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歡

【摘要】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迅猛發展,業財一體化成為企業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成本節約,提高內部管理效率的一種重要手段。文章基于業財一體化的業財融合及價值創造理念,深入分析企業PPP業務的全面預算管理模式,并從四個維度對PPP業務全面預算管理系統提出優化方案。
【關鍵詞】業財一體化;PPP業務;全面預算管理;優化方案
【中圖分類號】F283;F275
一、引言
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社會資本方被允許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到國家基礎設施投資與運營過程,國家相關部委密集出臺對應的政策及規范性文件,全國刮起一陣PPP熱潮。截至2020年4月中旬,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顯示,累計進入管理庫項目9455個,投資金額高達14.4萬億元,面對如此大規模、長周期、高風險的投資模式,社會資本如何在較長時間內充分發揮PPP業務的價值創造,全面做好PPP業務預算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隨著現代企業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地逐步推進,在云數據計算環境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僅能幫助信息數據及時傳送,又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節約企業的人、財、物,同時提高財務信息的可靠性與及時性,作為利用信息化建設,對業務流程進行整合再造的業財一體化,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2019年作為國內最大的施工企業——中國建筑邁出了業財一體化重要一步,全面推廣財務一體化系統上線,后續如何借助和依托業財一體化的信息化優勢,有效實現PPP業務全面預算管理對各業務的統籌,形成資源凝聚,有序整合的精細化管控,已經成為當下企業在PPP業務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抓手和舉措。
二、PPP業務的全面預算管理模式
根據業財一體化的全面預算管理理念,將業務邏輯作為主線,對各業務系統價值鏈進行整體把握,并以價值活動實現增值作為中心,以企業各項目完成作為價值活動標準,配備關鍵資源最終完成預算管理任務。對PPP業務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分析,其價值活動主要包括投資活動、融資活動、運營活動、財務活動,全面預算管理只有將四大活動充分融合,對預算管理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有效控制,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價值。本文試圖圍繞四大主要活動闡述PPP業務的全面預算管理框架。
(一)投資活動預算管理
在PPP業務的合作過程中,社會資本方主要對項目的建設、運營、維護等工作負責,而政府部門負責監管基礎設施的質量、價格等工作。基礎設施作為PPP業務的主要商品,其價格包括建設總投資加上合理的投資回報,其中投資回報以建設總投資作為計算依據,所以投資是PPP業務的一切起點。建設總投資的內容一般包括建筑安裝工程、設備采購、其他建設投入、建設期利息等,定期由PPP項目公司根據建設進度對投資額進行確認,并由政府方或社會資本方認可的監理單位確認。投資活動的預算管理內容主要對建設總投資進行控制。
(二)融資活動預算管理
為保證PPP業務投資活動的順利開展,社會資本方需保證充足的資源供給,及時有效地開展融資活動。但融資過程中,融資活動與投資活動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投資計劃確定后,融資資源若無法及時到位,將直接影響投資活動;一方面需調整投資計劃,以匹配獲取的融資資源,另一方面繼續尋找資源,以保證投資活動按期實現。同時融資過程中,融資方式的不同所產生的融資風險與融資成本都不盡相同,企業需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并對任何一筆資金充分利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特別是財政部印發的《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財辦金〔2017〕92號)發布以后,金融資源大幅收緊,高效使用資金有利于間接節約融資資源。所以融資活動的內容不僅包括通過不同的融資渠道進行資金籌集,也包括資金的合理使用。
(三)運營活動預算管理
PPP業務的運營周期一般在5年以上,有效管控PPP項目運營風險,達到政府設定的運營績效目標,全額回收投資,一直是投資者比較關心的內容。財政部2020年3月發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績效管理操作指引》里明確指出,在PPP項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引入整體績效目標和年度績效目標,尤其是政府付費與可行性缺口補助類項目,在編制年度支出預算時與年度績效目標掛鉤,社會資本方能否正常完成績效目標,將直接影響社會資本方的效益實現。所以運營活動的預算管控內容主要包括政府回款、運營回款、運營成本等。
(四)財務活動預算管理
