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坤
摘? 要:小學科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針對小學科學的有效教學,本文從“營造和諧氛圍,創設環境”“巧用信息技術,提升興趣”“實施開放教學,加強實踐”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希望能給廣大讀者帶來啟迪。
關鍵詞:小學科學;有效教學;營造氛圍;提升興趣;加強實踐
科學是一門與大自然緊密聯系的學科,在小學階段開展科學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從小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勇于探索、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與精神。當然,這些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耐心引導和不懈努力。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給予他們細致入微的指導,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一、營造和諧氛圍,創設環境
教師在課堂上投入越多的情感和精力,越能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教學成績。一節高效率的科學課堂,必定擁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學習氛圍。那么,如何才能構建出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呢?在筆者看來,教師應做到如下三點。第一,關愛學生。愛是教育的靈魂,缺乏愛的教育注定無法真正成功。教師應當從內心深處關心、愛護學生,成為深受學生喜愛和信任的人,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第二,了解學生。教師應當了解本班學生的性格特征,根據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切實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和重視的,從而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第三,加強課堂互動。課堂不是教師個人的課堂,而是和學生共同的課堂,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灌輸講解,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課堂氛圍沉悶,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應當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營造出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共同構建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總之,我們小學科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注重良好氛圍的營造,創設出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借助信息技術,提升興趣
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的完美結合,顛覆了傳統觀念上的教學模式,將抽象復雜的科學知識轉變為直觀具體的形象感知,在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視覺、聽覺沖擊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小學生的意志力比較薄弱,極容易被非教學內容吸引視線,比如窗外的一只麻雀、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等,如果小學科學知識按照課本“照本宣科”,就會讓學生產生科學課沒有意思,還不如看看窗外的風景的心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在講授知識時穿插入豐富多彩、繪聲繪色的圖片和視頻等,就能夠有效地抓住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教學“在星空中”時,就先讓學生預習課文,簡單了解即將學習的知識和內容。由于這一課涉及的知識都比較抽象,于是我將事先準備好的課件播放給學生,里面包含神秘遙遠的星空、變幻莫測的星云、各種各樣的星座等,一邊放映這些圖片,一邊講解理論知識。同學們被所看到的美妙景色深深震撼了,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課堂氛圍變得異常活躍。生1:星空可真美麗呀!生2:我突然好想當一名宇航員。生3:為了深入探索浩瀚的星空,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認真聽課。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展示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星空的魅力,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而且調動了學生認真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和動力,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三、實施開放教學,加強實踐
在傳統的科學教學中,學生被限制在小小的教室里,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學習狀態里,通過教師的講授來獲取新知識、新概念、新理論,雖然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學任務的要求,加快了教學進度,但是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無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該適當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到廣闊的外面世界中,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利用豐富的社會、自然、校園、網絡等資源進行學習,從而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見識。比如,我在教學“一天的生活用水”時,就帶領學生到校園的各個角落,觀察校園的用水情況,又組織學生對家庭、社區的用水情況進行調查,看看是否存在浪費水資源、濫用水資源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就要求他們及時報告給相關部門,最后指導學生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將結果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這樣的開放性教學,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了生活用水知識,增加了對社會的了解和參與,鍛煉了他們的分析能力,而且樹立了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和責任感。
總而言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師持之以恒的追求目標和工作理想。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應當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強化專業技能,采取多種手段和方法展開教學,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為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新型人才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潘千林.讓科學教學在有效中走向精彩——小學科學有效教學探究[J].好家長,2017(65):106-106.
[2]繆君.淺析如何實現小學科學的有效教學[J].新課程,2018(34):26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