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賢
摘? 要:教師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本質重在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學生的行為約束力,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適應能力的增強和思想的發展。本文從生活化的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闡釋,注重構建學生生活與知識之間的連接點,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力、理解力和運用力,增強課堂《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課程;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生活與教學內容相隔離的狀況,導致學生產生《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需要記憶的學科,使學生對相關的內容缺乏具有靈活性的理解,而通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便成為了空談。為此,教師應提升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認知,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化教學方式,讓學生從最為接近自身生活中,感悟《道德與法治》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生活化問題,提升概念理解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問題,讓他們以生活問題為踏板,提升對相關《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概念理解力,增強教學的有效性。與此同時,教師應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降低學生的思維維度,獲得良好的生活化問題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理解權利和義務》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系,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著力,創設如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1)為什么班委需要大家投票?(2)我們為什么要服從班委的安排?(3)以上兩個問題如何體現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學生的思考方向性,教師適時地走入學生的學習中,并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并進行精準性地引導,讓學生可以通過思考生活化的問題,提升對權利與義務概念之間的理解。通過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知曉通過投票選舉班委是凸顯學生為班級主人的權利,而服從班委的領導,體現學生應遵循班級規則的義務。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從已知的常識中,提升對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認知,增強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整體的教學水平。
二、巧創生活化情境,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生活情境教學的優勢之一在于給與學生強烈的情境代入感,并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思考相關的問題,提升學生對政治知識的認知、理解和運用效率,獲得良好的生活化情境教學效果。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水平是個不小的挑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構建生活情境的創設,注重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此過程中,加深對政治知識的吸收和消化效率。
例如,在講授《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規則,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創設相應的“意外”,讓學生在情境中,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提升他們的行為自我約束力。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在情境布置的過程中,設置如下的角色:騎共享單車的學生、騎自行車的母親、開出租車的司機、駕駛公交車的司機,教師作為創造意外的駕駛人員出現。在整個情境的扮演過程中,教師駕駛汽車,“主動”向一群行人撞去,扮演各色的行人四散而去,有些行人出現焦急的面孔。在情境扮演結束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思考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在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給教師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小陳的發言。他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司機沒有遵守規則。我由此想到,假如人人不遵守相應的規則,則整個社會會陷入無序的狀態,更會威脅大家的安危,這讓我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p>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培養學生擔當意識
“社會是一個大集體,幫助他人是在幫助自己!”初中《道德與法治》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意識,讓學生真正體會擔當的內涵。為此,教師可以運用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與社會的接觸,提升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培養他們的擔當意識。
例如,在講授《承擔社會責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與“敬老院一日行”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為老人服務的過程中,提升對社會組織成員扮演角色的認知,并鼓勵學生與老人進行聊天,讓老人獲得關注、關心的快樂。與此同時,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社會擔當意識,鼓勵他們說出實踐活動的看法。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了解到學生能夠從實踐中,認知到人會有生老病死的過程,照顧今天的老人也是在照顧明天自己的道理,從而讓學生真正地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社會擔當的內涵。
總而言之,在開展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真正打開教學的視角,建立學生生活與教學內容的連接,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生活的橋梁,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理解、感悟和運用能力,從而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立德樹人的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教師教學能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吳長虎.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法制博覽.2017(21)
[2]訾如美.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