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文軒的純美系列小說語言豐富奇麗、色彩斑斕繽紛,還具有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比較適合小學生閱讀。文章就設計課堂導入、創設問題情境、培養閱讀習慣、聯系生活素材、組織交流活動、設計寫作練習進行探討,旨在通過應用不同的指導策略引導學生閱讀曹文軒的純美小說,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曹文軒純美系列小說;指導策略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曹文軒純美系列小說時,可以運用媒體素材,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可以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加強對文本情感的感知;可以組織交流活動,使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拓寬思維和視野;可以設計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圍繞閱讀的文本進行寫作,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最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一、 運用媒體素材,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運用媒體素材,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應用媒體素材時,教師可以搜集電影片段展示給學生,還可以提出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熱情。在展示電影片段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出發,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片段。
以《草房子》為例?!恫莘孔印访枋龅氖侵魅斯W時代的生活,以主人公的視角見證了身邊人物的不幸與成長。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本書時,可以為學生播放《草房子》的電影片段,吸引學生注意。比如,教師可以截取桑桑將自己心愛的鴿子賣掉,幫助杜小康的片段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或自己可以為朋友做些什么?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杜小康因為禿頭被同學嘲笑的片段,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是否在生活中做過或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桑桑背著妹妹去古城墻上看風景、唱古謠的場景,引導學生感受親情的美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電影片段的播放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此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閱讀文章,邀請學生結識不一樣的少年。教師應用媒體素材,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問題情境和閱讀導入,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基礎的了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辨能力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可以設計層次性問題,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下深入閱讀;也可以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內容,最終促進學生思維深度的發展。
以《青銅葵花》為例?!肚嚆~葵花》講述的是青銅和葵花這一對沒有血緣關系的兄妹之間的故事,展現了困境之中勞動人民的善良淳樸,男女主人公的堅韌不拔。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本書時,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考。比如,教師先引導學生概述文章內容,提出“你認為文章主人公是誰,他們是什么樣的人?請你結合具體事例說一說”這樣的問題。在學生對文本有基礎了解之后,教師開始促進學生深入閱讀,提出“你覺得文章中最美的情節或語句是哪里?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認為最美的是青銅與葵花之間情誼,雙方為彼此退讓或勇敢;有的學生認為最美的是他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依然堅強,而且保持人性的光輝。在學生對文本中的細節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回顧文本內容,并提出“現在再讀這本書的名字,你覺得青銅葵花有什么含義?”這樣的問題,使學生從整體重新解讀這本書,促進了學生情感的升華。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初具閱讀能力,但還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 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量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情節,或者引導學生在觸動自己情感的部分進行批注;還可以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使學生在遇到不理解的詞匯時,借助字典等工具書查閱,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等等。
以《根鳥》為例。《根鳥》講述的是少年根鳥的成長史,描述了根鳥在夢幻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本書時,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比如,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批注有感觸的情節,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喜歡,或者模仿書中的人物等等。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學生分享了自己喜歡的句子:“根鳥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這只鷹了:它像清寒的春風中的最后一團晶瑩的雪”,認為在這個句子中作者應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了鷹的純潔高雅,暗示了少年夢的美麗;有的學生批注了觸動自己的情節——菊坡村小孩子喜歡看白馬馱著根鳥這一風景,認為這一段表現了小孩子的自由、純真和無憂無慮,與少年人根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素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四、 聯系生活素材,加強情感感知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聯系實際生活,通過體驗式教學,促進學生加強對文本情感的感知。在聯系實際生活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渲染氣氛;也可以從生活中取材,引起學生的共鳴;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聯系生活,最終促進學生情感感知能力的提升。
