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悠
摘 要:“文化”遇見了人,便有了“生命”,“非遺”遇見了“融媒體,便在歲月的流轉中生生不息”。我國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肩負著傳承并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新時代背景下,人們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繼承已經沒有“老人”那種熱情和喜愛,出現了非遺文化繼承“斷代”現象。將非遺文化變成一種產業,將“非遺”引入教育中,讓社會大眾能夠看到“非遺”文化傳承的價值,以此能夠促使“非遺”文化“再生”。
關鍵詞:融媒體;非遺文化;傳承;再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非遺文化的生產和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非遺文化后繼無人,在某種程度上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而且新時代的青年群體更喜歡現代文化、崇尚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慢慢失去興趣,不愿意學習,更不愿意繼承。
一、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再生”的重要性
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指一些人生活在特殊文化歷史圈子,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對文化有更深層地認知,同時還能夠對今后的發展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簡單來說,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創建及反省。“文化自覺”不僅是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能夠有一個深刻的認知,能夠清楚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是在自覺增強民族文化的修養和品行。再者,非遺文化的保護起源于社會群體對非遺文化的自覺性,來自社會群體對民族文化最大的認可和支持,以此來實現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再生[1]。而非遺文化的“再生”,需要傳承人在發展的過程匯總傳承非遺文化的原始性和創新性,使其能夠更好地延續并傳承非遺文化。
二、融媒體時代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再生”的有效策略
近年來,為了能夠更好的傳播非遺文化,我國在網站和電視節目中制作了許多非遺主題作品,但是由于作品時間過長,或者以傳統紀錄片的方式傳播,導致無人問津。新時代的人們生活節奏相對來說比較快,生活壓力也比較大,很少有人能夠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觀看作品,而且傳統渠道相對來說比較老齡化,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接觸新時代青年群體,導致優秀的非遺主題作品逐漸被人遺忘。
(一)融媒體時代——短視頻給予傳統文化“再生”的生命力
近年來,以抖音、快手、梨視頻等平臺為代表吸引了無數的年輕群體,而且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移動化、碎片化、視頻化地閱讀吸引了無數客戶群體,于是短視頻也就逐漸成為“非遺文化”傳播的載體。非遺傳人在短視頻平臺發布相關作品,吸引了全國無數人們的關注。例如,有九十六道工序的瀘州油紙傘,據調查,全國能夠制作整傘的人不超過十個人,整傘的制作、傳承以及再生面臨著很大的難題。偶然機會非遺傳承人余萬倫開短視頻平臺上開設了屬于自己的賬號,并上傳整傘的制作工藝和流程,其視頻播放量在短短的幾天突破了上百萬的播放量,于是他的第一季訂單就是來自抖音。因視頻影響力巨大,促使油紙傘銷量處于售空狀態,目前,余萬倫所制作的油紙傘依舊處于脫銷狀態。由此可以看出,當“非遺”遇上融媒體,沉睡多年的非遺文化將被“喚醒”,重新煥發活力與光彩
[2]。
(二)融媒體時代——短視頻將非遺文化將靜態展示的“靈活靈現”
在以往的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過程中,主要是以展覽、陳列。展演的方式進行展現和宣傳,該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會受時間、地域以及空間的限制,而且影響力和傳播力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再者,這種搬演式集中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非遺文化”原本的意境,導致非遺文化的藝術效果大打折扣,無法吸引更多的人,也無法展示非遺文化的“魅力”。因此,保護原生態非遺文化已經成為了首要原則。在融媒體時代下將非遺文化進行有效地傳承與再生,將非遺文化的靜態展現得活靈活現。例如,短視頻中有一位六十歲老人站在桌前,他的眼睛一直都在盯著手里的活兒,在不停的忙碌,仔細一看他正在做一個小巧的面人,幾個普通的彩面被老人家快速捏成一個身披紅袍的“王昭君”。該視頻只有短短十四秒,視頻的主人公就是蕭占行老人,蕭老爺子手里拿著一把小刀,正在認真刻畫王昭君紅袍上的每一個褶皺,“昭君出塞”這個在民間流傳了幾千年的故事的主人公就在他的手上活了起來。可以說,在融媒體時代下,不僅能夠讓非遺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還拉近了非遺文化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而且還打開了非遺文化通往國際舞臺的大門,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非遺文化,將非遺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3]。
綜上所述: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智慧結晶,要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傳承、發揚、保護與再生,使其能夠挖掘我國非遺文化的文化價值,提升文明大國的建設。再者,借助融媒體力量傳承非遺文化,使其能夠為社會大眾營造更好的藝術氛圍,讓人們自覺的愛上傳統文化,并以此為榮。
[參考文獻]
[1]譚妍薇.非遺文化的聲音傳播創新路徑——以《廣西記憶·聽見非遺》為例[J].新聞潮,2019(06):49-52.
[2]陳宏平,杜清越.非遺文化在融媒體時代的“再生”——基于對揚州雕版印刷傳承現狀的考察[J].傳媒觀察,2019(05):76-80.
[3] 袁夢, 方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泛媒體時代下的傳承與應用——以有巢氏文化為例[J]. 美術大觀, 2017(3):116-117.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基層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四川 宜賓 6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