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帥
摘 要:“融媒”時代到來,給民辦高校思政提供新平臺,創新教育理念,豐富教育資源,民辦高校要發揮融媒優勢,積極構建“大思政”格局和線上線下一體的民辦高校思政體系,提升思政實效性。
關鍵詞:融媒時代;民辦高校;思政實效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融合,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標志著新舊媒體共存的“融媒”時代到來。“融媒”充分利用新舊媒體優勢,實現媒體的內容生產及傳播效果最優化。生活在融媒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群體,給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民辦高校要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直面挑戰,利用發展契機,找出融媒時代民辦高校思政實效性影響因素,改革創新,推進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融媒給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發展契機
(一)融媒給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提供了新平臺
融媒具有信息傳播迅速、超越時空、互動性強、整合信息資源等優勢,為民辦高校廣泛整合校園內各類媒體資源提供了技術和環境的支持,改變了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間、地點固定,依靠教師課堂授課,教育式談心談話的局限性。融媒時代建立起集數字化、互聯網、移動客戶端于一體的教育、教學、思想引導的互動平臺逐漸形成。學生可以通過融媒體新平臺隨時獲取所需的知識和信息,為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民辦高校必須積極構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互動平臺,使其功能加以完善,為學生創造獲取信息、思想交流提供良好校園內思政教育的生態環境。
(二)融媒創新了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
融媒時代民辦高校教思政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思政教育教育的服務者,教育者與受教育地位是平等的,是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共同進步的關系。所以民辦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把握住融媒的時代性和規律性,創新教育理念,樹立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創新工作方法,利用融媒體平臺與學生交流互動,傾聽學生心聲,把融媒體作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教育信息反饋信息的主渠道。實現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數據挖掘推送的精準性和信息發布的沖擊力,轉化民辦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呈現方式,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以實聚焦民辦高校全過程育人。
(三)融媒豐富民辦高校思政教育資源
融媒體擁有強大的聚合作用,把民辦校院內歸屬于不同媒體種類的媒介資源進行整合,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合和優化設置,結合不同媒介形式合理安排資源,使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迅速、深刻地融入學生教育之中。民辦高校教育者可以有效匯集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高校的思政教育資源,可以在短時間內搜尋到海量的有用信息,第一時間傳播豐富的思政育信息,從而切實提高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信息的共享性也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發展形式。
二、融媒時代影響民辦高校思政實效性因素
(一)部分民辦高校不重視校園融媒體建設
民辦高校的性質決定了學校經費來源單一,民辦高校在校園媒體建設上的資金投入少,側重于投入校園外部環境建設,民辦高校更多將精力集中于專業設置和學生專業學習以及招生宣傳上,忽視對校園媒體融合的建設。很多民辦高校管理層對于校園媒體融合的認識有局限性,缺少對融媒體的內涵建設研究與探索,導致宣傳內容經常是領導講話、校園時事、專業介紹、招生宣傳等為主,內容單一,缺少亮點和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民辦高校融媒體的專業技術人員存在配備不足合非專業出身,有的是高校輔導員人員兼任,甚至利用在校學生。民辦高校應當重視校園融媒體建設的經費投入,購買設備,配齊融媒體專職人員,更新技術,為學校融媒體建設提供物質支持和保障。
(二)民辦高校缺乏高素質融媒思政教育隊伍
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和民辦高校輔導員是學生思政教育主要承擔著,因經費問題,缺少融媒體技能培訓,使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融媒體思維,跟不上形勢。民辦高校返聘的老教師不能接受融媒體時代教育理念,在教學和管理中仍舊采用過去傳統的看管教育理念。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存在著融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足,不會整合編輯融媒體信息平臺教學資源,不能熟練運用“互聯網+”進行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對“互聯網+”時代網上語言了解,無法學生形成互動和共鳴,影響了思政工作效率和實效性。
(三)民辦高校融媒體與思政教育融合不足
民辦高校長期以來將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停留在學生日常行為的嚴抓看管上,造成網絡政治教育成效不明顯。到了融媒體時代,融媒體平臺提供的各種思想和資源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民辦高校無法快速使融媒體與思政教育融有效結合合。雖然近兩年,大部分民辦高校都開通了微博、微信、微視、微課堂等新媒體平臺,推進了傳統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但僅把新媒體當作思想教育的工具。由于缺乏對融媒體的認識,沒有樹立融媒體思維方式,民辦高校融媒體存在著內容更新慢、內容較枯燥、時效性差,原創少、個性表達少,缺乏互動性,不能有效地引導輿情等問題。
三、融媒時代提升民辦高校思政實效性策略
(一)建設融媒體平臺,構建民辦高校全覆蓋的“大思政”格局
民辦高校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融媒體軟硬件建設。首先創建融媒體傳播平臺,將學校紙媒、廣播站、門戶網站、校園電臺等新聞部門等進行全面整合,打造成資源融合、共享的融媒體實體平臺;其次民辦高校加強融媒體思政育人功能建設,構建媒體全覆蓋的育人格局。高校融媒體平臺要定期匯集研判不同時期學生的思想動態,指導協調校園各媒體發布內容思想一致的教育性、服務性、互動性相結合的融媒體育人產品,但側重點不同、形式不同,多渠道與學生交流,擴大媒體育人覆蓋面和社會服務面,從而構建全覆蓋育人的“大思政”。再次民辦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著眼國家社會熱點與校內新聞進行融媒體內容產品建設,培育校園網絡名師、校園名人,建設特色鮮明的本校融媒體文化品牌,提高校園融媒體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用豐富優秀融媒體產品進行隱性教育,實現媒體全方位、多途徑的育人的“大思政”功能。
(二)加強融媒思政教育隊伍建設,鍛造民辦高校育人之“筋骨”
民辦高校融媒體思政育人功能的效果,需要提升自身的融媒體素養和駕馭媒體的能力,所以提升民辦高?,F有融媒思政教育隊伍的素質至關重要。民辦高校要培養一支具有融媒體理念、信念堅定、熟練運用新媒體操作技術、能力突出、善用互聯網工具、能適應融媒體傳播的融媒思政教育隊伍。民辦高校要提高思政教育隊伍的媒體融合傳播和弘揚主旋律教育的工作能力,必須重構知識結構,才能夠有效甄別媒介信息的真偽和媒介信息的價值意義,才能引導大學生篩選正能量,成為思政教育平臺網絡輿情的引導者和發揮“意見領袖”作用。總之,民辦高校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要轉變教育觀念,勤學苦練,提高業務能,力爭成為融媒體思政專家型人才,成為民辦高校育人之“筋骨。
(三)發揮融媒優勢,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民辦高校思政體系
民辦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托新媒體技術和新平臺,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實現新舊媒體兩者結合、優勢互補,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效。民辦高校要利用好融媒體主渠道,定時將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道德模范、感動中國人物正能量推送給大學生,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民辦高校需要建立網絡監控系統,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過濾消極的網絡信息,對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到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牢牢掌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要加強思政教學教育平臺的建設,建立思政教師的博客、微信公眾號、QQ說說、BB教學平臺等網絡平臺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建設好各類主題教育網站,建設高品質校融媒體,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融媒優勢,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民辦高校思政體系。
[參考文獻]
[1]謝金迪.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途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
[2]張筱涵.利用融媒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
(作者單位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