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農村中小學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存在的主要不足有: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認識不夠深刻,學校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十分薄弱,《道德與法治》思政課程處境尷尬,教育實效不高,校園法治文化建設薄弱蒼白等;亟需采取如下舉措,如加強學習,提高對《大綱》實施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整合有限師資隊伍資源,努力培養法治教育師資,盡力確保與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法治教育質量,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營建法治育人環境等加以改變,促使《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在農村中小學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
2018年4月17日,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在北京發布了《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認為,“近年來我國的青少年法治素養和中小學的法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仍有若干不足。”《報告》的發布正如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主任馬懷德介紹的那樣,最直接的即是“為準確把握當前我國青少年的法治素養情況,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頒布之后的實施效果”。從《報告》中列舉的“若干不足”來看,2016年有教育部、司法部與全國普法辦頒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若干不足”中的第五個方面即是:“青少年法治素養存在多個維度的不平衡。一是地區間的不平衡。學生法律認知水平程度為中部最高、東部次之、西部最低。二是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盡管隨著年級升高城鄉學生準確率差異有所縮小,但城市學生的認知水平整體上仍明顯高于農村學生。三是家庭經濟狀況對學生的法律認知也存在影響。在家庭平均月收入1000元-10000元的區間內,青少年法律認知水平與其家庭收入呈正相關。”以上多個維度的不平衡實際上指向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貧困的農村青少年法治素養普遍較低,這些地區中小學的法治教育工作亦嚴重滯后,存在的問題如青少年對法律常識的掌握水平仍然偏低、中小學法治教育師資配置和教學能力明顯不足等問題,在普遍貧困落后的農村只能是比《報告》中指出的不足有過之而無不及,亟需加以正視與面對。
一、農村中小學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情況
(一)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認識不夠深刻
《大綱》中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作了簡介而深刻的闡述,明確制訂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工作要求、教育目標以及教育內容等,甚至具體到到青少年的每個階段,仔細到每個年級階段,對中小學法治教育不僅具有宏觀上高屋建瓴的指導意義,更具有實實在在的微觀層面上的實踐意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尤其是具體展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中小學,均應在《大綱》的指領下展開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與教學。
《大綱》開宗明義,十分鮮明地指出:“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對一些農村中小學實地考察中,農村中小學中不少領導與教師,對《大綱》出臺背景缺乏深入的理解,對《大綱》指導、內容等并不熟稔。在同不少《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對話中了解到,他們對《大綱》中每一年級階段的法治教育內容的掌握也不夠精準,甚至一知半解語焉不詳,其他課程的不少教師甚至對《大綱》的出臺時間與部門等常識一無所知。
(二)學校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十分薄弱
《大綱》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明確規定:“保證每所中小學要至少有1名受過專業培養或者經過專門培訓,可以勝任法治教育任務的教師。”至少1名“可以勝任法治教育任務的教師”的“可以”簡單的判斷標準即為“受過專業培養或者經過專門培訓”。但實際上農村中小學,尤其是較為偏僻的規模不大學生人數不多的村級小學,1名專業的或準專業的法治教育教師的配置,簡直就是奢望。就是一些規模較大學生人數較多的農村中小學連這個最低的要求也沒有達到。普遍的情形是:或是“主課”教師兼任,或是由行政領導任教,或是班主任兼顧等,不一而足,既不專業,也不敬業。
于農村中小學而言,中小學法治教育骨干教師的培訓的機會,本就不多,即或有教師被學校派出去參加培訓,返校后并沒有得到“重用”實際上也使這些本就彌足珍貴的培訓聊勝于無。或者好不容易鍛造出來的法治教育教師,往往流向交通較為便捷的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輔導員)制度”,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形同虛設。至于“充分發揮法官、檢察官、律師、高校法律院系教師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健全高校學生法治教育志愿者制度,建設穩定的兼職法治教育師資隊伍”等,在農村中小學更是難以實現。
(三)《道德與法治》思政課程處境尷尬,教育實效不高
在廣大的農村中小學,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渠道主要是借藉《道德與法治》課程。雖然按照《大綱》要求,法治教育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也登上與進入了思政課堂,但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運轉中,《道德與法治》的處境與地位仍極為尷尬與狼狽。實際上,《道德與法治》被語文、數學等所謂的“主科”擠占與排斥的情形并不鮮見,其地位仍然被淡化、弱化與邊緣化。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開展“主科”統考,并以此將對學校與教師的評價與考核與績效或評職掛鉤或捆綁時,《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境遇更是不堪,間或隱身,甚至消失。一言以蔽之,在為數不少的農村中小學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要承載的光榮使命與該課程實際上的待遇,落差與反差過于懸殊。申言之,《大綱》中強調得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法治教育課堂教育教學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落實與展現。
對農村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公開課的觀摩中,從師生的互動及課后學生的反映等綜合來看,法治教育的實效遠未達到《大綱》中相應的要求與標準。有調研表明,如果用“1”代表理想狀態下中小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將參與問卷調查的中小學生選擇的正確答案或最優態度選項進行統計、整合與計算,得出中小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僅為0.6。廣大農村中小學青少年的法律知識掌握情況只能是更為糟糕,有的甚至近乎空白,法治課程的教育實效自不待言。
(四)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極其薄弱
