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鳳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關鍵,也是學生語言能力提升與思維品質發展的重要載體。閱讀課是小學英語課堂中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課型,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讀后(Post-reading)即 PWP教學模式經常出現在小學英語課堂上。
作為閱讀課的首要環節,讀前活動在閱讀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讀前活動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閱讀教學質量的優劣。有效的讀前活動能夠激活和補充學生的背景知識,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的閱讀理解,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李玉潔 2018)。但是,實際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對讀前活動不重視,讀前活動與讀中、讀后活動沒有太大關聯,直接進入主題等現象。探索有效的讀前活動設計策略,以凸顯其設疑激趣、激活已知、自然導入、學習新知等多項功能,是值得英語教師研究的問題。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積極利用音像、多媒體及網絡等現代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供有利于學生觀察、模仿、嘗試、體驗真實語言的語境,使英語學習更好地體現真實性和交際性特征(教育部 2012)。
視頻有著動態、情境化、豐富的感官刺激等特點,更為生動、直觀、形象,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例如,在講授《大貓英語分級閱讀五級1》The Magic Pen時,教師可以借助《神筆馬良》(Ma Liang and His Magical Writing Brush)的視頻導入,在講授生詞magical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Why do we call it‘magic’?”通過“This is Ma Liang’s magical writing brush.Here comes Mr Big’s magic pen.”自然過渡到本堂課的文本。
為了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還可以自制小視頻,選用合適的圖片與英文句子,加上適宜的音樂,做成簡易的視頻,完成話題導入。
通過英文歌曲學習英語,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教師引入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英語歌曲,不僅可以導入話題,激活學生的已有詞匯,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授《大貓英語分級閱讀四級1》Colours時,教師可以用歌曲Colours導入,邊唱邊做動作,活躍課堂氣氛。
Red,Yellow,Blue,and Green stand up.
Red,Yellow,Blue,and Green turn around,and Stretch up high above your head.
Red,Yellow,Blue,and Green sit down.
Pink,Purple,Brown,and Tan stand up.
Pink,Purple,Brown,and Tan turn around,and Stretch up high above your head.
Pink,Purple,Brown,and Tan sit down.
Gold,Silver,Black,and White stand up.
Gold,Silver,Black,and White turn around,and Stretch up high above your head.
Gold,Silver,Black,and White sit down.
聽完英語歌曲后,教師可以提問:“What colours are mentioned here?”“What other colours do you know?”這樣既幫助學生復習了已知的顏色詞匯,又讓他們從英文歌詞中學習了未知或不熟悉的詞匯,同時通過開放式提問,激活了他們關于顏色的所有詞匯。然后,教師追問:“What would the world be like if there was only one colour in the world?”引發學生想象,自然過渡到對文本的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的使用要注意其目的性、恰當性、合理性。單純為了活躍氣氛而使用的,不如不用;超過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理解不了或與話題、情景不相關的視、音頻,也不要用。總之,多媒體的使用不能是“畫蛇添足”,而應是“畫龍點睛”。
小學生生性好動,注意力很難高度集中,但喜歡做游戲。因此,教師應呈現能吸引小學生注意力、趣味性十足的教學內容,這樣他們的學習態度才會非常積極。
首先,教師出示圖片的一部分,讓學生猜測:“What is it?”再繼續出示圖片的更多部分,最終出示完整圖片,學生說出中文,而其英文正是本堂課要學習的新詞匯。以這種方式呈現的詞匯,必須是閱讀中影響學生理解的本堂課中的生詞或學生認知的核心詞匯。
比如,在講授《大貓英語分級閱讀四級1》Mojo and Weeza and the Funny Thing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缺省游戲講解parachute(見圖1、圖2、圖3),tent,bath,rocket等詞匯。

圖1

圖2

圖3
又如umbrella(見圖4、圖5),當學生通過看圖片說出這個單詞后,教師接著說:“We know it is an umbrella,but Mojo and Weeza don’t know what it is.They have so many guesses.Now let’s come to their story.”從而自然地導入閱讀文本。

