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關鍵詞:六安茶谷;傳統音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模式途徑
摘 要: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二者內在天然聯系的必然結果,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道路。傳統音樂作為文化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然具有最無障礙的交流優勢,傳統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成為必然。“六安茶谷”建設是依據皖西實際優勢資源而設計的多產業聚集融合平臺,采用區域聚集、時間聚集、產品聚集三種模式,引導多產業聚集融合。可通過強化政府引領機制,引導產業資源融合;人才創意技術引領,打造區域高端品牌的途徑,實現傳統音樂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茶谷”經濟文化的雙贏。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0)02-0115-05
Research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An Exam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uan Tea Valley”
ZHAO Min(College of Arts,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China)
Key words:Luan Tea Valley;traditional music;cultural tourism;industrial integration;patterns and approaches
Abstract: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t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na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and also the inevitable road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music,as a representative and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and art,has the most barrier-free advantage in communication;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becomes inevitable. The construction of “Luan Tea Valley” is a multi-industry aggregate and integrative platform designed as the actual superior resources of Western Anhui,which adopts the three modes of regional aggregation,time aggregation and product aggregation to guide multi-industry aggregation and fus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leading mechanism to guid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resources,attract the creative talents of technology and build the regional high-end brand in the region,we can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tourism industry,and promote the win-win of “tea Valley” economic culture.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各種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經濟、文化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值此社會轉型之際,產業化融合發展之路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探索文化與旅游融合規律,取得“1+1〉2”的效果,成為時代的要求。傳統音樂文化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成為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
一、社會轉型時期皖西傳統音樂的發展困境與機遇
在歷經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傳統音樂不斷的被人民提煉、篩選、改造、再創作,形成了資源眾多、種類豐富的經典傳統音樂文化而得以保存下來,并且具有很強的地域及民族特色。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民間音樂是廣泛流行于那個時代的主要藝術形式,因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需求而得以發展繁榮。
經濟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狀態,傳統的音樂文化因發展的天然滯后性而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音樂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現代音樂文化的沖擊,即便是部分經典的傳統音樂得以傳承保存下來,但依然無法改變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日漸式微的趨勢。而“流行音樂文化則根據青年人的身心特點,主動迎合年輕人的需求和口味,符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因而既已得到青年人的認同……而包括民歌在內的傳統文化藝術則在自身的改造方面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沒有及時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性,逐漸被邊緣化”[ 1]。不僅是民歌,所有的傳統音樂都在經受著多元現代音樂的沖擊,越來越多的音樂類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對音樂的創造和欣賞能力在不斷的提高,放大了傳統音樂的不足之處而掩蓋了其天然去雕飾的精美部分。
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全球化,各種新穎、獨特的現代音樂和異域風情音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逐漸為人們接受。傳統音樂在演出表現方式、文化內涵展現、審美視角選擇等方面,脫離了新時代人們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因此造成了傳統音樂受眾的不斷萎縮。“傳統音樂的表演環境、演員、舞臺、燈光、舞美等條件已經不能達到目前的國際標準,傳統音樂極少出現在人民的生產生活當中,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消費環境和視野。”[2]這也是很多歷史悠久的經典傳統音樂申遺的原因之一。
