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峰力
摘 要:目前,各地高校也以不同專業需求為出發點,確立了應用寫作學科的一席之地,但就高校學生的實際應用寫作能力而言,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應用性”。本文作者旨在通過思考應用寫作中的諸多因素,尋求提高高校學生應用寫作素質的對策,以期實現應用寫作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高校;學生;應用寫作素質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同了職業人的應用寫作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之間的密切關系,各用人單位也比以往更為關注高校畢業生的應用寫作素質。令人擔憂的卻是,應用寫作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地體現,學生們的應用寫作能力依然停步不前,以致于面對實際寫作事宜捉襟見肘。鑒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一、開拓思路,從需求中完善
縱觀目前各高校在應用寫作課程設置上的基本情況,應用寫作課程的主打教師皆為中文出身,而教師們所面臨的專業課程卻已不再是他們所熟知的專業內容,其中的薄厚無須評說。因而在應用寫作教學過程中,應用寫作的各類專業寫作課程被自然而然地淡化成了普通寫作,“應用”的痕跡蕩然無存。長此以往,作為教師和學生都已適應了這種授課模式,應用寫作課程的應用價值就無從談起了。其結果必然是,教師們講授應用寫作忽略了專業性,學生們意識不到應用寫作的實際意義,其應用寫作的水平難以提高。
(一)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的寫作素養
作為從事應用寫作教學工作的教師,理應熟知為后人所稱賞的佳篇力作,從中汲取養份。譬如,李斯的《諫逐客書》、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等等,這些具有應用價值的文章,雖從不同的角度洞察社會與人生,卻以同樣精湛的語言表達方式感染著文章的使用者,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更是令人嘆服。作為高校的應用寫作教師應始終肩負使命,用自身具備的良好的寫作素養去面對學生;用博大精深的應用寫作文化去感染學生。
(二)教師應自覺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
應用寫作是針對不同專業分別設置不同的課程,譬如公文寫作、經濟寫作、秘書寫作、司法文書寫作等。作為中文專業出身的應用寫作教師來說,對應用寫作所涉及的相關的行政管理學、秘書學、經濟學等專業知識卻是知之甚少,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教師講授應用寫作課的效果,至于談及調動學生們學習應用寫作的積極性那就更難了。而改變這種局面的重要途徑便是,作為應用寫作的教師理應開拓思路,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自修、進修等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地學習了解與應用寫作相關的專業知識,使自身具備的寫作素養更為扎實。
(三)教師應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應用寫作需要最大限度地張揚文章的實用性,力求解決實務,這就必然要求應用寫作教師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這體現在,面對客觀事物,既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也要有進一步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應用寫作而言,其中所反映的內容往往是定性與定量的結合,所需的是更多的理性與客觀,而只有應用寫作教師自身具備了一種邏輯思維的能力,才能引導學生走出文學作品形象思維的慣性,步入應用寫作邏輯思維的程式,那些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市場調查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工作計劃和總結等應用文寫作文種才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二、走出課堂,從實踐中取材
越來越多的用人信息表明,高校畢業生不一定要會寫小說詩歌,但是一定要會寫符合實際工作的實用性文章,譬如,用人單位要求應聘學生按所給材料寫作一份企業計劃書再來面晤;學生實習時被業務主管要求起草通知等公文;學生試用期間被要求給某個合作項目設計協議合同等等。顯然,應用寫作教學若是依然沿襲“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做法,是無法提高高校學生應用寫作素質的。
(一)調整計劃,貫穿新概念
應用寫作的實踐性很強,這一點首先在教學計劃上就要充分體現。若要培養學生的應用寫作素質,必須設計新概念教學計劃,包括專業教學計劃和應用寫作課程教學計劃的相應調整。使學生一進校門就樹立學以致用的思想,學得有目標、有成效。學生在周期性的見習過程中能夠不斷了解用人單位的真正需求,如此,學生對學習的懈怠將難以產生。新概念應用寫作教學計劃的宗旨是,改變以往在應用寫作教學中“重教師講授,輕學生實踐”的做法,控制應用寫作中理論講授的總課時量,加大應用寫作教學過程的實踐及創新力度,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最終提高學生的應用寫作素質。
(二)轉變角色,利用新手段
一是依據新概念應用寫作教學計劃,就應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從實踐到創新。譬如,教師在講授到市場調查報告時,除了運用大量本土化的案例探討理論知識外,還必須讓學生到相關市場去體驗新角色帶來的新視角。學生把分組調查搜集到的各種材料拿到課堂上來,在教師的指導下最終按市場調查報告的寫作內容要求,擬出寫作提綱,寫出反映各行各業現實市場的調查報告。
二是在高校應用寫作教學中應依靠新手段拓寬思路。譬如,教師在講授經濟廣告理論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視、VCD(DVD)等手段,為學生展示更為廣闊的視覺空間,讓那些優秀的影視廣告及平面廣告牽引學生們的感官,帶動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引導他們創作出富有本土氣質的經濟廣告。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