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孫新萌
關鍵詞:志愿軍;英雄精神;朝鮮;中國;美國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而且侵犯了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中國收到朝鮮政府出兵援助的請求,且中朝關系密切源遠流長 ,同時出于維護國家安全的考慮,中國積極提供援助。濰坊市政協編著了《濰坊志愿軍老兵回憶錄》 ,該書收錄了濰坊市的抗美援朝志愿軍老兵的英雄事跡,從一個個的事例中反映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無畏,以及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仿佛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濰坊市 抗美援朝運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濰坊市首先召開了各界代表抗美援朝座談會,向各界代表進行了教育,然后又通過各人民團體向各界人民進行了一般的宣傳,成立了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帝侵略委員會的組織,進行游行示威,初步形成了抗美援朝運動,對恐美、崇美、親美等思想亦有某些克服,并初步樹立了仇視、鄙視、蔑視美帝的態度。在農村,則是首先通過各種會議結合各種工作,向干部進行時事教育,而結合土改改革,在群眾中也進行了一般的宣傳。這些宣傳除了通過干部一般講解外, 還通過教育學生或利用黑板報、宣傳棚、收音站、集市等向各界人民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個別縣還在這時召開了抗美援朝代表會。第二階段,是以春節文娛活動為中心,結合擁優工作,開展千百元運動,此時,各地均組織了較大規模以抗美援朝為中心的宣傳。第三階段,是通過深人的思想發動及訂立愛國公約把各界人民組織到實際愛國行動上去。各地均召開了干部會議,解決了干部思想問題,并通過各界代表會、活動分子會、控訴會、回憶對比等,向各界人民進行了深人的愛國主義教育,發動了群眾思想,普遍訂立了愛國公約。后文將根據現居住地在濰坊市的抗美援朝志愿軍口述史資料從側面了解當時戰爭環境、彈糧供給、精神風貌、中朝友誼和軍功章五個方面 。
朝鮮戰場的作戰地形是多山多水的自然環境,志愿軍根據這一特點,進行夜戰、山地戰等多種形式的戰爭 。這是對美國空軍優勢的強力反擊,尤其是陰雨天和大雪天氣,有效制約了敵軍優勢的施展。雖然環境十分艱苦惡劣,但是志愿軍不怕艱難險阻,連續進行了多次戰略性反攻,把美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使美軍由進攻轉入防御,是戰局的轉折點 。
我三軍將士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頂風雪,冒嚴寒,四面出擊,奮勇殺敵數日。最后清點人數,全連有六名同志因嚴寒而死亡,三名同志在與敵作戰中重殘,五名同志光榮犧牲。(張文俊口述,周輝整理:《難忘的戰斗歷程》)
60師180團二連,執行潛伏任務,全部凍死在陣地上。(劉傳松口述,劉紹賢整理:《為了和平戰斗》)
從志愿軍老兵的回憶,我們不難得知作戰環境的艱苦狀況。最大困難是氣溫零下40度的風雪天,戰士們單薄的棉衣難以御寒,白毛子風裹著雪砂子粒吼叫,寒徹肌骨。呼出的熱氣結成冰花,戰士們面對面不出聲,難以分辨出誰是誰。戰士赤手握槍簡,手馬上被粘住,有的戰士不小心向下拉,便粘下一層皮。走路再累也不能坐下,坐下怕再也站不起來。耳朵凍痛了,決不能搓,一搓耳朵就會掉下來,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志愿軍仍然奮斗在戰場第一線,為保衛國家揮灑著自己的鮮血。
沒有條件,我們就想辦法創造條件,上山砍柴解決燃料問題,建造火墻傳導熱量。條件不好,我們就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吃,挖野菜改善伙食,共渡難關。美軍有肉罐頭,有熱豆子湯,有咖啡,還有香煙和剃須刀。我們穿著單薄的衣服伏在雪地里,很多戰友是被活活凍死的,而美軍有大頭靴、大棉襖、鴨絨睡袋、棉帽,而且美軍的汽油不限量,可以在沒有戰斗的時候隨便烤火取暖。(李云法口述:《小小革命矢志不移》)
吃的炒面每天人均一把,另有幾塊餅干充饑;無水喝,口干、舌燥、唇裂;不少同志還患了夜盲病。(張文俊口述,周輝整理:《難忘的戰斗歷程》)