《大綱》指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要高度重視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加快完成法治教育從一般的普法活動到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傳授法律知識到培育法治觀念、法律意識的轉變”。在農村中小學,加快要完成這兩個轉變,僅僅依靠本就不受待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很難完成從從一般的普法活動到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及從傳授法律知識到培育法治觀念、法律意識的轉變的。尤其上是法律思維的養成、法律信仰的培塑等,單靠有限的法治教育課堂教學難以企及與實現。《大綱》中明確要求的“把法律的約束力量、底線意識與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緊密結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蘊,牢固樹立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契約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實現法治的育人功能”,也需要學校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加強學校法治教育的主陣地的地位,實現校園法治文化育人。
但是,在實地考察中,在不少農村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明顯缺乏法治文化因素與因子,或有所欠缺或缺失,甚至幾近空白。這不僅僅是說在這些農村中小學校園內沒有或缺少相關法律或法治因素的參與與展現,也指在學校日常的教學管理中等制度建設中欠缺規則意識、權利意識、誠信意識等法治思維、觀念、意識等隱性法治文化的滲透與融入。有些關乎教師與學生切身利益與權利的規章制度中,不少條款近乎粗暴與草率,有違與背離法治教育宗旨與初衷。
二、農村中小學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存在不足的對策
(一)強化學習,提高對《大綱》實施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
對《大綱》的認識不夠到位與深入,對法治教育不甚重視,其主觀因素根源在于對法治的功用、對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等缺乏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只有加強對依法治國的相關理論與大政方針的學習與理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十九大報告等的深入學習與領會,方能真正領悟《大綱》出臺的背景及意義,體會到學校、學生與教師與《大綱》要求的差距,方能真正認識到《大綱》實施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通過不斷的強化學習,深刻把握與領會法治教育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千秋偉業中的“基礎工程”地位,明晰學校與教師在這“基礎工程”中的使命與擔當,自覺履行思政教育職責,不忘法治教育初心,盡心盡力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切實提高法治教育實效。
(二)整合有限師資隊伍資源 努力培養法治教育師資
農村中小學有限的師資資源配置下,從學校層面而言,農村中小學需努力在現有師資條件下,盡力整合有限師資資源,積極為本校思政課教師提升法治素養給予便利,鼓勵他們各種形式與渠道的外出交流與學習,努力打造一支懂法信法的專業的或準專業的法治教育師資隊伍。
其次,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承擔法治教育的思政課教師更應積極主動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吐故納新,緊跟時代,扎根鄉土,堅定法治信仰,“讓有(法治)信仰的人講(法治)信仰”,唯有如此,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才有希望,才會在眾多個體的堅守迎來法治教育的曙光。
(三)盡力確保與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法治教育質量
針對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實效不高的問題,首先,需要依據《大綱》的規定與要求熟悉掌握《道德與法治》教材體系與知識編排,需要根據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內在邏輯,將知識點串聯、貫通,形成自己的知識譜系。領會法治教育主旨,洞察教材理念和知識呈現方式,明確各知識點在學科體系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其次,最為緊要的是“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狀況,包括知識、興趣與能力基礎等,整合相關教學內容,分解到不同的學段和年級之中,并根據教育對象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農村中小學學生中少數民族占比較大,法律知識儲備少得可憐等因素,更需法治教育教師對對學生的身份、知識與心理等進行精準預判與識別,才能使法治教育入腦入心。
最后,法治教育教師在還要充分考慮農村地區民族習慣與習俗等與法治教育的銜接,盡力在法治文化與“地方性知識”的融會貫通中增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與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另外,教師在“授業”“傳道”的同時,注意需對農村地區因家庭與社會法治教育缺失所帶來的影響保持清醒的認識,適時盡力為學生解惑,“功夫在課外”,設法鞏固法治教育課堂教學效果,盡力減少各種校外客觀因素對法治教育的干擾、消解與侵蝕。
(四)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營建法治育人環境
首先,學校需貫徹細化與落實依法治校要求,把法治思維、原則、理念與精神有機滲透在班級與學校的管理、教育和服務細節中,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自律的良好法治氛圍。盡力實現環境育人。從學生的自我教育、班級管理與學校管理等方面,充分融入法治因素,加強教師嚴于自律遵守規則尊重學生的暗示效應,加強學生遵規守紀誠信待人等方面的教育,努力使師生在生活和學習中自覺學法、守法、用法,型塑法治精神與法治信仰,逐步提升法治素養,形成良好的校園法治教育環境。
其次,農村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需要當地民族文化特色與校園布局空間格局,充分利用招貼畫黑板報、宣傳欄等法治符號化載體,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法律知識、法治精神,融入法治教育,營造校園法治教育氛圍,使法治文化進校、進班,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學校與班級可以根據每個年級階段與每個季度、每周師生們的生活與學習的實際,通過開展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的主題班會教育、國旗下講話等進行法治教育。
最后、學校還可以利用各種節日如“3.15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國家憲法日、禁毒教育日、安全教育主題月、等時效性很強的與學生學習與生活緊密關聯的節日舉行豐富多彩的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真正使校園成為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充分釋放與發揮校園文化的法治育人功能。
三、結語
木桶理論認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無疑是法治教育中短板中的短板。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質量的高低,勢必影響與制約著法治教育的成敗。一人向隅,舉座不歡。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的不足與滯后,將嚴重掣肘著法治教育的功德圓滿。
2018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于廣大的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教師而言,更像是一面鏡子,學校領導與教師更應嚴格按照“六要求”來規范自己,經常對照與省視,找出學校與自己的短板,做好自己,在既有的環境下不忘初心,勇擔使命。我們堅信,隨著其他客觀因素與瓶頸的逐漸破解,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這塊法治教育中短板的短板將得到根本的轉變、加固與夯實,在眾多基層法治教育人員的堅持與堅守下,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將在法治文化相較落后的農村地區得以生根發芽,以至開花結果,助力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圖偉業早日實現。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貴州農村鄉鎮中小學法治教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9szk02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盧勇(1977- ),男,貴州納雍人,貴州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