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正在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受眾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風云變幻的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話語權作為電視媒體公信力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應對存在的話語權危機,提升電視媒體的自身公信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話語權;公信力;電視媒體;新媒體
早在1990年代,國外學者就提出話語即權利。而隨著媒體環境的劇烈變化,近十年來,中國的輿論話語權得到了重新的分配。一方面,是傳統媒體的話語權被新媒體擠壓;另一方面,普通公眾也在通過新媒體發聲,分割著話語權。
不可否認的是,電視媒體的話語權正在被分化、消解。其原因可以從兩方面解析:
從外部來說,如今的媒體環境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傳播方式正在瓦解著原有的媒體生態圈。說到新媒體改變原有的媒體環境,這里,就要對新媒體做一個簡要的闡釋。一般來說,新媒體是指除了傳統的電視電影,廣播,戶外和報刊之外的媒體類型。新媒體具有電影電視或報刊的基本信息傳遞功能,同時還能滿足現代人對信息接收的更復雜要求,新媒體主要包括網絡,手機等移動終端[1]。
基于網絡基礎的無限制的信息打破了原有電視媒體的壟斷地位,以各種媒體互相交叉、互相融合、互相影響的一種全新媒體格局正在悄然形成。過去,由于通訊的限制,信息沒有快速傳播的渠道,而現在,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新聞的世界性傳播:這也就使得電視媒體失去了先機。而失去第一現場,也就意味著話語權的丟失。
盡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電視媒體由于其在國內的特殊地位,仍將作為主流的聲音存在,成為社會輿論的大方向。但不可否認的是,主流媒體的話語杈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媒體使得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有了更多選擇,使得各家地方電視臺的節目競爭力明顯減弱。
從內部原因來說:一方面,在激烈的全媒體環境的影響下,很多電視臺的節目質量有一定的下降,究其原因,在于追求速度成為第一關鍵詞。電視媒體為了搶發時效性,與網絡媒體競爭,極易出現粗制濫造,甚至內容錯誤、把關不嚴的情況。
另一方面,為了吸引眼球,爭奪收視率,部分電視臺還出現了對不當內容進行播放的情況,由此也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印象。隨著市場的開放,企業越發重視公關形象,他們把目光聚焦在了媒體身上;而自負盈虧的電視臺也需要廣告主的支撐。于是,雙方達成了合作關系。從而誕生了一種特殊的形式——公關軟文,而且這些軟廣告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了新聞節目中。這種披著新聞外衣的軟廣告,很容易混淆視聽,引發觀眾誤解。這種擦邊球的方式,無疑是對自身公信力、話語權的透支。此外,“有償新聞”也是電視新聞界需要警惕的一個禁區。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有償新聞這個詞,成為了中國新聞界最不堪的一面之一,所謂有償新聞,就是新聞媒介機構憑借自身話語權優勢,不顧職業操守,只有在采訪對象提供一定費用或好處之后,才對正面信息進行報道,或對負面信息不予報道的違法行為。在西方,很多人把傳媒看做第四權力,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面旗幟。媒體利用自身的信息資源和公共平臺,行使著社會監督權,而有償新聞是侵蝕的蛀蟲。當這面旗幟千瘡百孔時,社會公器也必然面臨挑戰。由此帶來的,必然是自身話語權的削弱。
由于信息反饋渠道的缺乏和機制缺失,傳統媒體與傳播對象之間極少有互動和交流。而網絡媒體,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陷,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傳播的即時性,受眾不僅打破了時空限制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反饋,而且直接參與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2]。
我們可以發現,作為網絡媒體發展的幾大陣地,無論是最初的貼吧,到后來的微博,再到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受眾是這些媒體的參與者,甚至可以成為主導者發布者,這就完全改變了傳統媒體獨自占據話語權的局面。