我們爬山穿林,不能生火做飯。餓了,一開始兩天啃上幾口高粱飯團和土豆,飯團東城鐵疙瘩,用石頭砸開,放到嘴里,凍得牙齦疼,吞到肚里,身子從里向外冷。(劉傳松口述,劉紹賢整理:《為了和平戰斗》)。
這一年,運到前線上的服裝都燒了,所以,我們沒有單衣換,只好把棉衣抽了棉花穿了一個夏天。(王述榮口述,王延維整理:《零下四十度爭奪制高點》)
通過上述材料可以得知,抗美援朝戰場上,我軍后備物資供給困難,一方面我國剛剛建國,經濟還在恢復,難以承擔較大軍事開支,因而無法大規模運輸后備物資,更無法提供向聯合國軍一樣保暖的衣物、鴨絨睡袋,適宜長期儲存且便攜帶的食物,類似罐頭、咖啡等 。另一方面,我軍戰爭初期沒有空軍力量做支持,很難為后備運輸力量提供便捷運輸方式和安全保障,導致一些運輸力量在中途遇襲,未能及時到達前線戰士們的手中。雖然面臨天寒地凍,吃不飽穿不暖的常態,但是志愿軍隊伍仍然披荊斬棘,精神抖擻,為保家衛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眾多的英雄,他們的感人事跡,被后人傳頌。我們熟知的有黃繼光和邱少云的英雄壯舉,但仍有無數的無名英雄無人知曉。無數英勇為國捐軀的志愿軍戰士,他們同樣是戰爭中的精英 。
大家樓著用鐵锨、鎬頭搶修工事。戰友劉曉云一不小心,鎬頭刨在了我的右臂上,頓時鮮血直流。拿出毛巾讓劉曉云給我包扎起來,繼續構筑工事。過了兩三天,傷口感染、化膿,至今不能完全伸直的后遺癥。(張文俊口述,周輝整理:《難忘的戰斗歷程》)
漢灘江的戰斗中我的雙腳被凍得潰爛流膿,領導命令我回后方醫院動手術,我只要求包扎一下,繼續戰斗。后來皮肉恢復了,但至今寒冬臘月還會時時發作疼痛,頭部因炮彈鎮傷,記憶力差些。(王德明口述,范寶聚整理:《我入朝參戰及前后經歷》)
“班長,你負傷了!”一名戰土指著我的左腿,我低頭一看,果然,自己的左腿不知道什么時候被打穿了,還在流血。(雷光聚口述,雷平京整理:《在炮火中成長》)
通過上述材料可以得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每一個人民志愿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戰役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以自己的英勇奮斗、舍生忘死的愛國主義獻身精神,以寶貴的鮮血澆開了和平與幸福的花朵。每一次受傷都不會他們的步伐退縮,反而更堅定了他們的意志,他們將生死拋之腦后,將戰爭的的勝利,人民的期盼放在眼前,即使下一秒失去生命,他們也愿和戰士們拼盡最后一滴血??姑涝裼肋h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兒女的驕傲 。
中國人民志愿軍與美軍作戰的過程中,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結下了深摯的感情。這也是響應黨的號召,仗要打好,和百姓的關系也要搞好,老百姓有困難的時候要極力的幫助解決,這是人民志愿軍的優良傳統。
有一次,我營的一位排長和一位班長在執行任務時,發現一位朝鮮老大爺掉進了河里,腿受了傷。他倆把老大爺從河里救出來,并把他送回了家。這位老大爺很感動,等到養好傷之后,非要帶著好吃的去營里當面感謝這兩位同志。還有一次,在1957年的春天,我們以一個排為單位去山上砍柴,在裝好車回來的路上,發現一個婦女倒在路上。原來她是被當地的毒草毒暈了。我們排里有個別戰士略懂朝鮮語,問清了事情原由。然后衛生員同志給她涂上藥水,毒素很快散去,她的家人也是千恩萬謝。(李云法口述,《小小革命矢志不移》)
在血與火的戰爭中,我們同朝鮮人民凝成深摯的友誼。我們駐地的年輕人上了前線,留下了老人和婦女兒童,躲進山溝。我帶一個班,在坑道作業競賽中一路領先,不但為團部打好坑道,還幫助朝鮮老鄉建防炮洞,被評為三等功。(劉傳松口述,劉紹賢整理:《為了和平戰斗》)
施工中,我帶領全班成員臨時借住在附近一戶老百姓家里,戶主是一位阿瑪尼,她有一位可愛的小女兒,她們非常友好,經常將家中大缸里腌的酸菜和蘿卜咸菜送給戰士們吃。每天收工后,我和戰友們都要幫助阿瑪尼一家挑水和打掃房前屋后,并常常將連里配給的罐頭等食品送給她們,大家相處得和一家人一樣。(雷光聚口述,雷平京整理:《在炮火中成長》)
