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彥沁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一些建筑師追求于展現現代化而忽視了傳統與和諧。他們用大面積的玻璃材質、大跨度的鋼構架、近乎于幾何造型的整體構造等設計來進行城市建設。也有一些建筑設計師一味沉迷于現代外國某些建筑思潮,他們錯誤認為只有怪、不合邏輯、不符合常理的表現形式才可以展現自己的才華,彰顯自己獨特的個性,在他們眼里似乎只有這樣的建筑作品,才能表明建筑師自己對建筑創作的獨到的理解和自己高超的設計水平。而在2003年落成啟用的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新校區就沒有上述那些的元素。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新校區與周邊環境相融合,給人一種和諧的感覺。文章通過與李承德先生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對比,找出中國建筑設計現存的問題,發現中國建筑的前進的路徑。
關鍵詞:中國建筑;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傳統;以人為本;中體西用
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是當時建筑界難得的優秀作品。它的成功在于它不單單只有現代,還在于它在現代的基礎上還有傳統、中國特色、自我創新。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它的主要設計師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李承德先生為它注入了精華。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傳承李承德設計的潘天壽紀念館的建筑形式,成為杭州西湖景區中有代表性的建筑群體。就像被江澤民同志高度贊美的潘天壽紀念館一樣,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獲得業內業外人士的高度好評。這恰恰可以證明南山校區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它也并非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李承德先生創作的延續和發揚。
我國當前建筑創作情況堪憂,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部分國人崇洋媚外,認為西方的月亮比東方的圓——總覺得外國的設計師比中國的好。全球化背景下國外設計師大量“入侵”, 外國人掌握了許多重要建筑的設計權,少有平臺供國人發揮自己的才能,國內設計師在夾縫中生存。二是大批國內建筑師盲目跟風,照搬照抄,沒有自己的思考,出現攀洋、求怪、貪大、比奢華的現象,其設計的這些建筑就會存在爭議。當然,國內還是有像李承德先生這樣有自己思想的、中體西用的優秀建筑設計師。他們敢于創新,知道中國建筑的靈魂少不了中國傳統元素,他們可以說是中國建筑師的榜樣。本文希望通過對李承德建筑師的建筑作品——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進行藝術評鑒,找到一種合適的評析中國建筑設計師和中國建筑設計的方法,給予我們一定的借鑒。
一、如何繼承傳統?
在建筑設計里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就是達到建筑物與周邊環境相融合、不突兀,無論是樸素還是華麗,要求建筑與周邊環境要和諧統一,建筑物不能過分追求標新立異,也不能與城市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比如說,白墻在傳統建筑中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毫無差別的白墻,把它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寓意。貝聿銘先生曾將白墻用在了北京香山飯店,它表現出來的效果與放在蘇州或者其他地方完全不同。但是,不管它如何表現,它始終是表現傳統的一種方式、一種元素。傳統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完全與地域性、民俗民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美景在古今都負有盛名,杭州濃郁的藝術創作氛圍孕育了眾多才子佳人。要在西湖邊上重新修建一個中國美術學院,這聽上去很美,但是做起來卻十分困難。建筑師們最擔心的是如何使這新美院與杭州美景、人文風貌融為一體,做到自然和諧、不突兀。西湖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自然景觀,我們的建筑應該融于城市之中,融于西湖風貌之中,并力求使之與西湖相映成趣,而不能在西湖邊上喧賓奪主、不分主次。因此,為了與西湖美景相得益彰,李承德先生在設計美院新校區時走訪觀看了許多杭州的老房子。融洽和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成了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的重點,也是李承德設計的重中之重。
中國美術學院較出名的專業便是國畫,西湖美景、杭州的人文風情用中國畫來表現是最合適的。李承德先生在設計潘天壽紀念館時,也是以和諧為重點的。他是以上海里弄一樣的灰色調為主題設計的。在觀察杭州美景時我們不難發現,西湖邊的房屋材料以青磚為主,城市與美院就像一幅水墨畫,十分融洽。一個城市不斷發展難免會建設新建筑,如果大家都只為自己考慮,不考慮整體,也許單個建筑看來是美觀的,但是把它們放在一起就會顯得雜亂無章,這不但毀壞了城市的整體美觀,也會破壞一個城市的地域文化。建筑設計師在設計時要將建筑與周圍環境相結合,注重它們之間的從屬關系,不要過分突出建筑自身,也不要標新立異、盲目求怪,重在與周邊環境和諧融洽、相輔相成。
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設計者考慮問題都是從實用的、環境的、整體的角度出發的,解決實際的焦點問題。李承德先生在設計時考慮到高密度、高容積的問題,退讓限制、高度限制問題,綠地率低、交通分流問題。這種立足此時此地此事的實用理性創作基點是建筑成功的基石。在李承德中國美院整改的思路中,首先突出的是其開放的景園式整體布局,意在強調建筑與人、環境、城市、文化等的對話與交流,既指建筑內部向外的釋放,也是指建筑對外部因素的包容。
