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曉霞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整體社會背景的轉變,國內企業所面臨的生存處境及市場競爭環境也早已不同往昔,傳統成本會計顯然已無法適應當下企業管理發展節奏,新的戰略成本會計模式衍生而出,有效彌補了傳統成本會計在市場適應性、競爭力創造性方面的短板,擺脫了微觀管理的局限,轉而將管理重心投注于企業整體戰略方向,有效提高企業成本預算準確性及管理決策科學性,實現企業生產利潤及運營效益的全面增長。對此,本文就戰略成本會計在制造業內的有效運用展開深入探討與研究,以期能為促進我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有建設性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制造業;戰略成本會計;應用;保障措施
引言
隨著近年來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國內制造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革,進一步推動了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與轉型發展,人力勞動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機械化的勞作模式成為主流生產模式,人工成本大大縮減。此外信息化技術的添注,使得制造業內的工業費用組成要素愈趨多元化,倘若依舊按照傳統成本會計核算方式,難免會出現企業成本核算出入或缺項漏項等狀況,亟待通過戰略成本會計加以彌補,從而有效凸顯制造業整體競爭優勢,以便其可以從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內脫穎而出,獨占一隅之地。
一、戰略成本會計概述
就定義來講,戰略成本會計即通過全方位監管企業從投資決策到產品研發、設計,原料采購再到生產銷售包括最終售后服務在內的整項運作流程,讓成本計算得以覆蓋產品由入市至出市的整個市場生命周期始終,并以企業整體戰略立場為切入點,對企業成本內所涵蓋的各類型要素加以剖析,從而有效實現企業對自身產品成本的全面管控,增強產品競爭力,推動企業戰略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二、制造業中戰略成本會計應用的必要性
所謂制造業,即利用可再造資源,如資金、勞力、物資、能源、技術等,按照市場需求并采取相應的制造手段,把這些資源轉化成可供現實生產或應用的設施設備、工業或生活產品。制造業作為評估國家發展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區分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主要衡定標準。隨著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產業模式調整和結構升級的推進,傳統成本會計模式中的諸多適用性問題顯露而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產品成本計算方式不甚合理
在當代社會經濟背景下,制造業要想凸顯其地位、發揮作用,就必須實現產業信息化改革,而一旦該目標落實,勢必會伴隨著大量人工勞作崗位被機械化生產模式所取代,人工成本在產品總成本內的構成比率大幅下滑,其他各類成本要素不斷衍生。如若此時依舊按照傳統成本會計的計算方式,會直接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無法對企業真實成本支出作出準確估算或是估算結果出入較大。此外,除人工成本外,制造業信息化建設還促使制造業內的其他工業費用組成結構愈發多元與豐富,這也導致傳統成本會計法的適用性極大降低,無法對產品該部分新生成本項進行實際核算,需要通過運用戰略成本會計加以完善。
(二)產品實際發生成本與標準成本存在較大差異
多數情況下,傳統成本會計在比較標準成本與實際發生成本時,均會設置一個相應的對比體系進行參考,而在此情況下,制造業為擴大利潤空間,大多會通過降低原料采購品質,抑或是利用批量采購的方式來壓縮制造成本,提高收益。然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嚴峻的市競爭形勢使得市場對于各類產品質量的需求標準日漸提升,倘若制造業依舊遵照上述發展模式,勢必會導致企業產品質量持續下跌,競爭力不斷削弱,最終企業市場信譽被損毀,造成產品滯銷,庫存積壓,企業大幅虧損。而在戰略成本會計核算模式中,其主要是通過制造業整體戰略為切入點,著重于凸顯制造業的產品優勢點,能夠有效增強產品競爭力,助其在嚴峻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三、戰略成本會計在制造業中的運用
根據戰略成本會計的核心觀點,制造業要想實現長足發展,不應將突破點局限于產品生產成本的刻意壓縮上,更應關注并兼顧到產品由入市到出市的整個產品市場周期運作流程。成本會計應從產品市場需求調研階段就開始介入,并延續到最終售后服務階段的完成,做到由始至終的全過程覆蓋。戰略成本會計在制造業內的詳細運用著重體現在以下四個環節。
(一)產品研發環節
該環節作為產品定向的關鍵時期,也只有產品研發符合市場需求定位,方能給制造業提供有效的競爭點及生存資本。在此環節中,應優先對產品制造的工藝成本進行審慎考量,進而篩選出在工藝性、技巧性等方面均具有突出表現的產品設計方案,借此有效提高產品設計合理性,實現節資降本的目的。成本會計人員除了要清晰核算產品目標成本,還應對產品定價予以科學的估值,全方位保障戰略成本會計模式的穩定開展。此外,制造業還需拓寬信息獲獵渠道,保障信息時效性,從而提高成本預估的精準性,全面把握產品設計部門的目標完成進度。
(二)原料采購環節
