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珍珍


通過搭建企業學院平臺,建立校企共同體,創新校企合作的模式,深化校企深度合作、產教融合。借助企業學院平臺,實現共贏生態圈,從而形成有效提升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稅收實踐能力的育人模式。
2017年年底,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重點構建三項產教融合推薦機制,即學校側、企業側、政府層面,強調企業重要主體作用。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大環境背景下,職業學校依托社會、行業、企業等力量,把學校教育與企業生產實踐融為一體。對于時效性及實踐性比較強的會計專業來說,構建企業學院,借助平臺,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生產過程、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有效提升會計專業的稅收實踐能力。
一、組建企業學院,開展稅務“雙真”實訓平臺
(一)構建稅務實訓平臺,開展仿真涉稅事務處理實訓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范圍主要是中小企業。通過對中小企業的調研和相關招聘信息進行分析,可知中小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更全面,熟悉會計核算處理到稅務申報等一系列工作,特別是涉稅事項處理。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與高校會計學生在學歷和理論知識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提高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涉稅事務操作能力是必然途徑。
根據企業稅務核算和申報的的流程和特點,借助智慧校園的打造,利用衡信稅務實訓平臺,學生可以在實訓室或其他網絡終端,用自己賬號進行業務操作。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學生通過納稅申報、征收管理等各種涉稅業務的實訓,體驗發票認證—稅費計算—納稅申報—涉稅賬務處理整個工作流程。學生可以在課堂與仿真實訓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交替學習,系統全面地掌握稅務征收與管理、納稅申報等整個稅務操作流程,提升稅務申報操作技能,為即將從事相關工作(如辦稅員等崗位)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理論技能并重的專業人才。
(二)成立會計工作室,進行“全真”涉稅業務實訓
中小企業不僅要求會計人員具備實務操作、納稅申報等專業能力,也十分重視團隊合作和溝通協調等能力,可見中小企業對會計人員要求比較全面。校內會計仿真稅務實訓平臺即使高度仿真,也無法真正模擬企業涉稅事務崗位的真實工作環境。因此,成立企業冠名會計工作室——引代理記賬公司入校,借助代理記賬機構的真實業務,學生體驗審核和編制會計憑證到登記賬簿,稅款計算與納稅申報等工作流程,提升學生對會計涉稅業務的認知,加強學生對會計職業的的認同度。
代理記賬公司的服務對象比較多樣化,涉及各種行業,雖然專業性比較強,但經濟業務較為簡單,只包括會計核算、各種稅費的納稅申報、工商年檢等日常業務。因此,代理記賬公司可以中職學校并建立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可以有效進行相關涉稅事務的實訓。在日常教學與實訓過程中,將真實的企業資料融入到教學實踐之中,企業資深會計人員與校內專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在校內就可以實現真賬真做,完成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一體化工作,從而提升學生對崗位的適應能力。
二、借助企業學院,實現“課崗證”融合
(一)專業基礎課程融合職業資格證書要求
新的會計法出臺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被正式取消,初級會計職稱證也就成了會計專業的入門證。因此對于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來說,初級會計師證書是與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競爭的“籌碼”。一定程度上來,會計職業證書合格率也反映了專業的教學成果與學生的職業水平。因此,根據會計職業標準與考綱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進行重構,將課程與考證內容加以整合,實現“課證融合”。
對于中職會計專業學生來說,部分課程可以采用課程與考證對接的政策,教材可以適當使用考證教材,課程內容融合考證要求。例如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經濟法基礎這兩門課程可以統一參考《初級經濟法》考證教材,進行課程內容整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初級會計師證書對于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要求比較高,適當采用一些獎勵政策,例如“3+3”制學生,把職業證書計入學分,與高職院校相關課程實現學分互認。
(二)專業技能訓練項目融合崗位技能標準
依據稅務崗位工作流程中所對應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學校設置與稅收核心崗位技能相適應的涉稅事務處理技能訓練項目,從而實現技能訓練與會計涉稅崗位技能的融通。代理記賬公司入校,結合企業真實業務中實踐技能操作規范,歸納梳理涉稅崗位中的重點技能,融合到日常技能實訓中,構建專業技能訓練項目與職業崗位技能對接新模式。
學生涉稅技能訓練與涉稅崗位技能融合的最大優勢是學生在專業課程中技能訓練的項目全都來自代理記賬公司真實賬務與稅務處理,與職業技能相融合、精準對接。借助企業學院平臺,學校專任教師與會計行業專家協同制定涉稅崗位核心技能點,在實訓中針對對專業核心技能點進行重點剖析與訓練,有效融合和對接涉稅崗位中的職業技能,使學生進入企業后能熟練完成涉稅崗位工作。將專業技能訓練項目與職業崗位技能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符合社會發展,獲得行業認可的具有精湛涉稅事務處理能力的會計人才。
三、共建企業學院,實現共贏生態圈
(一)雙元協同育人,創新多元人才評價機制
以產教融合為契機,通過真實的企業環境和會計工匠“傳幫帶”,全方位多層次地加強學生思想素質、紀律意識、協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育,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如我校會計專業和稅友集團開展深度合作,著重學生從業過程中所需的實際能力培養。借助“衡信”會計工作室,通過擁有一線豐富經驗的業界專家對學生進行多能力維度培養,從思維習慣、工作方法、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執行力等方面入手為行業培養“精準”人才。
借助企業學院共建,立足校企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建立以企業評價和社會評價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使學校評價標準與行業評價標準相它融合,切實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豐富評價形式與手段。從而促進專業文化和職業文化緊密結合,促進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和職業資格技能鑒定等功能的整合,注重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評價。 例如,對于專業能力水平注重結果性的評價,評價方式依據國家職業標準,對接職業能力要求。例如,會計學生參加會計初級會計師的考試,考試的合格給予一定的學分獎勵等。而對于一些溝通能力等社會能力著重于過程考核,可以體現在學生學習及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當中,建立自我評價、同步評價、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等多元方式開展考核體系(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