繼承傳統是李承德先生為了解決中國美院南山校區占地面積小、建筑群中樓間距小而提出的方案。為了解決“堵”的體驗感,設計師想到了“空、通、透”——就是給人通氣的地方。設計師在設計時結合了江南建筑的高墻、深院、窄巷,表達了獨特的意境,這也十分貼合當地的環境、天氣等條件。正是因為建筑師體會了當地建筑文化的背景,才會有我們現在看到的如此完美的方案。事實證明,這個方案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合適。在傳統中賦予其以現代的效果,使建筑不同于傳統,同時又超越傳統,并賦予傳統以新意。
繼承傳統并不是讓我們照搬照抄,而是讓我們透過表面學習內在。比如沈陽方圓大廈,該建筑以古錢幣為外型,盲目追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寓意而忽視了建筑與城市是否融合。由于過于直白地表達自己認為的傳統而忽視了內在的東西,一個大銅錢矗立在城市中央,顯得如此突兀,與城市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我們在繼承傳統的時候要注意揚棄,不能盲目繼承,要有選擇地繼承。長沙醫學院的校門就是缺少自己創新的照搬照抄。北京天安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標志性建筑,但是長沙醫學院的校門卻讓人們感到奇怪。優秀的傳統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我們在學習時應該學習的是它所傳達給我們的內在理念、精神而不是照葫蘆畫瓢。當代的很多建筑設計師就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不愿創新,也沒有自己的思想。對于中國建筑設計而言,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是我們現階段和未來都需要的。好的建筑是擁有內在文化的,而不是只有一個美麗的軀殼,再美麗的軀殼沒有內在文化的支撐也不能長久。好的建筑與城市是相輔相成的,它擁有城市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與城市的周邊環境是和諧的。現在很多建筑師為了怪而怪,他們缺少的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好的建筑并不是孤芳自賞,它應該是與城市共同成長的,是不能脫離城市文化獨自存在的。
二、以人為本的理念
為人服務是一切建筑的根本目的,也是設計師在設計建筑時的重中之重。建筑并不是沒有溫度的容器,人性的缺失成為現代主義出現以來的城市和建筑設計中最突出、最棘手的問題。城市中的建筑應該以整體利益為中心,而不是只關心個體的獨樹一幟。人作為城市的主體、城市的建造者和使用者,處于主導者的中心位置,同時也是城市利益的集大成者。建筑設計需要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中國美院南山校區注重人性化設計,所有的設計都是從人的需求出發,以人為中心的。
重新建造中國美院最初的方案,就是要為美院師生構建一個安閑的學習環境,進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滿足他們對藝術的追求。學校不僅僅只是裝載師生的容器,學生也不是流水生產線上的商品,教育建筑更應該追求以人為本,所以李承德先生的設計是圍繞人為中心展開的。中國美院南山校區設計中的樓梯、回廊在體現實用價值的同時也與美院特有的藝術氣息相呼應。南山校區通過開放式校園的方式加強了人與人的交往,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來更好地達到以人為本的目的。美院南山校區對外開放,這使美院不單單是美院學子的學校,也是杭州一個標志性建筑。中國美院南山校區與很多帶給人們沖擊性的前衛的建筑不同的是,它給人們的印象是親切的、柔和的,這也成為它的特點。南山校區給人沒有距離的感覺,開放式校園、南方特有的建筑風格讓它好像一個溫柔的江南水鄉女孩,它是溫柔的、平易近人的,仿佛誰都可以親近它、走進它。開放式校園歡迎大家參觀進入,這也讓南山校區更能融入人們的生活。
除了這些外在設施和條件外,為了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設計師在大門洞中添置了許多桌椅更方便學生學習、游客休息。在校園水池的設計上,設計師也做到了以人為本,為了更好滿足人們心理需求,池塘邊的矮墻高度只有40cm。校園內的地燈也做到了以上要求——地燈高度60cm既滿足了照明需要又可以方便席地而坐的學生放置用品。
南山校區通過增加便民細節和開放式校園來更好地達到以人為本,值得我們學習。以人為本是現階段我國設計師在設計中普遍忽視的,不管是教育建筑還是城市中的其他建筑都要講究人性化設計。在建筑設計中我們要注重細節設計,只有細節得人心,讓走進這個建筑的人通過這些細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感受到這個建筑、這座城市帶來的溫暖。
三、中體西用
解決了以人為本的問題,接下來我們把視線放到中體西用之上。現代化帶給我們很多先進的技術、現代的材料和工藝等等,對于如何把傳統和現代結合在一起,不同的建筑師有不同的想法,用傳統的文化與西方的技術相結合就引出了中體西用,在李承德先生的美院設計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體西用的影子。
中體西用就是用現代化建筑語言來解釋我國傳統文化,使現階段人們能更好的理解。當今用來表現現代建筑思想最常使用的材料是鋼鐵與玻璃,怎么把材料各自的特性發揮好,如何將材料和建筑思想更好地融合,這兩個問題是現今國內建筑設計師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質地堅固的鋼材和晶瑩剔透的玻璃相互搭配,設計師合理運用材料中的灰白黑,這新穎的組合在合理配合下減弱了冰冷感,給人帶來了獨具新意的視覺感受。在顏色搭配和選擇上,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在表現傳統的同時又給人現代化的感受。同樣的顏色,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表現,當然,其表現的內涵也不相同。李承德先生在如何使用灰色中下了大功夫——用灰色和傳統建筑元素相結合,做到了中體西用,給建筑賦予了新的生命。除此以外, 用圓弧表現建筑外墻,黑色的鋁合金窗戶邊框,又設立用于遮風擋雨的百頁窗等這些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創新的元素,這些改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李承德先生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是把中國傳統古建筑與后現代建筑相結合的適合杭州本土傳統也適合新的時代的建筑。李承德先生用中體西用這個方法解決了中國建筑現代與傳統的矛盾,體現了兩種特質:面對發展勇于創新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揚棄繼承傳統。這符合中國建筑設計內在和外在的需求。中體西用影響下的中國建筑格局是多元的、開放的。
