟以及奧運相關音像制品)、主題網站、奧運知識印刷品、錄像專題片,以及組織學生親身參與奧運相關的電視節目等。
通過這些項目的執行,在意大利全國范圍內,奧林匹克教育活動被成功納入到中小學教育大綱;與奧運尤其是冬奧項目相關的學校活動逐漸發展成形,并使冬季體育知識得以有效傳播;該計劃中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同時潛移默化地推動了其他學科在學校教學中的改進。在實施過程中,都靈冬奧組委還與皮埃蒙特大區教育委員會合作開設了教師培訓課程,旨在向教師提供多學科互動教學方法以促進教師教育的綜合發展。同時冬奧教育網站的建立亦為師生獲取相關信息、互動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活動感受提供了重要平臺。
都靈奧林匹克教育在賽前的多元推進更是得益于組織者在計劃之初確立的“五環特色主題”:紅環代表運動與運動文化主題;綠環代表運動與環境主題;黃環代表運動科技主題;藍環代表運動與健康教育主題;而黑環則代表運動、人文及多元文化主題。圍繞這五大主題,在賽前4年間及賽會期間組織者聯合教育系統在意大利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超過25個包括各類競賽、會議、展覽等形式的奧林匹克教育項目。
紅環之運動文化:運動文化是都靈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核心。項目旨在激發和促進在校學生的運動參與興趣。通過運動實踐、賽事參與,以及參觀運動及文化場所,讓學生親自感受運動的魅力。例如項目開展期間皮埃蒙特大區就組織了6500余名小學生參觀了位于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又如學校定期組織與冰雪運動相關的參觀和比賽活動,并組織學生前往古代奧林匹克發源地參觀訪問。
綠環之運動與環境:此主題旨在提升和強化青少年的環保意識。環保是奧林匹克主義的三大支柱之一,通過執行此主題的活動計劃,鼓勵青少年在自然環境中參與體育活動,使其建立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積極健康的運動理念,從而更透徹地理解奧林匹克主義的本質。皮埃蒙特大區特地將該主題項目命名為“運動、山巒,與奧林匹克價值”,意在凸顯冬季奧運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系。該項目在執行期間將環保教育與運動實踐相結合,在實地培訓了該地區大量師生關于冬季運動項目與自然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具體內容。
黃環之運動科技:此主題項目的實施令青少年意識到運動領域中科技的重要作用,以及競技運動對于前沿科技的刺激與促進功能。計劃實施期間開展的一系列與運動相關的科技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提升青少年對于奧運會和冬季運動項目的認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項名為“冰雪數學”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面向全意大利高中學生開展,當年掀起了學習“奧數”的小熱潮。
藍環之運動健康教育:該主題的目的是引導和教育青少年正確看待運動與營養、運動與藥物濫用的關系、以及正確的運動方式,并正確理解健康的運動觀是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及其與積極生活方式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該項目要求參與教師率先通過各自的活動計劃引導和鼓勵學生,使其積極自愿參與到運動相關的班級活動或校際活動中來。所有創意活動以競賽形式選拔出優勝者,并授予獎金或參與奧運火炬接力的殊榮。
黑環之運動與多元文化:此主題服務于多元文化、團結互敬、教育與和平等奧林匹克價值的呈現。主要實施項目為重在國際文化交流的 “一校一國”活動。活動創意來自1998長野冬奧會的類似形式,建立了意大利本土學生與世界各國青少年,以及參賽各國代表團間的溝通與聯絡,以圖增進文化交流與對話、體育精神共融與相互間的理解。項目發起于2004年,通過遠程聯系和相互訪問的形式,促成意大利中小學與世界各參賽國學校結成友好學校。學生們通過互動語言學習、書信往來、各國風情介紹等活動分享經歷,增強了解。活動進行過程中,意大利全國超過700萬中小學師生參與其中,較之其人口規模,參與師生數量較為可觀。
賽會期間的第二階段,教育計劃與賽會相結合,涉及人群亦更為廣泛,包括觀眾、運動員,以及為賽會服務的技術人員。學生們親臨現場感受奧運賽事,無論是作為觀眾觀賞比賽,還是參與場館運行或是賽事服務,都使得學生們對于奧林匹克和競技運動產生關注和興趣。賽事期間另外兩項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分別是:“奧運歡迎你”以及“一校一國”活動的延續。前者是組織者在學校系統的協作下鼓勵學生親手制作與奧運會及冬季體育項目相關的手工藝品,贈送給參賽運動員、各代表團,以及來訪的奧運家庭。而“一校一國”活動延續2004年開始的國際交流,對于在以往活動中建立友好學校的來訪代表團,意大利本地對應學校在都靈開展東道主的招待活動并進行深度文化交流。
