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 要: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課外閱讀,特別是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即將進入初中,閱讀對象的難度會有一個階段性的提升。為了讓學生能夠較好地實現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教師普遍會要求或鼓勵學生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以鞏固和提升閱讀能力。從整體上來看,課外閱讀的確發揮了效果,但部分教師的教學策略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即從以教材內容為核心、以閱讀活動為手段和以家庭教育為動力三個方面,對小學語文的課外閱讀指導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很多時候課外閱讀稱不上是在進行“教學”。有的教師只是要求或建議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至于學生讀了什么、有了什么樣的收獲、是否保持有較為強烈的閱讀興趣等,教師其實并不太清楚。這就容易造成極大的隱患,比如學生的閱讀對象質量太差或難度過高,對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或者讓學生讀不下去等。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給予學生足夠閱讀自由的基礎上,對學生加強指導,讓學生真正能夠通過課外閱讀有所成長。
一、以教材內容為核心
學生能力水平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閱讀能力同樣如此。仔細觀察教材可以發現,其課文的難度是符合學生的能力成長規律的,而課外閱讀對象的難度也要與學生的能力水平相適應。當前市面上充斥著數不清的課外讀物,教師不可能去逐個分析課外讀物的難度。但是教師卻可以從教材出發,向學生進行推薦。雖然這種方式下教師給出的選擇范圍要比市場上的書籍范圍小得多,但既能夠保證學生不會出現受到不良的影響或讀不下去的情況,也為教師采取進一步的指導措施創造了便利。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其中的課文《竹節人》與《宇宙生命之謎》與廣義的科學技術有很大的關系。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對這兩篇課文比較有興趣,說明這些學生喜歡閱讀科普類書籍。教師就可以根據這個判斷向學生推薦《什么是什么》《不可思議世界之最》兩部叢書,學生不用全都閱讀,只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就可以了,比如木乃伊、體育運動、歷史遺跡等。這樣既照顧到了閱讀對象的質量和學生的喜好,也給學生提供了較廣的選擇范圍。
二、以閱讀活動為手段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就必須采取一些教學策略方法。但是,課外閱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學生自發的一種行為,如果教師介入過多,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所以,教師不要采用傳統課堂閱讀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指導,而是要想辦法把指導融合到各種生動有趣的閱讀活動中去。小學生的性格是比較活潑的,好勝心也比較強,他們在活動中能夠更好地沉浸進去,愿意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表達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問題,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例如,教師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召開一次“閱讀分享會”。在分享會上,教師不對大家的閱讀進度提出要求,每個人都可以在自身閱讀進度的基礎上談一談課外閱讀的感受。對于閱讀同一本讀物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如果出現了一些爭執不下的問題,可以交給教師,由教師進行解答。對于在閱讀分享會上表現突出的學生,如閱讀進度快、閱讀思路清晰等,教師可以給予他們發言的機會,向其他同學傳授自己的閱讀技巧,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三、以家庭教育為動力
雖然教師可以在課外閱讀指導中采取很多措施,但課外閱讀發生的場景大都是在家庭環境中,而環境因素對學生的閱讀效果是發揮著很大的影響的。所以,教師應該努力爭取學生家長的配合,請求家長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充分的便利。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學生家長最好能夠陪伴學生進行閱讀。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向家長請教,家長不能敷衍了事,而是應該認真為學生解答。解決不了的,則可以記錄下來交給教師,由教師統一解決。總之,家長應該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行為進行充分的鼓勵與肯定,賦予他們更大的閱讀動力。
例如,以上文提到的《什么是什么》或《不可思議世界之最》為例,這兩部書都屬于博物類的科普書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可能會比較多。而學生家長的涉獵可能也達不到如此廣泛,在學生提出自己也不太清楚的問題時,家長不要不懂裝懂,否則很可能影響到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家長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者直接教給學生一些互聯網搜索技巧,以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搞清楚問題后,家長要及時地對學生給予表揚和肯定。
總而言之,課外閱讀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高段學生來說,良好的課外閱讀可以讓他們順利地進入到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避免出現迷茫、困惑等現象。希望廣大教師能認清這一點,通過靈活有效的指導策略將課外閱讀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幫助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崔愛紅.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18(20):85.
[2]盧憲芝.淺議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