從以上志愿軍的回憶里,我們不難看出志愿軍在朝鮮作戰期間和朝鮮人民結下了非常深厚真摯的感情。沒有志愿軍的幫助,朝鮮人民無法擁有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沒有朝鮮人民的幫助,志愿軍無法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二者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所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都是為了國家和平與社會安全,二者都是抗美援朝戰役取得勝利的關鍵部分,少了任何一方的努力,戰爭都無法取得勝利。正是因為中朝兩國人民的的深摯感情,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號角才會吹響。
為了表彰英雄戰士,我國人民政府和朝鮮政府制作并頒發了一系列的紀念章和軍功章。這些紀念章和軍功章,鑄進了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包含著志愿軍的偉大精神,鐫刻著這段血淚交織的歷史,記錄了這場轟轟烈烈的保家衛國運動。它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縮影,也是對當代青年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直接教材。
對于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志愿軍來說,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張建軍老人至今還保存著朝鮮停戰紀念章,正中間是一只飛翔的和平鴿,上方還有“和平萬歲”字樣;雷光聚老人獲得的獎章是一個銀制紀念章,圓形的銀框中鐫刻一位持槍戰士。郝文生老人的紀念獎章是五星獎章,五角星上還有一桿槍 。雖然這是一枚小小的紀念章,但是它所帶有的分量是無窮的。頒發的獎章數量達到52萬余件,這些獎章記載了那段崢嶸歲月,記錄了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前輩,值得我們為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國人民志愿軍用自己的努力和奮斗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發展營造了穩定的環境,保障了中國后期經濟的發展,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這段歷史雖然存在于過去的歷史長河中,但它從未黯淡,值得我們銘記于心,學習志愿軍的英雄和奉獻精神,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薛銜天.從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以東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心的中朝關系[J].近代史研究,2012(06):71-72.
[2]濰坊市政協委員會.濰坊志愿軍老兵回憶錄[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3]魏希楠.抗美援朝作戰中地理因素的影響和運用[J].軍事歷史,2017(04):35.
[4]劉月蘭,袁永強.論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的作戰特點[J].傳承,2013(12):36.
[5]張校瑛.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的后勤保障[J].軍事史林,2019(03):9.
[6]羅援.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中華民族的硬骨頭[J].黨員文摘,2019(08):51.
[7]陳輝.中華英雄鏖戰世界強敵——抗美援朝戰爭戰斗英雄全景式掃描[J].黨史博覽,2009(07):10.
[8]羅援.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中華民族的硬骨頭[J].黨員文摘,2019(08):51.
[9]張巖.抗美援朝時期的典型徽章淺析——以吉林省博物院院藏為例[J].博物館研究,2013(04):84.
[10]李慎明.“抗美援朝”為新中國站立、發展和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J].經濟導刊,2019(0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