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可耘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為了落實“以生為本”,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小學英語教學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們的英語讀寫能力,還要注重對學生們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以下,本文主要從創設情境、鼓勵評價、聯系生活三方面入手,簡要分析提升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情境;鼓勵;生活
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伴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在社交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我們國家由于缺少英語語言環境,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也是偏重于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們出現“啞巴英語”“中國式英語”的問題,不僅不符合現代英語教學的發展要求,還限制了學生們得全面發展。就此,本文作者立足實際教學經驗,對如何提升小學生們的英語口語能力進行簡要分析如下,供各位同仁參考、交流。
一、創設情境,增加學生英語口語交流機會
相關研究表明,限制我國小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缺少英語語言環境,因為除了英語課,其他時間學生們基本用不到英語,所以,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善于利用課上時間,為學生們創設英語學習情境,吸引學生們的課堂學習注意力的同時,增加學生們的英語交流機會,激發其對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What's your name?》這一課時,在完成教學計劃,講授完課上重難點之后,我會帶領學生們對課本上的英文對話進行再次練習,糾正學生們的發音與語調。然后,讓學生們自行組隊(最好是同桌),對課本上的英文對話進行練習,熟練后,讓學生們根據課本上的對話形式,帶入自身的真實信息進行對話練習。還可以挑選一些個性開朗、膽子比較大的學生到講臺上來,跟教師進行仿照課本內容的對話練習,或者教師可以隨機應變,聯系之前教學過的內容來考驗一下學生們的英語知識掌握情況,其他學生在臺下觀看、學習。這樣有計劃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預留時間來為學生們創設交流情境,不僅給學生們創造了英語交流的機會,還能使學生們被交流情境所感染,進而激發學生們的英語表達興趣。
二、鼓勵評價,提升學生英語口語交流信心
小學生們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他們不僅心思敏感,還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尤其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所以,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們作為英語教師不要怕學生出錯,更不要吝嗇對學生們的表揚,在引導學生們好好學英語的同時,還要不斷鼓勵學生們開口“說”英語,以有效提升學生們的英語口語交流信心。
在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會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完善教學內容,或者借助多媒體教學給予學生們正確的指導。例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完有關小動物的英文相關知識之后,課堂提問環節我會用多媒體技術來播放動物的叫聲,讓學生們根據聲音來猜是哪種動物的叫聲,并且鼓勵學生們不要怕出錯,全程用英語進行表達,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則大屏幕上會出現“煙花”形式的慶祝場面,我也會給予“good”“Well?done”等口頭鼓勵。如果有的學生回答不上來,我也不會批評,而且再給他一次機會,或者給予他一些提醒、引導。讓學生們感受到教師發自內心的幫助與肯定,進而收獲英語表達信心,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英語交流活動當中。
三、聯系生活,鍛煉學生英語口語交流能力
對于缺少英語語言環境的小學生來講,英語不僅是一門外來語言,還是一門陌生學科,學生們學起來費力,也不愿意學。就此,我們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要善于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載體,借助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來縮減學生們對英語學科的距離感,使其在生活中能夠自然地用英語表達,進而鍛煉學生們的英語口語交流能力。
我在小學英語的日常教學當中,除了按教學大綱要求完成相關教學計劃外,還會適當地為小學生們引入西方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例如,恰逢12月25日給學生們上英語課時,我就會給學生們引入關于圣誕節(Christmas)的一些小知識(圣誕樹、圣誕老人、床頭掛圣誕襪裝禮物等),教給學生們一些簡單的圣誕問候語“Merry?Christmas”(圣誕快樂),并讓學生們聽一聽并學唱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圣誕歌曲《Jingle?bells》。在歡快的氛圍中,帶領學生們感受了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并引導學生們學習了特定節日里的英語口語交流知識,增長小學生知識見聞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們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地提升。
綜上所述,各門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都是能夠讓學生們“學以致用”,小學英語也是一樣,我們都是希望提升學生們對英語的運用能力,使學生們能夠用英語與他人進行日常交流,所以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在培養學生英語讀寫能力的同時,還要注意給學生們增加英語口語交流機會,提升學生英語口語交流信心,鍛煉學生們的英語口語交流能力,助力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和.淺析提高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途徑與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7,(7):00180-00180.
[2]張曉玉.如何提高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