PPP業務的財務活動與傳統業務相比,區別主要在于PPP業務的收入。目前實務中,常見的PPP業務核算模式是金融資產模式,根據財政部發布的新金融工具準則與新收入準則,項目公司的合同現金流若符合基本借貸安排,并將收取合同現金流作為資產管理目標的,應按照攤余成本計量,并在未來收益確定的情形下,可歸為“長期應收款”進行核算,同時在PPP合作周期內,采用實際利率法計量攤余收入。所以金融資產核算模式下,攤余收入貫穿于PPP業務的投資、融資與運營活動的全過程,預算管理時需持續預估。另外需考慮管理費用預算與稅金預算,同樣對PPP業務的價值增值產生影響,特別是稅金預算,目前PPP業務的稅收體系尚不健全,各地政策執行與解釋不一,復合計稅或高稅率計稅均有可能,所以預算管理中需不斷關注稅金問題。
三、PPP業務的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優化方案
隨著數據深入分析的需要,管理會計水平日趨提高,全面預算的管控也更為精細。為了更好地借助業財一體化手段,實現多領域發展,企業PPP業務的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建設和優化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投資預算模塊優化
PPP項目從承接到最終移交,一般經歷立項、可研、投標、中標、建設、運營、移交等過程,在此過程中,PPP項目的可研作為項目的總預算,應始終作為PPP項目一個重要衡量尺度與執行參照。投資預算作為PPP業務全面預算的起點,建設總投資及年度投資計劃已在可研、投標過程中初步明確,后期實施過程中可能受到合規手續、融資政策等影響,在總投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年度投資預算需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并始終保持與可研進行比對,及時分析由此帶來的效益影響。所以業財一體化下,應單獨設置專門的投資預算模塊,同步做好可研數據與投資預算模塊接口工作,及時反映投資預算偏離可研的分析,保證預算口徑與可研保持一致(見圖1)。
(二)融資預算模塊優化
PPP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由股東投入資金與外部金融機構資金構成。其中,股東投入資金由社會資本方與政府方實繳形成,目前相關法律要求,股東投入資金的比例一般不低于總投資的15%~20%,社會資本方為保證自身正常運轉所需的資金充足,以及防范PPP項目的并表風險,導致集團整體資產負債率提高,社會資本方一直努力降低自有資金投入,往往通過引入基金或信托計劃等來充實項目資本,所以自有資金的籌集預算需考慮基金、信托等結構化股權融資部分;外部金融機構資金一般通過傳統貸款融資或者創新金融工具發行獲得,但實際運行中,PPP項目受限于貸款期限長、貸款成本高等因素,其融資渠道的開拓面臨極大的挑戰,現實中可能存在股東投入資金未及時到位,資本金“名股實債”、項目合規手續不齊備等情況發生,導致有限的融資渠道下PPP項目無法及時獲得放款,項目工期滯后,最終社會資本方面臨嚴重的履約風險。所以融資預算模塊中需與投資預算模板中的年度投資額進行關聯,確保當年的投資預算與獲取的融資資源相互匹配,保證投資預算的可行性。另外政府回款也可作為建設資金的補充,以及用于后期融資本息的償還,融資來源需預留出回款預算端口(見圖1)。
(三)運營預算模塊優化
PPP項目運營過程中,回款預算與運營成本是關鍵,尤其對可行性缺口補助與使用者付費回款模式,企業的運營收入能否達到可研預期或投標時的最低承諾是關鍵。若項目公司無法達到最低年運營收入,差額部分將無法獲得政府可行性缺口補助,只能通過運營收入進行彌補,政府可行性缺口補助即使全部獲得,項目公司也無法達到盈虧平衡。所以運營預算模塊中回款預算可按回款類型劃分為政府可用性付費與運維績效付費,可進一步對政府可用性付費細分為政府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與使用者付費。目前PPP項目的運營風險通常由社會資本方承擔,但長期以來,承接PPP項目的社會資本方主要以承攬工程與設計業務的單位為主,重心一般在建設,當面對運營種類繁多、運營周期長、不確定因素較多的PPP項目,參與建設的社會資本方尚不具備成熟的運營能力,對運營成本無法全面把控。所以運營成本應單獨設置預算,并按照管理費用預算控制模式,分類逐項進行管控,隨著項目運營類型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成本明細(見圖1)。
(四)財務預算模塊優化
PPP項目的財務預算主要包括收入預算、管理費用預算、稅金預算等。PPP項目在金融資產核算模式下,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要求,若以收取合同現金流為管理目標,應以攤余成本為基數,以投資流出與回款流入綜合平衡的實際利率計算攤余收入。所以企業在設置收入預算模塊時,需與投資預算、回款預算模塊建立鏈接(見圖1)。
四、結語
目前,PPP業務的全面預算編制仍是基于傳統的職能分工,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相分離,導致無法準確科學地預測出PPP業務的經營效益,進而無法及時研判風險。只有構建并不斷優化PPP業務的全面預算管理模型,以業務活動為主線,借助信息化技術與平臺對業務流程重新整合,達到業財深度無隙融合,才能在業務與財務數據充分整合與共享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業財數據的深層價值與問題,最終為企業高層決策提供支撐,促進企業的管控效能提升。
主要參考文獻:
[1]尹國平.業務財務一體化的難點與對策[J].財務與會計,2016,(23):43-44.
[2]崔建明.基于業財一體化的企業預算管理系統優化[J].財會月刊,2018,(23):74-74.
[3]李宇.基于“業財一體化”的燃氣公司預算管理模式探討[J].企業會計,2017,(01):98-98.
[4]張莉,羅紹德.基于會計準則的BOT模式會計核算研究[J].新會計(月刊),2017,(1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