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 要:2018年9月,教育部等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對新農科發展提出了戰略部署,明確了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和培養目標。本研究在新農科背景下,分析人才培養方向和模式,總結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課程建設現狀,結合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在課程設置方面的教學改革,探索未來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新農科;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教學改革
2018年9月,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通過5年努力,全面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中國特色高等農林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農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健全高等農林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建設一批一流農林專業,打造一批線上線下精品課程,明顯提升農林人才培養質量,明顯增強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
2019年6月,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下,教育部新農科建設工作組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安吉,主持召開了“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百余位專家研討新時代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會議上發布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宣言中明確了新時代新使命要求高等農林教育必須創新發展的共識、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必須發展新農科的任務、扎根中國大地掀起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目標、為世界高等農林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方案的責任,對新農科建設做出了總體部署。
一、新農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方向和模式
(一)新農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方向的新趨勢
面對“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高等農林教育要推進人才培養從同構化向多樣化轉變,實現多類型多層次發展,培育卓越農林新才,樹立農林教育新標:“對接農業創新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對接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一批多學科背景、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對接現代職業農民素養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下得去、留得住、離不開的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培育領軍型職業農民。”
(二)新農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趨勢
通過調整、優化、升級、換代,優化現有農林課程,推動農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尤其是通過優化增量,主動布局新興農科專業,服務智能農業、休閑農業、森林康養、生態修復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加速推進農林專業供給側改革。基于農林實際問題、基于農林產業案例、基于科學技術前沿,開發新時代農林優質課程資源,創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方法,推進農林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升農林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建設“金課”。通過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協同聯動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一批區域性共建共享農林實踐教學基地,讓農林教育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進山水林田湖草,補齊農林教育實踐短板;建設一批農林類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一流實踐基地,傾心打造高等農林教育“質量中國”品牌。
二、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課程建設現狀
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作為農林類院校中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傳統課程,在新農科發展背景下有了全新的建設意義和建設內容。2002年,教育部增加了“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成為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當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的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將該課程作為必修課開設。還有一些院校,如四川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等將該課程作為選修課開設。除此之外,在一些農林院校的經濟管理專業也增開了一些與“都市農業”等相關的課程作為選修課,供學生自主選擇。
結合當前傳統課程建設和農林專業發展前景,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在突出“牧工商一體化”的辦學特色前提下,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專業建設的方向進行調整。學院一方面繼承發揚傳統農林專業課程優勢,另一方面結合國情省情積極創新完善課程建設。在2016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作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突出培養學生的農業園區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通過課程學習,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農業園區規劃和管理中的基本原則、基本規律,熟悉農業園區規劃的基本流程和農業園區管理的基本要點,還能夠運用基本理論分析農業園區的規劃過程,編制農業園區的規劃方案,掌握農業園區組織管理的基本方法。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迫切需要運用該學科理論知識研究符合我國國情、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業園區新情況、新問題,探索新時代我國農業園區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從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需求和學生學情三個角度出發,思考探索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的課程建設。
第一,從人才培養目標角度。高校要適應社會現實問題的多變性,迎接培養對象需求多樣性的挑戰,積極應對新變化和新趨勢,主動增加、調整課程內容。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將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課程開設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著重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注重“技能型”農業人才的培育,符合“四新”背景下新農科建設的人才培養方向。
第二,從社會需求角度。未來,農業園區將成為我國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區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區。2018年,國務院加快推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建設,2019年,江蘇南京和山西晉中分別成為第三、第四個國家農高區。根據國家戰略部署,2020年,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300個,帶動省級園區發展到3000個,基本覆蓋我國主要農業功能類型區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此外,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綠色發展現行區等各類園區蓬勃發展,省、市級農業園區發展迅速,形成國家、省、市三級農業園區的發展格局。經過對規劃和管理類的各類中小企業、規劃設計研究機構和基層農林行政管理部門的大量調研,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發現社會和政府對農業園區專業性規劃和管理類人才需求強烈,因此增開了該課程。
第三,從學生學情角度。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文理科學生兼收,故學生基礎略有不同。此外,該課程涉及農業、地理、政策、規劃等綜合性知識,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因此,綜合考慮后,學院將該課程開設在第三學年。經過前兩學年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管理學、經濟學、農業概論、農業經濟學、農業資源環境經濟學等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相關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學院再安排學生對農業園區的專項知識進行學習,重點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
三、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課程改革方向
(一)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
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運用網絡教學平臺、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等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屏幕+黑板”“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教師通過云課堂方式,提前布置任務,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在課堂上,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組織教學,通過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
(二)積極拓展校外實踐基地,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內容
結合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的辦學特色、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的課程特點,學院積極拓展園區與校區、企業與學校、政府與學校等多種形式結合的校外實踐實訓基地,滿足學生課程實訓和專業實訓的需求,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同時,學院健全校外實訓指導教師培育機制,完善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與園區合作,讓學生“下地”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必修課。從“書本”到“田間”,學生將知識快速內化成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并且收獲了學習成果。學院通過校企、校政合作等方式聯合校外實踐基地,提升學院校企、校政合作能力,為企業儲備人才,完善社會服務職能,實現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
(三)建立跨學科交叉融合實驗室共享機制
當前,大多數高校的實驗室建設一般是按專業設置,分專業管理、使用,只能滿足本專業的實驗需求,無法進行一些跨學科的創新實驗和實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科的融合發展。在農業發展新業態、新產業不斷出現的現實背景下,高校應整合校內優勢專業實驗室,積極探索實驗室高效運行和管理機制,提高實驗室資源和設備的使用效率,加強實驗室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協同創新、資源互補、共享交流,發展跨學科、創新融合類的實驗室,凝聚專業合力,探索跨學科交叉融合實驗室建設,推行實驗室共享機制。
參考文獻:
[1]勇強.新農科視域下高等林業院校專業結構優化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20,(1).
[2]吳普特.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戰略使命和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18,(6).
[3]裘莉娟,陳紅武,蒲亞鋒,等.《農業園區規劃與管理》案例教學研究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
[4]陳威.應用型本科大學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4).
[5]陸紫生.海外一流院所的現代實驗室規劃和建設經驗對我國“雙一流”大學實驗室建設的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