盡管新媒體時代,網絡媒體具有諸多優勢,但是仍有其局限性。大量的虛假消息和不當信息在網絡上傳播,網絡是假新聞和謠言的高發地。諸多沒有調查、沒有求證、沒有出處的新聞在這里誕生、傳播,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相應的,也大大降低了網絡媒體的可信度。另外,由于網絡傳播參與性高,沒有門檻,因此,很多網友肆意詆毀、評論,網絡暴力由此誕生,給社會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盡管電視媒體相比過去話語權受到了影響,但是目前來看,電視媒體仍具有其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性。電視媒體應該揚長避短,主動出擊,重塑自身的話語權格局。
一、內容為王,穩抓公信力
專業性、權威性是電視媒體的核心優勢。輿論是保證國家信息安全和社會安全的重要途徑,而電視媒體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應該承擔意見領袖的作用。拒絕虛假新聞,嚴把質量關,是電視媒體需要做的最為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面對大事件時,是彰顯媒體權威,樹立公信力的關鍵,此時,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觀眾需要通過權威的電視媒體,獲取更加真實準確的信息。此時,電視媒體通過迅速全面的報道,將大大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另外,與新媒體相比,電視媒體仍占據著行業內最優質的人才和資源,這些專業的報道團隊,優質的內容傳輸,都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而電視媒體通過多關注民生議題、多傾聽受眾聲音,提供更有質量的內容和更加領先的觀點,必然會受到受眾的歡迎。
同時,電視媒體也應該注重語態的轉變,生硬的播報式語言,已經過時,符合時代需求的、親民接地氣的表達方式,更能得到受眾的認可。如今,在電視新聞報道中,走基層,講故事的方式越發常見,通過講好百姓故事,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二、大力創新,融媒體矩陣
現在,各家電視媒體都在全力推進自身融媒體的建設。比如中央電視臺就有相關的多個APP和公眾號,例如央視新聞公眾號,CCTV多個頻道也都有自己的APP,觀眾可以實時用手機和電腦觀看節目。而湖南電視臺的網絡平臺芒果TV獨播自己的多檔綜藝節目,具有不錯的影響,更是把《歌手》等多個知名綜藝節目的版權反向輸送給了網絡媒體。例如愛奇藝、優酷等等。盡管電視媒體具有時間上的限制,但是通過自身的新媒體平臺,信息可以及時發布,同時通過新媒體,電視媒體也可以實現與受眾的互動,彌補了電視媒介的相關弊端。
同時,這也給電視媒體從業者提出更多考驗,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現在的從業者應該是更加全面的,能夠滿足全媒體要求的。
三、名人效應,增強影響力
輿論領袖,占據著重要的話語權地位,可以引導公眾對于事件的關注和判斷。可以說,哪家媒體擁有輿論領袖,也就在話語權戰場中事半功倍。電視媒體中也有輿論領袖的領軍人物,比如實話實說的崔永元,看見的柴靜,還有新聞調查的白巖松,他們不僅是主持人,更是輿論的風向標,社會公知。相對應的,網絡大V也有諸多輿論影響,在娛樂圈界有卓偉,王思聰這樣的人物,在文化界有高曉松,徐靜蕾這樣的明星。而各類擁有上百萬粉絲的微信公眾號的網絡任務,更是擁有著不可估量的社會影響力。電視媒體可以通過培養自己的輿論領袖,增加曝光度、影響力。比如電視媒體自家的主持人,合作的評論員、專家等等,通過巧用他們發表的言論,增強自身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媒體格局的變化,必然帶來全新的話語權格局。在這股變化的浪潮中,電視媒體想要突圍,內容將是不變的核心,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其傳播的都是信息,而信息的關鍵是內容,手段不過是形式而已,哪里能提供優質、有效、有趣的信息,受眾就將去往哪里。如今,受眾每天都面對著爆炸的信息,因此,更需要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更有質量的內容中,電視媒體只要做好有價值的傳播者,必然在輿論陣地中有一席之地。這場話語權的變革中,電視媒體必定是艱難的,但在創新與抉擇中的每一步,都會帶來全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劉琳.危機管理研究路徑中的“科學主義”反思:一種哈耶克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9(2):104-106.
[2]黃建省,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電視話語權重構[J].新聞戰線,2016(6):14-16.
[3]蔡夢茹,新媒體沖擊下傳統電視媒體的生存之道[J].今傳媒,2017年01期.
[4]靳取,新媒體沖擊下傳統電視媒體的突圍[J].中國傳媒科技,2017年07期.
[5]蔣佳健.淺談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媒體的生存之道[J].電視指南,2017年12期.
【作者簡介】柳春迪,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