圖4

圖5
“瞬間消失”游戲旨在通過一閃即逝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圖片第一次消失后,學生沒有得到全部信息,展示第二遍時他們就會格外專心。圖片停留時間的長短可以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調整。另外,所有圖片必須與本堂課的話題相關,以為后面的活動導入或輸出提供支持。
比如,在講授外研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Module 10 Unit 2 I played on the beach時,教師出示PPT(見圖6),并讓它瞬間消失,然后提問:“What’s in the picture?”學生會特別急切地想看第二遍。當學生說完所有圖片后,教師再逐一與他們隨意交流,如“Did he go swimming yesterday?”“When did he go swimming?”等。這樣,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過去式的同時,也引出了本堂課要學習的幾個重點詞組 climb the mountain,play on the beach,have a picnic。接著,教師再次提問:“What other activities do you often do during your holiday?”激活學生已有的詞匯儲備,為最后的寫作輸出(描述自己的一次假日活動)作好鋪墊。

圖6
成功的文本預測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為下一步的閱讀和理解作好鋪墊(邵2018)。下面以英語繪本閱讀為例,提供幾種常用的預測方法。
學會從封面中提取信息,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閱讀技能之一。除了作者、插圖畫家等基本信息,每個封面還包含了書籍名稱及核心人物或情節的圖片信息。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封面引導學生預測文本內容。
以《大貓英語分級閱讀五級2》Big Cat Babies為例,教師先出示封面圖片(見圖7):

圖7
然后,與學生展開如下對話:
T:What’s the title of the text?
S:Big Cat Babies.
T:What may the text tell us?
S:Something about Big Cat babies,e.g,their families,their habitats,etc.
T:What big cat do you know?
S:Lions...
T:Read the text and first find out what kinds of big cats are mentioned.
這樣既讓學生根據書籍名稱預測了文本內容,又激活了他們已有的關于大型貓科動物的知識,同時也自然過渡到了文本閱讀環節。
繪本的封底也承載著豐富的信息量,教師應善于挖掘其中的信息。以《大貓英語分級閱讀四級1》Funny Fish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封底上的一段話:“Three funny fish were swimming in the sea.Then a big fish came along...”然后讓他們預測:“What might happen?”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分享觀點,讓他們通過閱讀尋找“真相”。
繪本中的插圖內涵豐富,有效利用插圖信息設疑激趣,也是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經常使用的方法。以《大貓英語分級閱讀五級2》Ella the Superstar為例,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出示繪本中的插圖(見圖 8),提問:“What can you see on the newspaper?”從而引出“Daily news”,然后追問:“What’s the title of the news?”學生說出新聞標題:“Baby Almost Arrested For Reading Her Book.”對于學生來講,arrest是一個生詞,因此教師可以標出其音標,并出示一張與其含義有關的圖片,幫助他們理解。接著,教師繼續追問:“What may happen in the story?”讓學生預測文本內容。該新聞標題的意思是“一個小孩子因為讀書幾乎被抓”,這讓學生感覺不可思議,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與閱讀文本的欲望。

圖8
有些文本前、后存在很大的信息差,教師要善于挖掘、使用這些信息差,設置懸念,引發預測。以《大貓英語分級閱讀五級2》Scary Hair為例,在文本的開篇,理發店的名稱是Scary Hair;但在文本的結尾,理發店的名稱變為了HappyHair。教師可以對此進行提問:“Why was the barber shop named‘Scary Hair’?”“Why did the owner change the name to‘Happy Hair’?”“What really happened in the story?”這些問題激活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讓他們帶著問題在文本中尋找答案,大大提高了其閱讀興趣。
總之,在讀前環節,教師要創設條件與情境,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從語言、內容、心理等方面對將要閱讀的文本作好準備,也對文本產生期待和閱讀興趣(陳則航 2016)。“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與圖片價值,運用不同的策略設計出合理、有趣的讀前活動,引發學生的閱讀欲望,真正達到設疑激趣、激活已知、自然導入的目的,幫助他們做好文本閱讀的各項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