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哲
摘要:民法典從法律層面給金融實踐與金融創新帶來諸多積極變化,對金融行業將產生重大影響。物權編方面,非典型擔保有法可依,擔保物權優先順位規則更為清晰,動產擔保統一公示制度可期;合同編方面,債券募集文件性質明晰,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銜接,格式條款規則進一步完善,提示說明義務擴大,獨立保證和保證責任推定規則發生變化,新增保理合同規定,融資租賃交易可以適用擔保交易的規則;人格權編方面,強化個人信息保護,要求金融機構落實個人信息保護的主體責任。
關鍵詞:民法典? 金融? 擔保? 融資租賃? 債券? 個人信息
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石,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行業亦不例外。本文將從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則出發,就民法典中相關規則對金融實踐與金融創新的影響作簡要分析。
物權編內容分析
民法典貫徹民商合一的理念,其中既有民事規范,也有商事規范。物權編中金融色彩最為濃厚的無疑是擔保物權編。民法典在物權法的基礎上,對擔保物權編做了進一步完善,對金融實踐尤其是金融擔保創新將產生重要影響。
(一)非典型擔保有法可依,金融創新需求得以滿足
無論是融資租賃、所有權保留、保理,還是以物抵債、讓與擔保、回購條款等,往往都被稱為非典型擔保,因為上述擔保方式有的不是法律所明確規定的典型擔保方式,有的是具有特殊性的擔保方式。在物權法中,明確規定的擔保方式只有抵押與質押,并未給金融擔保創新預留足夠的法律空間。但是民法典對此做出了回應。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八條規定“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亦屬于擔保合同,擴大了擔保合同的范疇,從而為非典型擔保合同的設立提供了依據。
民法典滿足金融擔保創新需求的另一重要體現是流(押)質條款的相對解禁。物權法明確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質押亦同理。但是,無論是在以物抵債、回購條款中還是在讓與擔保中,流(押)質條款都普遍存在;而且作為擔保物權實行方法的約定,流(押)質條款本屬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法律不應過多干涉。民法典第四百零一條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贝艘幎ㄒ桓奈餀喾▽α鳎ㄑ海┵|條款的禁止,明確了當事人間對擔保財產的清算義務。自此,擔保中的流(押)質條款不再屬于無效條款,這為金融擔保創新“松了綁”。
(二)擔保物權優先順位規則更為清晰,交易安全得到保障
實踐中,在擔保物上往往存在多個債權人的擔保物權,如此可實現物盡其用,也使融資人獲得更多融資。但同時,這也引發在執行、破產程序中各擔保物權人之間關于優先順位的爭議。民法典完善了擔保物權優先順位規則,于第四百一十四條規定了抵押權人間的優先順位,第四百一十五條規定了抵押權人與質權人的優先順位,第四百一十六條規定了“價金擔保權”(Purchase Money Security Interests,PMSI)這一超級優先權。這些優先順位規則的明確在維護先順位擔保權人利益的同時,也保障后順位擔保權人的交易安全。
其中,特別的亮點是第四百一十四條規定“其他可以登記的擔保物權,清償順序參照適用前款規定”。這就意味著具有擔保功能的融資租賃出租人的所有權等可以進行登記,并享有擔保功能權利,且適用擔保物權的優先順位規則。此規定無疑有助于融資租賃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優先順位規則的另一亮點是第四百一十六條借鑒域外法,增加價金擔保權,填補了物權法的法律漏洞。價金擔保權作為超級優先權,其特點在于能夠突破“時間在先、權利在先”的優先順位規則,這會對擔保物權人之間的利益格局產生較大影響,需引起高度關注。
(三)動產擔保統一公示制度可期,動產擔保前景廣闊
我國目前的動產擔保公示制度存在“九龍治水”的情況。企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設備等動產的抵押登記及非上市公司股權的質權登記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機動車、飛機、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動產抵押登記分別由公安交通行政管理部門、中國民航管理總局、海港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負責;基金份額和上市公司股權質權登記由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負責;知識產權質押登記由各知識產權主管部門負責。這種以標的物行政歸口管理為特征的多元化動產擔保登記體系,缺少一個統一的動產擔保公示制度與機構,既影響交易效率,也不利于交易安全,更影響了我國在國際營商環境評估中的評價。民法典刪除了有關擔保物權具體登記機構的規定,為今后建立統一的動產擔保公示制度留下了空間。若統一的動產擔保公示制度能夠建立起來,動產擔保登記機構將進一步統一,交易便捷性與安全性都將得到極大提升。
