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明(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早在2013 年10 月,我國商業銀行推出LPR,最初被稱為貸款基礎利率,這是基于報價行自主報出的最優惠利率計算并發布的貸款市場參考利率,其中由我國具有系統影響程度高、綜合實力強、且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十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組成報價團,這十家報價行分別報出本行貸款基礎利率,由央行指定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對報價銀行按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后進行加權平均,并在每個交易日進行對外發布,其他金融機構貸款以此公布利率為參考,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客戶具體情況加減點形成最終貸款利率。
央行推出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參考LPR 的最初目的是想將其作為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LPR 在實際應用中卻顯現出兩個突出問題:其一是LPR 只有一個一年期品種的期限,這大大限制了LPR 的實際運用,特別是中長期貸款沒有參考標準,LPR 的定價參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本的參考價值,其局限性使得多數銀行貸款定價仍參考貸款基準利率。其二是LPR 市場化程度不高,與貸款基準利率相關性過高。LPR 的商業報價行在報價時會參考貸款基準利率,但央行實際上在相對長時間內對貸款基準利率都沒有進行調整,可見LPR 的弊端之一在于其缺乏變化彈性,因此它的市場化程度也飽經質疑。
2019 年8 月16 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切實降低實際利率水平。次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9]第15 號公告,宣布對LPR 進行改革,新的貸款定價基準正式推出。相較于原有的機制,LPR 改革內容主要針對以下幾方面:
(1)調整報價方式:由原來的報價多參考貸款基準利率調整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形成。改革后LPR 報價方式更具市場化、靈活性和時效性。
(2)增加期限品種:LPR 的期限在原來只有一個1 年期的基礎上增加一個5 年期以上的品種,改革后期限品種為1 年期和5 年期以上兩個品種。增加了期限品種多樣性,為銀行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等長期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也便于銀行將存量的中長期貸款過渡到以LPR 定價提供操作指導,保證改革平穩過渡。
(3)擴大報價行范圍,行業代表性增強:報價行范圍由原來的10 家增加到18 家,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各2 家。新增加的報價行都是在同類型銀行中貸款市場影響力較大、貸款定價能力較強、服務小微企業效果較好的中小銀行,充分考慮了全國不同體制的銀行實際情況,能夠有效增強LPR 的代表性。
(4)調整報價頻率:由原來的每日報價改為每月報價一次。
(5)增強政府管控:要求各銀行盡快在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LPR 定價,并將LPR 運用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和自律機制管理中,增強政府管控,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央行于2019 年8 月17 日發布[2019]第15 號公告,宣布對LPR 進行改革,截至2020 年6 月23 日為止,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一共發布了11 次LPR 報價。表1 數據顯示1 年期LPR 報價在此期間下調了四次,一共下調了40 個基點,其中2020 年4月20 日發布的一年期LPR 報價下調了20 個基點;5 年期LPR 報價下調了3 次,一共下調了20 個基點,其中2020 年4 月20 日。發布的5 年期LPR 報價下調了10 個基點。

表1 LPR改革后報價調整情況
此次LPR 改革,央行建立新的貸款定價基準,將貸款定價與MLF 直接掛鉤,市場利率與貸款利率聯動性進一步增強,其對我國商業銀行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存貸款利差縮窄,加大商業銀行經營壓力。LPR 改革是在金融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加快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使貸款利率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的雙軌制改革成以LPR 為主的市場化貸款利率,加快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從表一可以看出,不管是1 年期還是5 年期LPR 改革后的報價都有了明顯下調,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完全有繼續下調的可能性,這方面的變化無疑給商業銀行的利息收益帶來明顯影響,與此同時,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改革似乎并不是同步進行,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還是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定價。目前來看,還沒有明顯下調的跡象。對于商業銀行以存貸款業務為主來說,存款利率較為穩定,貸款利率明顯下降,這無疑壓縮商業銀行利潤空間,加大經營壓力。在中央明確提出降成本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商業銀行要做好打硬仗的準備,“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曾經某銀行行長說的賺錢賺到不好意思的局面極有可能一去不復返。
其二,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利率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極為重要一環,具體體現在存款與貸款利率絕對水平和期限匹配。隨著LPR 改革不斷完善,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更高,更能反映市場供求的變化情況,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將進一步倒逼商業銀行更加科學的統籌考慮資金成本。存貸款期限匹配方面,特別是規模比較小的銀行,對同業資金拆借依賴性較高,當出現市場流動性不足時候,不僅獲取資金成本會提高,而且獲取的難度也將大大增加,這無疑對各個商業銀行對期限匹配度提出更高要求,要更加科學規劃資金期限匹配,以防出現擠兌風險。
其三,加大商業銀行間競爭壓力,加快行業格局變化。LPR改革目的之一是打破部分銀行協同設定貸款利率隱形下限,商業銀行在貸款領域競爭進一步加劇,特別是對優質資產、優質業務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資產荒”將成為普遍現象。對于全國性大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來說,由于底子厚、規模大,融資渠道多元,核心優質客戶較多,經營壓力相對較小。但對于一些地方性銀行、農商行、鄉鎮銀行來說,存量核心優質客戶,他們議價能力較強,融資渠道多元,商業銀行只能通過不斷讓利的方式在競爭中爭取主動,信貸資產收益率面臨持續下降,如果提高風險偏好,給予高風險客戶提供貸款,又要面臨著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對這些銀行而言無疑處于兩難境地。因此,這些銀行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特色、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將是未來幾年很重要的任務。
在我國宏觀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增長階段轉變的大背景下,金融領域也要進行供給側改革,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使命,加快貸款利率市場化,中國人民銀行進行了此次LPR改革。LPR 改革目標明確,提出了更合理、更具有市場化、更具操作性的具體內容。此次改革短期來看無疑對我國商業銀行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縮窄存貸款利差,加大經營壓力,行業間競爭加劇,加快行業格局變化。但長期來看,對于商業銀行也是一種機遇,通過外面壓力倒逼內部改革,提高自身精細化管理能力,在市場中提高自身競爭力,不僅在國內市場有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也真正做到“大而強”,為不遠的將來,我國金融領域更大力度、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