都靈冬奧會自籌備期直至賽會舉辦,亦有針對大學生的教育活動。包括一系列圍繞奧林匹克的青年教育活動、賽會青年志愿服務的組織和培訓,以及通過青年培訓計劃將奧林匹克教育與綜合學科實踐相結合,例如建筑、電視轉播技術、新聞報道、資料檔案服務等。
都靈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最初參與人員多為賽事承辦地區師生。但隨著計劃的深入開展,以及意大利教育部的推動,涉及區域逐漸擴大,最終形成了輻射全國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體系。整體項目呈現出的特色,包括利用官方教育渠道,主流教育機構參與其中,具有創意的特色項目,以及向教育系統之外的擴展與聯動等,都值得后來承辦城市去借鑒和參考。
(三)賽后可持續發展
奧林匹克教育在某一國家或地區成功開展的重要標志是有明確的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具體到都靈冬奧會,無論是在其申辦之初的官方申辦報告,還是在賽事結束后由冬奧組委提交的最終報告及可持續發展報告中,都沒有涉及賽后持續發展的方案和長遠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此外在各方檔案資料及媒體新聞報道中亦鮮見后奧運時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內容。這無疑使賽前及賽會期間如火如荼的都靈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價值和意義打了些許折扣。奧林匹克價值觀的核心之一即為教育,對于青少年乃至全社會,它應該是持續的行為,而不是隨著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會起起落落。奧林匹克教育是沒有周期性的,它不應隨著單屆奧運賽事的曲終人散而在承辦地戛然而止。
二、對我國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的啟示
都靈冬奧會至今已有14年,若是從申辦成功隨即開展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算起,則已過去將近20年。除卻時間上的巨大差異,都靈—北京,意大利—中國,歐洲—亞洲,無論在地緣、國體、文化、體育傳統等諸多方面二者間都存在著顯著差異。盡管如此,秉承著國際奧委會全球統一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基礎框架和指導原則及各國承辦者對奧林匹克教育的不變初衷和共情思路,2022北京冬奧的奧林匹克教育仍能在都靈找到靈感得到啟示。
除上文所述,北京要借照都靈之先鑒,爭取實現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的賽后常態化,還應基于此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原則,在以下5方面考量研判,因勢利導,為北京乃至全國冬季奧林匹克教育作出長遠規劃。
(一)因地制宜
意大利北部城市都靈地處山地,無論氣候或地理環境皆適宜冰雪運動的開展,造就了當地冬季運動的歷史傳統。反觀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部,雖然一年四季分明,但冬季運動,尤其雪上項目由于地勢原因開展較晚并無悠久傳統。囿于客觀條件,在體現冬季特色的奧林匹克教育規劃與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理、氣候、運動傳統、人文等因素,因勢利導,切勿拔苗助長生搬硬套。此外,北京已步入世界級超大都市的行列,人口稠密,社會階層復雜;且2022冬奧會實為北京、張家口兩城聯辦,呈兩市三地的多點齊發態勢。考慮到各地學校條件,制定靈活多樣的冰雪運動進校園策略,是具體實現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的關鍵和原則。對于具備上冰上雪條件的學校和地區,開展冰雪實地實踐;而對于缺乏客觀條件的學校,冰雪運動旱地化則是考量和實踐的解決之道。利用現有條件和設施,負擔得起的設備器材,同樣可以激發青少年對于冰雪運動的興趣和熱情。北京已經建立中小學冬季奧林匹克教育聯盟,并將這一思路付諸實踐,效果甚佳。
(二)因“國”制宜
此處的“國”意指國家意志,即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已將全民參與冰雪運動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是我國體育運動發展所特有的優勢。一項教育規劃的確立與發展,有著國家意志作為其發展的堅實后盾,這是都靈冬奧會所不具備的。而2018年教育部文件《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頒布,更是把這一國家政策的戰略部署和戰術推進進一步落地,使我國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的發展壯大有了國家層面的保駕護航。由下至上的民間熱情與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相結合,才能形成奧林匹克教育長遠規劃的基石和綿延不絕的動力來源。
(三)因時制宜
