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海
摘? 要: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同時還能提高教學效率,學生通過完成作業的過程能夠明確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并可以將學習效果針對性反饋給教師,從而使教師能夠在未來的授課過程中查漏補缺。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行,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作業,著重記錄下錯題或知識上的薄弱環節,能夠提升教學效率。因此,本文便著力研究現階段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教學策略,致力于對數學作業內容和布置方式進行優化,促進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創新設計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量過大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深入到基礎教育領域的各個環節,但是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仍然未擺脫傳統教學理念的桎梏,部分教師還是固執地認為題海戰術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數學知識,明確數學概念和數學原理,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因此,這些教師布置的數學作業體量往往過大,小學生不得不利用全部的課余時間機械性地完成眾多相同類型題目的練習。數學作業量過大,一方面,導致學生在重復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對數學本身的興趣,無法端正學習心態;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缺少屬于自己的自由空間,不得不一味沉浸在與數學作業相關的思緒中,難以依據自身學習興趣和偏好,拓展數學建模思想,接觸到更多趣味性數學知識。
(二)作業形式過于模式化
在現階段的數學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較少將動手操作的理念和其他創新性元素滲透其中,通常都只是對教材中經典例題的機械模仿,布置大量數學計算題目,這導致小學生只能根據經典例題進行機械性的模仿。例題的解答思路和步驟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學生的答題模式,幫助其在考試過程中盡可能地多得分,但也使小學生缺乏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和學習上的創新意識,這樣的數學作業設計單調乏味,趨向模式化,失去了作業設計和布置的原有出發點和預期教育成效。
二、小學數學作業創新性設計策略
(一)精簡作業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在深入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過程中,教師在數學教學和作業布置中應當更加注重樹立起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促使學生學會在解題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思路與方法,深化其數學思維。因此,在作業設計和布置過程中,教師應當精簡作業內容,摒棄重復性題目的訓練,選取不同類型、具有開放性的經典題目呈現在學生面前,以便促使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融入探究思想,發現知識內容;此外,這種精簡、經典且具有一定探究性和趣味性的題目還能夠激發小學生完基于題目進行深入思考的欲望,進而促進其成長、成才。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應當注重精簡作業內容,精心為學生選擇適合其現階段思維發展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使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活躍自身思維,展開實際操作和深入探究,實現數學思維和學習技能的雙向發展。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這樣一道題目:“學校有一塊長方形草地,草地長是16米,寬是10米,中間開墾出兩條寬為2米的小路,現在請你計算出,草地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在面對這一類型的作業題目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依據題目要求進行圖形的繪制,清晰地呈現出自己要計算面積的部分,再選擇面積切割或填充等不同方式展開計算。教師可借助這種與生活實際相關且具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促使學生發散思維,在尋求不同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收獲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利用互聯網布置作業,實現線上交流
互聯網時代催生了許多社交平臺,解決了時間和空間對教師教學、進行作業審查的阻礙,教師與學生能夠基于互聯網平臺實現教學內容的互通有無,促進知識、問題能夠得到良好、有效、及時的解決。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也應當著力創新作業布置手段,利用互聯網向學生布置作業題目及具體要求,并要求學生將完成的作業拍照上傳,方便教師依據互聯網平臺進行檢查和糾正。此外,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將與作業相關的疑問和解題亮點上傳至互聯網學習平臺,實現師生、生生的線上和諧交流,幫助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更好地消化和鞏固。
例如,在學習《條形統計圖》一課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依據本地七天以來的氣溫變化繪制條形統計圖的作業,要求學生將所繪制的統計圖和根據調查、統計圖的繪制得出的有關天氣的相關結論一并上傳至互聯網教學平臺上。通過這種形式,一方面,可使全班學生隨時觀看、觀察其他同學所繪制的條形統計圖,并與自己繪制的圖形進行對比,明確自身在數據匯總、統計、圖形繪制上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通過學生由條形統計圖內得出的結論,觀照學生本節課學習效果、形成的學習思路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隨時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反饋,實現線上的交流互通,使學生在自我反思和教師的引導下及時彌補自身在知識和思維方式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丁美紅.布置“活”作業,培養“活”思維——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育觀察,2018(12):29-30.
[2]宋蓉蓉.“互聯網 +”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6(10):3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