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1]近幾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財政支出在高等教育發展中十分關鍵,是高校的重要經費來源,可以促進高等教育的長足發展,更好地發揮出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積極作用。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作為衡量投入產出效率是否達標的關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DEA模型在績效評價方面的應用將有利于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投入產出效率研究以及改進。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梳理,從績效評價的內涵與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國外研究綜述、國內研究綜述;DEA模型的原理與DEA模型在該方面的運用現狀等方面對DEA模型在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面的應用研究進行綜述,為后續廣西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實證研究提供支持和啟迪。
關鍵詞:DEA模型;績效評價;應用研究;文獻綜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在如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時代,我國一直致力于人才的培養,這使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越發突顯。將DEA模型運用到績效評價方面,可以促進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現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將DEA模型在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大體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績效評價內涵
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中央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績效評價的過程就是將員工的收集工作績效同要求其達到的工作績效標準進行比對的過程。
二、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國外、國內研究綜述
關于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始于一些發達國家,主要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世紀初,主要是關于績效評價的定義,學者邁克爾·斯克利夫恩認為“評價”更重要的是評價來自事實與邏輯而不僅僅停留在一種意見和感受的層次上。這個時期各國對于績效評價還處于認知階段,對概念性的問題尚未明確。
第二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基于本國國情,開始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并制定了一些相關的制度規范。俄勒岡州在20多年后便成立了俄勒岡進步委員會標桿管理法并得到全面普及。這一時期處于開始探索的階段,由于主要是由發達國家進行研究,得到的成果主觀性比較強。
第三階段:
21世紀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與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各國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度大大提高。西方發達國家的績效評價體系已漸于成熟,但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績效評價還處于探索階段,開始借鑒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績效評價經驗進行高等教育財政資金投入績效評價研究。
國內對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雖然比較晚,但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研究:
(一)關于評價體系的研究
劉明勛[2](2005)認為“績效評價”是“績效考核”的一個核心環節,研究對象為部門預算管理,管理過程中也應該納入績效評價,對部門資源使用和管理效率進行考察,以此評估資源使用效果。
李有智[3](2005)認為衡量公共支出行為所能產生的結果應遵循相應的標準與原則,科學的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才能得到客觀的結果。
叢樹海、周煒、于寧[4](2005)認為績效評價體系要有效反映出公眾的滿意程度和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對不足之處有具體的表現并能相應的改進。
許盛[5](2006)在認為可采用企業一般管理方法對高校教育資源實施控制和管理,將高等教育和市場經濟的管理過程和理念相結合,使二者在財務領域內有效融合在一起。
(二)關于評價指標構建的研究:
李揚、王漪、朱鵬[6](2013)和李永友(2005)等很多學者認為可將績效指標分為投入類指標、運作或過程類指標、產出類指標、結果或效益類指標。每一類指標可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有針對性的選取,以此進行評價。
張有棠[7](2013)認為可將績效指標分一級、二級指標依次劃分,一級指標為投入、產出指標。二級指標又分為二級投入、產出指標,分別為人力、財力等指標與教學、科研等指標。
段鑄、程穎慧[8](2010)認為一般的績效指標可劃分為投入性指標、支出類指標、產出類指標和效果類指標。
(三) 關于評價體系的原則的研究:
陳學安[9](2004)認為在績效評價工作中,應該堅持定量、定性相互結合,長期、短期相互結合,統一、專門相結合的基本評價原則。
三、DEA模型的原理
是對決策單元(DMU)進行相對評價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運籌學、管理科學和數理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它由著名的運籌學家Charnes等人于1978年提出,主要思想是通過數學規劃計算比較被評價機構之間的相對效率。簡單說就是把待決策單元與參考決策單元進行比較得到相對效率。
功能:一些模型都可以看作是處理具有多個輸入(輸入越小越好)和多個輸出(輸出越大越好)的多目標決策問題的方法。可以證明,DEA有效性與相應的多目標規劃問題的有效解(或非支配解)是等價的,該方法無需設定生產函數的任何形式,較易處理多投入及多產出的評估問題。數據包絡分析(即DEA)可以看作是一種統計分析的新方法。它是根據一組關于輸入—輸出的觀察值來估計有效生產前沿面的。在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中,估計有效生產前沿面,通常使用統計回歸以及其它的一些統計方法,這些方法估計出的生產函數并沒有表現出實際的前沿面,得出的函數實際上是非有效的。
四、DEA模型在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的運用現狀
國內學者對于DEA模型在高校的績效評價目前來說運用得比較少,僅有中部六省地區、北京地區、江蘇省、河北省、遼寧省、安徽省等地區的高校運用過該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大部分地區對于高校的績效評價方法偏好使用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平衡計分卡等,方法運用靈活多樣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的缺點,比如選用層次分析法,雖然以定量的分析方法為基礎,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但是賦權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因此較大程度影響著最終績效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將DEA模型運用于高校的資金管理過程中,其優勢主要在于指標無需量綱化,權重同樣不受主觀因素制約。[10]
目前,廣西區還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前人的相關研究多局限于理論缺乏實證分析。故可將理論與實踐二者相結合,在進行多種實證分析方法對比之后,運用DEA模型,選取數據包絡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此模型特點在于比較適用于多投入和多產出的實際例子,而影響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因素頗多,故此方法比較適用于后續的研究。
五、結語
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DEA模型在我國部分地區的應用現狀分析,可客觀合理構建出適合廣西區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體系,再結合廣西區高等財政教育支出的現狀做出客觀評價,進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議。對DEA模型在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方面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對廣西區高等教育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行客觀的評價,對是否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提升高等院校的辦學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和完善自身的教育體制。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財政投入績效評價研究[D]. 胡帆.武漢理工大學.2013
[2] 劉明勛.中國公共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5.
[3] 李有智. 中外公共支出績效評價之比較[J].財貿研究,2005(5)
[4] 叢樹海、周煒、于寧.公共支出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J].財貿研究,2005(3)
[5] 許盛. 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問題初探[J].教育財會研究,2006(2).
[6] 李揚、王漪、朱鵬. 高等學校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3,32(1).
[7] 張有棠、曾芝紅、李思呈. 高校預算績效撥款模式新探[J].財會月刊,2013(10):75-80.
[8] 段鑄、程穎慧. 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中指標創新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46-49.
[9] 陳學安.建立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財政研究,2014(8).
[10]李麗平. 河北省財政支持高職教育績效評價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9.
課題成果:基于DEA模型的廣西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