合同編內容分析
在現代商業包括金融業中,各商業主體均以合同作為連接,因此合同編的所有規則,尤其是其中通則分編中的規則,都對金融實踐有影響,其中的相關規則對化解債券違約糾紛將產生更直接的影響。
(一)合同通則分編內容分析
1.規則更明晰,有助于化解債券違約糾紛
首先,就債券發行與交易中的債券募集文件(或者債券募集說明書)來說,之前其性質存在爭議,直接影響著司法裁判對相關問題的判斷。合同法第十五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痹摋l款并未明確債券募集說明書的性質。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三條規定,債券募集辦法、基金招募說明書也屬于要約邀請。此條款明確了債券發行與交易中債券募集文件的性質,有助于消除金融實踐與司法實踐對債券募集文件性質判斷的誤區。
其次,合同法同時借鑒了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制度與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對于二者之間的協調,理論與實踐素有爭議。在債券違約糾紛中,債券持有人在請求發行人提前償付本息時,有的以不安抗辯權作為依據,有的以預期違約作為依據。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八條對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之間的銜接進行了補充完善,明確規定當事人(即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依據第五百二十七條的規定中止履行債務的,有權要求對方提供擔保;若對方未恢復履行能力、未提供擔保,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義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由此,不安抗辯權規則與預期違約的合同解除和違約責任承擔被銜接起來,這能夠為債券持有人請求發行人提前償付本息提供明確的依據。
2.格式條款規則完善,提示說明義務擴大
在金融機構與金融消費者之間的交易中,格式條款被廣泛應用。合同法對格式條款的效力、解釋等有所規定。民法典細化并完善了格式條款的相關規則。如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明確,對于免除或者減輕格式條款提供方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格式條款提供方均需盡到提示與說明義務。即提示與說明的條款范圍不再僅限于免除、減輕格式條款提供方責任的條款,而是擴大到“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較合同法的規定有所擴充。民法典還明確,若格式條款提供方對相關條款未盡到提示與說明義務,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內容。因此,金融機構在與金融消費者訂立具有格式條款的合同時,應盡到相關條款的提示與說明義務。
(二)典型合同分編內容分析
民法典對典型合同規則進行了完善與擴充,其中直接與金融實踐相關的是典型合同分編中增加了保證合同與保理合同,對融資租賃合同規則做了不少修改。
1.獨立保證和保證責任推定規則發生變化,交易模式將受到影響
首先,民法典對獨立保證作出限制。保證在成立、范圍、效力、消滅等方面均具有從屬性。而為了進一步發揮保證的擔保和融資功能,在金融實踐中,金融機構往往使用獨立保證。對獨立保證的態度,擔保法規定“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即當事人可依意思自治而選用。但是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二條規定,“保證合同是主債權債務的從合同……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即從原來的約定例外變為法定例外,在對獨立保證的態度上發生了重大轉變。該條款實際上表明:保證合同章規制的是保證中的從屬保證,沒有獨立保證;獨立保證只能通過法律明確規定,而不允許當事人自行約定。這一轉變與當前經濟下行情況下保護保證人的理念導向相契合,將對金融實踐產生較大影響。
其次,推定保證方式改變,增信措施性質認定將受影響。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六條將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方式推定為一般保證,而不再是擔保法所規定的連帶責任保證,改變了擔保法對保證人的嚴苛要求。由于在實踐中金融機構多明確約定使用連帶責任保證來保障債權,一般不會在合同中約定使用一般保證,因此民法典的這一備用規范1基本不會對既有金融實踐產生較大影響。但是,在金融交易實踐中大量存在的擔保方式(如差額補足、流動性支持等增信措施)則可能受到較大影響,因為一旦這些擔保方式被認定為保證擔保,則其在適用保證合同章規定時,在保證方式上就是一般保證。