圍繞都靈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發力并落實于2002年至2006年間。彼時國際奧委會的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OVEP——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還沒有成體系成規模地進行全球范圍的推廣。雖然2005年該項目已經開始起草,并在2006年正式獲得國際奧委會批準通過,但其時都靈冬奧會已經準備就緒蓄勢待發。因此,都靈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制訂及實施并沒有國際奧委會官方確定并沿用至今的標準化的計劃和實施指南。此情況在北京2022冬奧會將不會出現,繼2007年OVEP實施計劃頒布后,在2016年國際奧委會又頒布了基于運動項目的《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指南》,進一步闡明了國際奧林匹克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具體實施步驟。將國際奧委會的行動指南與我國國家層面的綱領性意見柔性結合,才能激發出我國奧林匹克教育長盛不衰的昂昂態勢。
(四)因“奧”制宜
此處的“奧”即指北京即將成為既舉辦夏季奧運會又舉辦冬季奧運會的雙奧城市。此一特質非比尋常,世界首例。對于14年后繼北京2008奧運之后的再度承辦,當年保留的奧運遺產,無論有形抑或無形,都是2022冬奧再利用的寶貴資源。北京2008所成就的被譽為“北京模式”的中國奧林匹克教育亦不例外。雙奧城市,是都靈冬奧會所不具備的,是我國現階段奧林匹克教育進程中得天獨厚的優勢。縱觀世界各地奧運承辦城市,一如都靈這樣賽后缺乏長遠規劃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屢見不鮮。而圍繞北京2008奧運會的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卻沒有終止,而是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之下綿延至今。因此,北京2022冬奧教育計劃應是在成體系成規模的框架下將奧林匹克教育順勢接力發揚光大的過程。
(五)因疫制宜
時過境遷,北京2022冬奧會所面臨的后疫情時代,是都靈冬奧會乃至新世紀以來的任何奧運賽事從未經歷的嚴峻形勢。雖然,經歷疫情浩劫,百廢待興,隨著東京奧運的推遲,奧林匹克運動面臨空前考驗;但從另一角度講,也逆向促動著奧林匹克教育的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以及對于奧林匹克價值觀所倡導的積極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再思考和深度理解,這無疑為奧林匹克教育帶來了突破性的寶貴機會。
三、結語
可持續發展和力求形成賽后常態化的長遠規劃,是奧林匹克教育的關鍵。通過對都靈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的分析和解讀不難看到,圍繞北京2022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教育要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上下功夫。且奧林匹克教育的參與者應圍繞因地制宜、因“國”制宜、因時制宜、因“奧”制宜以及因疫制宜等思路,架構和開拓具有長遠目標與愿景的,并呈現中國特色的冬季奧林匹克教育。
參考文獻:
[1] Torino 2006 Olympic Winter Games Bid Committee. Candidacy Report for Torino 2006 Olympic Winter Games.1999.
[2] Torino 2006 Organizing Committee. Official Report for Torino 2006 Olympic Winter Games.2007.
[3] Torino 2006 Organizing Committee. The Final Sustainability Report of the Torino 2006 Olympic Winter Games.2006.
[4]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冬奧組委.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Z]. 2018.
[5]李根,張曉杰,高嶸.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計劃的多維審視[J].體育學刊,2019,26(5): 27-34.
[6]茹秀英.解讀國際奧林匹克教育新走向[J].體育教學,2020(1): 48-50.
[7]王潤斌.當代奧林匹克核心價值觀的多維審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2):5-11.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助力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部分項目內容,項目號:19GZH045。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 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