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丹 李剛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現代工業產品功能與外觀的追求日益增加,同時也給工業設計師設計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回看高校的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在培養多學科知識體系的設計人才方面,高校的獨立學科課程培養模式已然不能滿足社會對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需求。文章將分析當前國內外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現狀以及社會對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針對性地提出以工業設計專業為核心的多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多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6-0044-02
隨著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的行列,我國的工業設計產品也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打造中國自己的特色,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設計的發展。這給我們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面臨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近年來,我國的工業設計專業在全國高校的專業設置中數量已從十余所增加到了上百所,幾乎每個工科院校都開設,為我國的工業設計行業帶來了數以萬計的專業人才。但工業設計專業在我國還屬于新興專業,需要不斷創新、改革和發展。在國外,盛名的包豪斯設計學校在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上,他們有獨特的專業特點,教學方法非常新穎,培養的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創新、獨立開發的能力,尤其在造型、材料、人機等方面考量非常到位,產品的新穎程度、用戶的體驗感是我們國內目前不能超越的。
現如今,國內多所工科高校已開始對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方法、管理模式、課程設置等多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目的是為了提高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專業水平和素養,培養具備創新與創造能力的人才,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1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存問題
1.1專業課程知識單一化
工業設計專業的課程規劃上重視感性經驗的培養,側重產品的造型、色彩的技法表達。而對機械方面的機械制圖、結構設計能力不夠重視,雖然開設了機械課程,但在師資力量、課程大綱、制造實踐課程等方面缺乏思考,不同的課程之間的連貫性斷裂,導致課程內容單一化,藝術還是藝術,機械仍然是機械,兩者無法進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在高校中,會發現有些學生每門功課理論成績都是優秀,但是學生在做畢業設計時,他們思考與觀察不夠多,設計的產品風格過于陳舊,無法貼近實際生活需求。
1.2交叉學科知識繁雜不系統
我國的工業設計專業一般開設在工科學院,而不開設在藝術學院。工科學院中機械專業教師偏多,設計專業教師較少。工業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機械課程是由機械專業的老師講授的,這里存在完全不同的知識體系以及不同性質的課程內容,機械類教師授課時注重計算推導公式,屬于理性知識;工業設計類教師教學時注重美學技法的表達,屬于感性知識。由于兩者知識的類型不同,在教法上教師會過多專注自己的研究領域,因此這兩類教師很難把握學科知識的融合與交叉,造成交叉學科知識繁雜不系統的現象,導致學生學習后分不清楚自己到底屬于哪一類人才,相當于學習了兩門不同的課程,不能較好地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并且兩者課程開設的時間各不相同,設計課開設在大一時期,學生到大三才剛開始接觸機械課程,為時過晚,導致學生學習不夠完整,學了機械忘了設計,不能合理地將兩者知識融合,導致學習方向產生錯亂的現象。
1.3學生審美能力較弱
工業設計專業在大學里的專業設置為一本學科,但生源大部分來自理工科,他們缺乏對美的認識,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都是理論性的計算,缺乏繪畫的實踐操作積累。然而大一時期開設的手繪課程的時間不多,僅有一到兩個學期左右,這樣的課程時間安排是僅僅不夠的,從而造成學生學到后期還要重新學好繪畫的基本功,學業壓力也會無形地增加。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手繪方面的弱勢,在造型想象、色彩搭配、材質選擇上都存在先天性的感覺缺失。
1.4學生動手能力較差
大部分高校開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軟件操作技能實踐課程,存在內容較為簡單、課程內容滯后、課程時間短等現象,導致有些學生三維軟件操作掌握不扎實,無法獨立進行產品的輔助設計與表達,甚至有些學生迫于課業壓力,花費高額的財力購買第三方培訓平臺的課程,課外加時間學習操作技能。
1.5工廠實訓表面化
工業設計專業除了課程教學以外,還需加入工廠實訓環節,讓學生真正接觸企業,了解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的實際要求。而國內的工業設計教育,還沒有對應的工廠實習,或者浮于表面的金工實習,導致實踐性教育的缺失,學生缺乏一定強度的訓練,無法將課堂的感性經驗知識付出實踐。國內僅有部分高校設立工業設計工作室,大多數高校仍然不具備這樣的硬件設施。
1.6教學方法過于傳統
關于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設計師不僅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并且需要機械、電子、信息等多學科的知識來擴展外延。根據國家教育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工業設計專業發展戰略研究》顯示,我國仍有大部分高校教師上課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發現、思考、解決等設計素質的培養,影響學生知識結構及層次的提升,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此外,近些年國內各大高校在開設工業設計專業時,招收大部分碩士博士生導師作為本科教學的教師,而這部分教師對工業設計的教學模式上研究甚少,教學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即各高校相互之間沿用一種教學模式,而各校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導致培養的設計生沒有鮮明的特色,學生在設計表達的技法以及產品風格的把握上處于思維定勢。
2多學科融合的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2.1建立以工業設計專業為核心的多學科課程群
課程開發以工業設計專業為核心的多學科課程群,分為縱向核心課、橫向工程基礎課。橫向的工程基礎課包含機械、電子、交通、航天、醫療等學科,其中基礎課中也有重點課程,機械課程的設置是重點,其次是電子信息課程,最后是一些其他學科課程。這樣分類有一定的學科規律,機械制圖、結構設計、三維建模等課程為產品提供基礎的工程模型,是將工業設計師的想法得以具體實現的一個環節。電子信息課程是當下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未來的科技產品離不開電子技術,需要工業設計師掌握一定的電子技術基礎,了解該領域的一些前沿知識,拓展專業外延,例如APP頁面設計。這樣橫向的課程安排可以拓寬工業設計師的眼界,能夠更好地設計貼近人們需求的產品,橫向課程設置規則上要求課時少,課次多,信息量大,因此該類課程的開發需要多次實踐,在教法上要更新傳統的課堂教授知識,可考慮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錄制微課視頻,讓學生課余時間自習,課上解答疑惑,定期安排基礎課的實訓項目。縱向的工業設計核心課程為手繪、色彩搭配、表現技法、設計管理、產品設計、材料與工藝、先進制造技術與模型設計等,按照工業設計企業公司的設計流程來規劃工業設計學科知識的順序,讓課堂接軌社會,為學生提前適應工作的環境。
2.2建立產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業設計專業是一個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要求學生有廣博的眼界和多元的審美觀。該專業的辦學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共存的、并具有一定團隊協作能力的綜合性的人才。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師要注重與其他學科教師的課程交流,努力完善以工業設計專業為核心的其他課程基礎課的編排,打造具有工業設計專業特色的其他輔助課程,將感性經驗與理性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為學生提供更好教育資源。同時,工業設計教師可以結合企業的設計項目,建立屬于自己的工作室,將產業和學科教學融合在一起,類似于國外包豪斯的實習工廠,這是一種新興的培養模式,可以將多個學科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完成一個企業產品項目的設計。例如,當地的保溫杯公司需要設計一款時尚的多功能保溫杯,需要機械相關專業的工程知識,產品的尺寸圖可以用機械制圖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來完成,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的工程基礎課知識運用于實踐,補齊設計中技術的短板,設計出更符合實際的產品。
3結語
建立以工業設計專業為核心的多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工業設計專業感性經驗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理性邏輯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創建一個適合工業設計專業發展的優質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同時也為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改革邁出堅實有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