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發展,為主流意識形態在多元碰撞中增添了活力,拓展了傳播空間,同時也面臨著被沖擊和稀釋的風險。當前,高校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主體、內容和穿透力等方面存在著現實困境,亟需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優勢地位,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主流意識形態
一、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的時代價值
(1)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根本要求。高校是知識精英和青年大學生的聚集之地,各種思想、思潮、理論觀點在這里交鋒碰撞,是意識形態和輿論斗爭的必爭之地。由于高校師生對于信息化接觸較早,使用較多,各種思潮的較量往往會在高校得到顯現,因此,牢牢把握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對于堅守高校意識形態場域、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以及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侵擾,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2)堅定高校師生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西方對于中國意識形態的滲透也不斷多樣化,因此需要強化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以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鼓舞激勵廣大高校師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師生,增強高校師生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和追求。
(3)保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要求。高校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面臨前所未有壓力。大學生是互聯網使用的重要群體,微信、微博、各種平臺是他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保證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意義重大,使命艱巨,成為新時代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課題。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面臨的困境
(1)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主體弱化。媒體的深度融合促使話語主體和傳播主體從一元發展到了多元,人人都可以成為話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這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沖擊了其權威性。當前,高校在實踐存存在主體意識淡化、話語能力水平不高、意識形態話語主體合力欠缺等困境。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已經與新媒體形成了高度的相互依賴關系。新媒體引發的變化增加了高校公共空間以及個人的敏感性、脆弱性,一旦脫離虛擬環境,青年群體極易陷入社交無能的泥淖,而高校在技術隊伍建設、技術人才培養、技術內容更新等方面仍相對滯后。
(2)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內容虛化。新媒體環境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內容的說服力受到了很大挑戰,首先表現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被擠兌。新媒體多途徑、多樣化、多節點的傳播方式為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增加了難度,雖然在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但部分學生僅僅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作為考試和入黨的必備功課,不真學也不真懂。其次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被質疑。網絡的低門檻使得很多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民眾對事件的碎片化了解,扭曲社會現實,放大社會中出現的個別案例,宣泄社會不滿。
(3)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穿透乏力。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取決于現存經濟基礎的動力支持,其關鍵在于如何將其入耳、入心、入行,也正是社會主核心價值觀被社會整體所認同,并將之付諸實踐的過程。新媒體環境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缺乏穿透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傳統意識形態工作體制的陳舊和缺乏活力,而背后折射的正是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與時俱進,教師信息素養欠缺的社會現實。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的有效策略
(1)以平臺為依托,激發內生活力。首先,遵循開放、共享、包容原則,積極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發展,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創造多元意識形態良性互動的開放氛圍,讓不同的聲音和文化在爭鳴和融通中辨偽存真、凝聚共識。其次,平臺建設應以內容為根本,先進技術工具為輔助,利用新媒體提供的技術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信息素養,不斷創新話語表達的形式,增加優質內容沉淀,滿足受眾多樣化需求。再次,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主動研究和討論各種社會思潮和現象,為同學答疑解惑,廓清消極思想,引領青年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自信。
(2)以共情為紐帶,擴大認同空間。首先,以提高高校大學生情感認同和共鳴為入口,創新溝通方式,針對當前大學生在校期間存在的現實問題,有效預防與積極干預相結合,幫助大學生在自我恢復和調節的過程中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功能。其次,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手段,為廣大師生提供更接地氣和凝聚力的信息內容,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時代感與層次感,進而凝聚情感和價值共識。最后,幫助高校大學生確定身份定位,形成同質的文化感知與認同。新媒體在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其情境的虛擬化和模糊化也在消解著青年群體對于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思考和認同。高校應進一步推動“現實與虛擬、傳統與現代、內容與工具”的有機結合,主動引領大學生擁抱現實生活。
(3)以制度為保障,釋放時代張力。重視意見領袖所具有的話語權威性,是打通引領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途徑。意見領袖本身來源于群體話語的實踐活動,具有“大眾代表”的象征意義,打造正向、積極的意見領袖,推動其成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核心支點,能夠為主流意識形態無縫嵌入新媒體拓展巨大的空間。其次,建立宣傳工作的廣泛陣線。新媒體時代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聯合新型媒體,在思想和行動上形成聯動效應。再次,擴展教育工作的多維面向。新媒體在消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轉型和機遇,促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省思與轉變。有效推進主流意識形態與多元意識形態的相互融合,發揮新媒體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生機與活力,大力挖掘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借鑒其它國家的先進模式和經驗,在政治現實、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文化交流等多維度中尋求價值理念認同,形成共同認知。
參考文獻
[1]劉向鋒;王忠彥.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4)
作者簡介:李元浩(1992—),男,漢族,山西呂梁市人,助教,法學碩士,單位: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