就根源來講,在制造業內采用戰略成本會計,其目的就是為了利用最低的成本消耗來最大程度拓寬產品業務的供給渠道,保障產品的暢銷。而此過程并非只是名義上的低價采買原料那么簡易,實則其中所涵蓋的各項因素、內容錯綜復雜,需要考量的不僅只有原料價格一項,還包括原料質量、規格、性能包括原料運輸的種種可能性問題,如運輸時間、貨物磨損等,均需要考慮在內。當完成產品采購成本歸結梳理后,還需要進一步深究產品價值鏈內采購環節所涉及的每項作業及成本之間的結構關系,依照其對應的因果聯系把原料采購成本攤配到其他原應承付的產品成本構成要素內,借此有效增強產品內各成本要素的聯動性,激發制造業各生產部門的共同協作意識,達成節約成本的共同戰略目標。
(三)產品制造環節
產品制造作為制造業長足發展的核心環節,事關制造業發展潛力。而該環節中戰略成本會計的運用,需要建立在高品質的經濟信息基礎之上,同時還需對會計、生產、營銷等各方面綜合信息做到全面把握。在核算方式上,需嚴格根據制造業發展境況的需求,以現代化的數學計算方式為主,針對內外條件轉移所引發的決策目標變動,制定多計劃的備選方案。而后再由制造業管理層對備選方案進行綜合評估,抉擇出最優項。長期的實踐檢驗表明,將戰略成本會計適用于制造業內,可以幫助生產企業加強對各個環節、部門信息的有效把控,實現反饋信息的綜合化與應時化分析,有效構建起產業內部的生產信息網,明確企業內部各生產部門職權關系,有效規避額外成本的構成,有效實現節約生產成本的目標。
(四)產品銷售環節
戰略成本會計模式也同樣適用于制造業的產品銷售環節,主要表現在其對制造業產品品質、網點布局包括后續售后服務的有效把控。此外,隨著電子商務、O2O等現代互聯網營銷模式在制造業中的有效應用,產品銷售渠道愈發豐富與多元,市場銷售空間不斷擴大,而通過戰略成本會計的有效運用,能最大程度發揮產品優勢,從而幫助制造業謀取更多的經濟利潤。
四、我國制造業戰略成本會計應用推進策略研究
(一)深度挖掘戰略成本會計潛在功能性
戰略成本會計的衍生根植于傳統成本會計基礎之上,是對傳統成本會計的再補充與再發展,因此要想有效推動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戰略成本會計應用意識,了解其應用的重要意義,加快推進我國制造業與戰略成本會計的深度實踐融合,凝聚會計人員戰略思維,凸顯戰略成本優勢,深挖戰略成本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潛在功能性,增強企業管理效率,實現制造行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信息化技術引入,推進制造業信息化趨勢轉型
戰略成本會計的使用能為制造業帶來更豐富且多元化的科技應用。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制造業的發展自然也不例外,它的轉型與發展必須要以高質量的硬件基設為前提,因此我國制造業亟待加快推進行業信息化建設,挖掘并利用當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優勢,來重新打響制造業招牌,增強行業競爭力與影響力。此外,在當代社會市場發展背景下,要想全面激活制造業產業活力,再創繁榮景象,需要更鮮活且更高素質的科技人才血液的持續注入,因此人才培養可謂是極為關鍵的環節,事關制造業信息化建設的成敗。同時也只有將戰略成本會計和制造業信息化建設事業全面結合起來,方能有效發揮戰略成本會計的應用實效,使其能更好地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服務。
(三)設置獨立的戰略成本會計部門
就我國制造企業目前發展現狀來講,多數企業戰略成本會計優勢并未得到完全的開發與利用,其中極大一部分原因是因這些制造企業內部并未設置獨立、高效的戰略成本會計部門。因此,我國制造企業應加快相關部門建設,詳細分化機構職責,進一步保障與穩定制造行業發展秩序。同時,部門還需對戰略成本會計核心理論加強研究與學習,樹立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來有效引導制造企業發展、升級,增強行業競爭力。
(四)構建全面的企業組織框架體系
要想進一步推進戰略成本會計在我國制造業的深入應用,還需做好對制造企業組織框架體系的架構工作,細化并完善制造企業內部的職能機構設置,同時采取配套的組織管理體制,全面激發企業職工工作熱情,讓其自發融入企業戰略成本會計適用過程之中,共同挖掘戰略成本會計優勢,增強融合實效,從而有效實現制造業長足發展。
結語
面對現下日趨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全面致力于推進傳統成本會計模式改革,實施戰略成本會計,不僅是傳統成本會計發展的必經之路,更是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轉折機遇。對此,制造業應深度了解并把握戰略成本會計的應用意義,以行業實況為基點,循序推進戰略成本會計的應用,并予以理性的優化與發展,使其能更好地貢獻和服務于制造業的升級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永生.戰略成本會計在制造業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16):335.
[2]劉玲.戰略成本會計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總會計師,2013(07):85–86.
[3]李百興.企業實施戰略成本管理程序的探討[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01):36–40.
[4]許洪.芻議戰略成本會計在制造業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5(24):168–169.
[5]路國光.制造業中戰略成本會計的應用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04):119–120.
[6]趙瑛.油田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模式研究分析[J].中國總會計師,2015(0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