以《紅瓦黑瓦》為例?!都t瓦黑瓦》的主人公是林冰,小說以林冰的視角描寫了往昔鄉村生活的場景。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比如教師讓學生通過向長輩和哥哥姐姐詢問的方式了解他們的中學生活。通過兩代人的對比,學生可以對中學生活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想象中的中學生活是什么模樣的,有的學生說中學可以住宿,可以脫離家長的管制;有的學生說中學生比較獨立,有行動的自由;還有的學生認為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會更大。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紅瓦黑瓦》,并結合《紅瓦黑瓦》中學生的生活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因為身份相同,學生對書中一些現象比較理解,像主人公與其他三個人的友誼、班級上最不討喜的喬桉等等,甚至會感同身受。教師聯系實際生活開展閱讀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章人物情感的理解,同時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思想建設,最終促進學生精神素質的提升。
五、 組織閱讀交流,聚焦系列特點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組織交流活動,拓寬學生的思維角度,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升華。在組織交流活動時,教師可以以系列圖書閱讀為主題,引導學生交流,促進學生了解純美系列小說特點。學生通過橫縱對比,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純美系列小說。
比如教師組織了“曹文軒純美系列小說閱讀”交流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總結,從不同的角度說一說自己對曹文軒純美系列小說的理解。有的學生在閱讀曹文軒的系列小說過程中發現,他筆下的人物都比較鮮活,都是對青少年的描寫,這些青少年會經歷痛苦,但也會擁有美好的記憶,最終這些青少年會堅強的成長;有的學生則是從文章內容進行分析,認為曹文軒筆下的鄉村風景描述的極美,旋轉的風車、自由的鴿子等等,將鄉村生活的悠然恬淡描述得淋漓盡致;同時這些風景又與主人公的成長有著深刻的關系,以美麗的風景突出了青少年的成長;有的學生則是從主人公的品質進行分析,這些主人公或許會有小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每個主人公都像等待被雕琢的美玉。學生分析角度不同,看到的美景不同,但在交流中逐漸豐滿了對這一系列小說的認識,最終促進了學生對曹文軒純美系列小說特點的掌握。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分享,有利于打開學生心扉,使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全面思考。
六、 設計寫作練習,深入理解文本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設計寫作練習,幫助學生梳理閱讀思路和閱讀情緒,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在設計寫作練習時,教師可以放寬形式,比如要求學生圍繞小說主題寫作,或者要求學生就某個人物寫一篇人物小傳等等。
以《山羊不吃天堂草》為例。《山羊不吃天堂草》講述的是鄉村少年明子為生活所迫,隨木匠師傅和師兄外出務工,在城市這一特殊背景下艱難成長的故事。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本書時,可以鼓勵學生以寫帶讀。比如有的學生在閱讀之后根據明子的成長經歷寫了一篇人物小傳;有的學生結合“山羊不吃天堂草”的真正含義以及生活中的現象寫了一篇讀后感;有的學生則是就城市人對農村人的歧視寫了一篇作文。在學生寫完作文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換和分享文章,在交流中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寫出的作文,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掌握情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比如有的學生認為明子只是迫于生活壓力才沒有完全反抗師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到師傅象征著父親的權威,以及明子反抗中的任性。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寫作,使學生在寫作中深化思想,最終促進了學生情感精神的升華和審美品質的提升。
七、 結語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及興趣愛好的文本。季紅真說過:“曹文軒的小說,在一個很喧囂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很溫馨的、很優美的、很抒情的,一種田園的、精神的東西,一種風格,或者說,一種情調?!币虼私處熆梢灾笇W生閱讀曹文軒純美系列小說,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健康審美情趣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涵養。
參考文獻:
[1]楊數.笑對苦難 臻于至美——我們一起讀《青銅葵花》[J].語文教學研究,2014(6):14-16.
[2]李菊紅,于建宏.《青銅葵花》導讀課教學設計[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4(2):53.
[3]梅鳳鳴.《草房子》教學設計及反思[J].小學時代,2019(6):40-41.
[4]馮世學,許發金.《草房子》導讀課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語文·品德版,2012(10):26-27.
[5]朱立芳.曹文軒純美小說的語言藝術[J].大家,2012(7):78-79.
作者簡介:
徐英,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八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