2.新增保理合同專章,促進保理行業規范化發展
近年來,保理業在我國發展迅速,但是債權讓與規則及其他相關規范并不完善,導致保理行業亂象叢生,相關糾紛爭議頗大。民法典在典型合同中增加保理合同,將直接影響保理行業的發展。其中,不少規則注重保護善意保理人的合法權益,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如民法典第七百六十三條對虛構應收賬款敘做保理的法律效果進行了明確,即應收賬款債務人不得以應收賬款不存在為由對抗保理人;第七百六十五條規定,應收賬款債務人接到應收賬款轉讓通知后,應收賬款債權人與債務人無正當理由變更或者終止基礎合同關系,對保理人也不發生效力;第七百六十六條明確當事人約定有追索權保理的,保理人權利救濟的雙重路徑;第七百六十八條規定了多個保理人競存的優先順位規則。上述規則解決了實踐中存在的諸多爭議問題,將促進保理行業規范化發展。
3.融資租賃交易可以適用擔保交易的規則,融資租賃行業將迎重大變革
對于融資租賃的交易性質,或者說其中出租人所有權的性質,一直存在不同觀點。但不可否認,融資租賃出租人對租賃物的所有權在事實上具有擔保其租金債權的功能。因此,一些域外法如美國統一商法典采取“一元化”擔保構造,即規定在事實上具有擔保功能的交易模式均適用擔保規則,融資租賃交易即為此類典型。
此次民法典第七百四十五條規定:“出租人對租賃物享有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蓖瑫r,前文提及的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八條將擔保合同擴大至“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其中就包括融資租賃合同。結合上述規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方面,民法典明確了出租人所有權公示方法,并采取登記對抗主義模式,即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種公示方式與擔保物權中的動產抵押權公示方式相同(即民法典第四百零三條);另一方面,民法典將融資租賃合同納入“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中,融資租賃便可“登堂入室”,適用擔保物權編的相關規則。
上述變化對融資租賃行業來講是革命性的。融資租賃交易不再僅僅屬于債權法或合同法的范疇,也適用關于物權、擔保的規則。這有利于維護融資租賃的交易安全。另外,此變化的附帶效應也至關重要,包括:在融資租賃被構造為擔保交易后,當承租人破產時,租賃物便有可能被歸為破產財產,承租人對租賃物享有別除權;由于擔保物的范圍較為寬泛,因而這一構造還可能會擴大融資租賃的標的物范圍。
人格權編內容分析
人格權獨立成編可以說是此次民法典的最大亮點,對于加強人格權保護意義深遠且重大。近年來,擅自披露、違規查詢、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的事件時有發生。民法典回應這一現實問題,在人格權編中增加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則,明確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處理個人信息必須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不得過度處理;泄露、篡改、非法向他人提供、丟失個人信息等,信息處理人將承擔法律責任。金融機構在開展金融服務時,收集、儲存了大量的個人金融信息。人格權編對個人信息的強化保護,意味著金融機構應落實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的主體責任,通過技術手段和更為明確的規則有效防止金融信息風險事件的發生。
注:
1.所謂備用規范,是指當合同當事人沒有就某些事項進行具體約定時,可以用來補充當事人意思表示、補充合同條款的法律規范。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六條即為典型的備用規范。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四庭
責任編輯:羅邦敏? 劉穎
參考文獻
[1]高圣平. 民法典擔保物權法編纂:問題與展望[J]. 清華法學,2018(2).
[2]高圣平. 統一動產融資登記公示制度的建構[J]. 環球法律評論,2017(06).
[3]王晨.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N]. 人民日報,2020-05-23(6).
[4]王利明. 數據共享與個人信息保護[J]. 現代法學,2019(1).
[5]王利明. 民法典合同編通則中的重大疑難問題研究[J]. 云南社會科學,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