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暉
尿路感染是臨床泌尿科較為多見的病癥,該病的致病因素多與尿路細菌感染或菌群紊亂有關,因此臨床上又稱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患者多表現為尿路上皮的炎性反應,對部分患者的尿液進行病理學檢測,可見菌尿和膿尿[1]。臨床上按患者感染的部位不同將尿路感染又分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有研究指出,尿路感染不僅給患者的正常排尿造成影響,而且會增加人體膀胱、腎臟的代謝壓力,需要及時進行對癥治療。泌尿系院內感染是臨床較為多見的病癥,有統(tǒng)計資料顯示,95%的泌尿系院內感染患者為單一細菌誘發(fā)的感染[2]。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尿頻、尿急、尿痛,膀胱或會陰部不適及尿道燒灼感,臨床上多采用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長期的藥物治療不僅增強了病原體的抗藥特性,而且對患者的生理機能也將造成影響并引起多種并發(fā)癥[3]。本研究對我院泌尿系統(tǒng)感染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探討菌群分布情況及危險因素,以期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發(fā)病機理和規(guī)律提供指導,為臨床防治提供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泌尿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病歷資料,參照《院內感染診斷標準(試行)》進行院內泌尿系感染的診斷,排除入院前感染患者,選取符合試驗要求的150 例泌尿系院內感染患者納入觀察組,另選取同期未發(fā)生感染的200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統(tǒng)計分析泌尿系院內感染的病原學分布特點,采用Logistic 多元回歸分析方法確定誘發(fā)泌尿外科手術患者院內感染的關鍵危險因素。
1.2 方法統(tǒng)計分析受試個體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史、住院相關指標、手術操作、導尿管管理、藥物使用等;統(tǒng)計分析菌群分布狀況和規(guī)律,分析誘發(fā)泌尿系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和臨床對策措施,確定獨立危險因素,以便進行針對性處理。進行細菌培養(yǎng),對尿道口進行消毒后取尿送檢并進行尿培養(yǎng),篩查出的感染患者接受中段尿細菌鑒定,細菌的分離和培養(yǎng)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法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菌群分布特征觀察組患者共檢測出細菌200株,其中革蘭陰性菌141 株,占70.50%,主要以大腸埃希菌(37.50%)、奇異變形桿菌(12.50%)為主;革蘭陽性菌49 株,占24.50%,主要以腸球菌屬(9.50%)為主;真菌10 株,占5.00%。見表1。
2.2 泌尿系院內感染單因素分析對可能誘發(fā)患者院內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導尿管留置時間、抗生素使用種類均與患者泌尿系院內感染有關(P<0.05)。見表2。
2.3 泌尿系院內感染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誘發(fā)泌尿系院內感染的關鍵危險因素為女性、年齡>60 歲、住院時間>15d、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導尿管留置時間>10d、抗生素種類≥2 種。見表3。

表1 菌群分布情況

表2 泌尿系院內感染單因素分析

表3 泌尿系院內感染多因素分析
泌尿系院內感染是臨床較為多見的病癥,尤其是老年人群,長期臥床,生理機能下降,且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容易導致細菌感染,是外科手術后泌尿系感染的高發(fā)人群,給患者其他基礎疾病的治療帶來了較大困難,不僅增加了患者痛苦,而且影響疾病的預后結局[4~6]。有研究指出[7],誘發(fā)泌尿系感染的菌株普遍存在耐藥性增強的現象,這也越來越引起醫(yī)院對院內感染防護的關注。本研究對150例院內感染患者進行菌株檢測,共檢測出200 株菌株,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革蘭陰性菌共141 株,占比高達70.50%,并主要以大腸埃希菌(37.50%)、奇異變形桿菌(12.50%)為主;革蘭陽性菌49 株,占比達24.50%,主要以腸球菌屬(9.50%)為主;真菌10 株,占比5.00%。提示在患者泌尿系結構異常時,腸道菌群可能出現移位現象,從而造成患者院內內源性感染。因此,醫(yī)院需要綜合考慮易感人群、地域、臨床用藥習慣等多重因素,加強臨床感染菌株監(jiān)測,是預防院內泌尿系感染的有效措施。
明確誘發(fā)患者出現院內泌尿系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進而圍繞相關因素制定針對性的管控措施,是預防泌尿系感染的關鍵舉措[8]。本研究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誘發(fā)泌尿系院內感染的關鍵危險因素與患者性別、年齡、住院時間、合并癥、手術操作及導尿管留置時間均有密切關系,女性、年齡>60 歲、住院時間>15d、有糖尿病史、手術過程中接受侵入性操作、導尿管留置時間>10d、用藥過程中抗生素種類≥2 種是泌尿系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結果提示,女性之所以是泌尿系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是由于其人體生理學構造與男性差異性較大,即尿道口不潔接觸更加頻繁,女性每次排便均會導致尿道口與細菌接觸,增加了感染的風險性,特別是老年女性,合并多種基礎疾病,身體機能不斷衰退,更容易誘發(fā)泌尿系感染。住院時間過長容易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狀態(tài),可能導致患者心理異常,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風險性;留置導尿管時間過長可能導致患者泌尿系遭受機械性損傷,極易誘發(fā)泌尿系感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僅能夠提升菌群的耐藥性,而且容易破壞患者體內的菌群平衡,可能造成正常菌群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從而降低了自身防御能力,容易導致泌尿系感染[9]。相關研究指出[10],糖尿病患者機體免疫系統(tǒng)遭到破壞,機體多核細胞的吞噬、殺菌功能均會受到嚴重破壞,當患者血糖水平過高時,尿糖也為菌群的生存創(chuàng)造了良好環(huán)境,因此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泌尿系感染。
綜上所述,泌尿系院內感染的致病菌群主要為革蘭陰性菌;誘發(fā)患者泌尿系院內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為女性、年齡>60 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15d、導尿管留置時間>10d、抗生素種類≥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