現今,國內有一些建筑設計師盲目推崇外國新思想而忘了本,事實證明,對于中國而言,中國特色是現今的中國建筑設計的內在需求。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就像一個美麗的軀殼,它的美麗只是暫時的,只有擁有內涵的設計才可以走得長遠。
中體西用又可以被稱為創造性的轉換,這種設計既不會一味地排斥外來文化,也不會盲目追求。用西體中用來消除中國建筑現代與傳統的紛爭,既體現了面對發展的、向前看的時代特點,又反映了中國人崇拜傳統文化的心態,符合中國實用理性精神,更指明了中國建筑的未來不是一個具體的形態,不會再有一個延綿幾千年的固定特征,而將是一個多元的、開放的建筑格局。
中國建筑設計富有包容性,并不排斥外來建筑形式。對待外來建筑存在的問題是如何學習外國建筑的優點。比如,北京的前門大街就是一個融合了中西風格,呈現出獨特建筑文化、風俗文化積淀的特色歷史街區。而人們之所以質疑當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熱,就在于其本末倒置、照搬照抄,缺少了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理解。
建筑是文化的另一種表現,不同的地方建筑的內涵是不同的,它們都植根于自己國家的歷史。集防御、日常功能為一體的各式各樣的開平碉樓,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風格; 錯綜復雜的馬達加斯加族群,錯落有致的非洲木板棚與歐式教堂交錯,多元使這里的建筑融洽。作為中國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第一人,王澍讓每一層的每一戶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則繁花似錦,入則清凈遙遠”。建筑設計可抄襲,文化難復制,只有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立足點,才能找到創新式融合的思路。無論是剽竊西方,還是照搬照抄傳統,建筑設計與規劃的盲從背后,都是由于對傳統文化不自信和對文化根基不自知。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在我國,傳統文化與歷史就是建筑的參照與重要寶典。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離開它背后的文化獨自存在。文化是一個國家的、一個城市、一個建筑的生命之源。沒有內在文化的建筑就是行尸走肉,是難以生存的。再宏偉的建筑沒有文化的支撐就像折斷了翅膀的鳥兒;擁有傳統文化的建筑,哪怕穿梭千年時間,也可以找到它的精神家園。傳統文化對建筑而言并不是如虎添翼,而是不可或缺的。
四、結語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社會發展錯綜復雜。全球化對于中國建筑設計而言既提供發展成長的機遇也有文化入侵的風險和挑戰,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使我們得以取得更大進步的機遇也帶來了新技術、新材料,但全球化不是我們崇洋媚外、薄古厚今的理由,我們把自身的文化傳統看作阻礙才是更大的危機。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歷史告訴我們不能閉關鎖國,拒絕全球化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面對全球化,我們只有保持理智地分析其對自身發展的利與弊,進而才可能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現今,國內建筑設計師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忽視傳統。傳統是文化發展的根本,而社會的物質和文化環境是傳統存在的基礎,如果沒有傳統,就沒有歷史。傳統文化與建筑就好像靈魂和軀殼,他們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是缺一不可的。日本建筑大師黑川紀章曾指出,建筑必須表現生活、傳統、民族精神和時代感。當然,傳統的承繼不是靜態的繼承與復制,對待傳統應該有辯證的客觀的觀點,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我們應該有選擇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舍棄落后的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錯綜復雜,互相關聯,對于中國建筑師而言,兩者都具有特別的意義,是缺一不可的。我國傳統的建筑的歷史在全世界也比較悠久,但是我國部分建筑設計師對我國建筑文化的了解相對浮于表面。傳統與現代影響著中國建筑師的思考和創作,如何能取其長處,而又能自成一派?這個問題我國建筑設計師已經探索了一百年多年了。由于建筑的現代化過程在中國是后期才產生而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所以就會出現兩個矛盾,分別表現為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和中西文化的沖擊。我們應該立足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相結合,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思想,與時俱進。在中西結合時做到中體西用,這樣的建筑才是真正適合中國,既有中國味道又適合現代化的好建筑。
參考文獻:
[1]石羚.建筑要有人文之根[N].人民日報,2018-02-06(5).
[2]孫衛華.超越始于足下[D].東南大學,2006.
[3]李沉.表現于傳統中的現代思考:李承德談中國美術學院的設計[J].建筑創作,2003(12).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