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姣娜 劉佰龍 張紫薇
摘 要: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新時代條件下,網絡的普及為學生提供了很多便利,也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影響,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需要不斷改革和創新。文章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出發,結合網絡環境的特點,提出高校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育人;實效性
新時代下,網絡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陣地,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發揮網絡育人功能,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陣地,充分運用新媒體、新平臺和新手段,不斷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利用網絡平臺做好輿情管理、輿論引導、思政課堂、文化建設和服務管理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網絡育人元素和網絡資源,著力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壯大網絡思政課堂主渠道,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網絡能夠打破學習的時空局限,學生可以自主在網上進行學習。網絡思政課堂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是要將網絡育人和思政育人有效結合,強化網絡思政課堂的吸引力。豐富網絡育人的形式和內容,諸如網絡思政專業課程、慕課、網絡理論宣講、網絡短視頻、思政講堂直播等。依托學校網站、紅色主題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號、專業課公開視頻課、各類學習網站等平臺豐富教育內容,開拓學生視野;二是打造校園“網絡紅人”,組建一支強有力的理論宣講隊伍,充分調動校內外專家學者、黨政工作干部、教師骨干、優秀學生黨員的積極性,組織進行政治理論學習和網絡技術培訓,提高政治意識和網絡水平,加強與學生的網上互動,成為網絡正能量的傳播者[1]。充分開展網絡理論宣講,對熱點和焦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和解答,對黨的先進理論進行廣泛進行網絡宣傳,不斷增強網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擴大網絡思政課堂的影響力,使思政育人生動有效。
二、提升管網治網水平,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和輿情管理
習總書記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 、效 ,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高校是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作為一名思政工作者,要牢牢占領意識形態的陣地,把握網絡話語權。 一是要注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重大時間節點和熱點問題及時進行正面輿論引導,充分發揮校園新媒體平臺的作用,做好重大活動和熱點問題、突發事件的正向及時網絡輿論引導。二是要做好網絡輿情的動態監控和管理,充分利用新技術,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校園網絡的安全管理[2]。建立校園新媒體平臺管理機制,由平臺指導者、具體實施者、系統維護者組成,建立相關工作機制,實現對平臺的嚴格把關,明確網絡管理責任。建立校園網絡使用實名制,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與網絡環境[3]。
三、創新育人形式,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在網絡微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新形勢,不僅在技術和方式上創新,更要注重教育內容創新。新時代下,學生已經離不開網絡,對新興事物的關注度也非常高,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要做好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在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中得到正面的引導,避免各類不良意識形態的信息誤導學生[4]。同時,要打造優秀的網絡文化作品,豐富教育內容,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現線上和線下共同教育,提升育人的效果和質量。思政工作者要利用網絡平臺在課余時間多與學生進行網絡互動,充分發揮網絡思政教育對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指導作用,抓住重大時間節點和時代特征,開展網絡黨團主題活動、安全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5]。同時要及時關注學生網絡思想動態,及時做好正面教育和引導,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能力。
高校應立足網絡教育新形勢,不斷加強網絡思政教育的平臺與內容改進,全方位拓展育人空間,創新網絡育人的路徑,牢牢占領意識形態主陣地,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
[參考文獻]
[1]于英煥.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教育互動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3):51-52.
[2]甘玉鋒.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對策及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9):176-177.
[3]鄧雪晨,王曉婧.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6):7-8.
[4]張曉明.新媒體背景下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國際公關,2020(03):51-52.
[5]陳娜.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5):96-98.
基金支持: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Z20190319;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輔導員專項:FD18010
(作者單位: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紫閣書院,陜西 西安 710055;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