皖西傳統音樂曾在全國產生過巨大的反響,特別是皖西紅色革命歌曲,知名度、影響力更為廣泛,它們同樣無法回避時代發展帶來的傳承發展危機。雖然皖西傳統音樂面臨著空前的發展困境,但時代也為皖西傳統音樂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政府的大力提倡為旅游與文化相結合提供了正確指引;皖西傳統音樂的深厚資源為融合提供了可能;旅游大眾對地方傳統文化的渴望了解為融合提供了需求;現代科技為兩者完美融合提供了技術保障。所以,改變原有的單一傳承模式,走產業化融合發展之路,特別是與現代旅游業進行深度融合,成為皖西傳統音樂必然選擇的發展道路。
二、傳統音樂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然性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本身都具有產業鏈長,產業關聯性強、產業邊界不清等特質,這就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具有了良好的先天條件和基礎”。[3]自2002年我國正式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傳統音樂文化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產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為傳統音樂的發展繁榮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對中華傳統文化問題進行了精辟的論述。他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傳統音樂文化成為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也為皖西傳統音樂再次繁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隨著旅游業成為新世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人們的旅游也由單純的景點觀光轉向更加注重旅游過程中的高層次文化精神享受,人們更想了解當地的風情文化,當然包括當地的傳統音樂。因此,在旅游產業中融入地區優勢的音樂、人文、歷史等資源,提升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讓旅游產業因文化元素的融入而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旅游產業的靈魂,旅游產業則是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旅游產業成為文化體驗、認知與分享的重要形式,而文化則通過旅游產業這一載體實現傳承和創新,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和必然性。
音樂是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性的通用語言,音樂可以成為無障礙的、最主要的溝通交流方式之一,成為旅游過程中人們最易接受和感受到文化魅力的藝術方式。特別是傳統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人文積淀、廣泛的人民群眾基礎和多樣的藝術風格,更容易走進旅游者的心靈,引發旅游者情感的共鳴。因此,傳統音樂文化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兩大優勢地方資源的“聯姻”必將促進傳統音樂和旅游經濟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從而為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再次發展繁榮而創造條件。
三、皖西傳統音樂文化與“六安茶谷”旅游融合發展的必然性
“六安茶谷”建設是六安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期間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于2014年8月啟動,是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的先行區、主戰場和增長極。“茶谷”項目的規劃設計高瞻遠矚,做到了高起點、高標準和前瞻性。“茶谷”立足區域內的優勢特色資源,以我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作為產業基礎,納入霍山黃牙、舒城小蘭花、金寨翠眉、華山銀毫,客觀全面地反映了“茶谷”鮮明的產業特色和以茶為主的旅游魅力,統籌域內茶、竹、石斛產業及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同時,堅持引導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林業,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產業,最終實現各種優勢綠色產業的聚合,綠色低碳經濟為主導的發展產業集群。把“茶谷”建設成為產業谷、景觀谷、休閑谷、生態谷、文化谷、科技谷。以“茶谷”建設為產業升級轉型的切入點,以點連線,以線帶面,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六安茶谷”經濟帶內擁有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具有極強的地域性、獨特性,因其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影響深遠而廣泛,如皖西紅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一直在國內被廣為傳唱。
皖西傳統音樂主要有以下類型:民間歌曲、民間戲曲、民間歌舞、說唱音樂等。皖西民間歌曲體裁多樣,題材豐富,主要包括山歌、小調和號子,猶以山歌“慢趕牛”最為出色,如山花爛漫,蜚聲國內。如《郎在高山唱山歌》《一對畫眉咯咯叫》《送郎送在清水河》等金寨山歌,歌唱了青年男女真摯的愛情追求。人們在風景優美的茶谷休閑旅游之際,在享受美麗生態茶園風景的同時,還可以欣賞浪漫優美的愛情歌曲,田園式的詩情畫意是充滿無限魅力的。皖西民間小調旋律優美,婉轉流暢,歌詞自然清新,樂觀樸實,極富歌唱性。如《八月桂花遍地開》《送哥當紅軍》《紅軍到金寨》等紅色革命歌曲以及《采茶歌》《手扶欄桿》等。人們在茶谷眾多革命遺址觀光之余,不僅可以在紅色歌曲文化演出中感懷先烈的英勇事跡,追思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發民族自豪感,還可以增強人們對國家發展道路的自信心和認同感。歌·景·事的交融合一成為皖西民間歌曲與“茶谷”的最佳結合點。
皖西民間戲曲也極為豐富和精彩,既有清新婉轉、細膩抒情的黃梅戲,又有唱腔明朗活潑、極具濃郁山野氣息的西路廬劇。廬劇起源于霍山,并于2006年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許多紅色劇目和唱段,如《茶山新歌》《荷包相配盼紅軍》等,把這些深受人民喜愛的地方紅色戲曲與地方茶文化及霍山革命老區的歷史相結合,對皖西優秀傳統戲曲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也是促進皖西旅游經濟與傳統音樂雙贏的途徑之一。
舒城花鼓是一種載歌載舞、熱烈奔放的皖西傳統歌舞藝術,如能對其加以文化創意改編,這種開放式的民間歌舞狂歡不僅可以豐富旅游景點的民俗性,活躍旅游景點氣氛,提高景點的吸引力,而且對促進游客對本土歌舞音樂文化的感知和認同,提高皖西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大有裨益的。
皖西的說唱音樂也很有特色,如六安鑼鼓書,其唱詞詼諧幽默,音樂明快活潑,以這種說唱音樂的形式來訴說紅色皖西的光榮與夢想,無疑也是增強皖西茶谷旅游魅力的有效舉措。
綜上,“茶谷”要實現“一谷一帶”建設,必然要整合“谷內”的特色優勢資源,豐富“茶谷”旅游的文化內涵,提升“茶谷”旅游的品牌形象。皖西傳統音樂與“茶谷”旅游相結合具有天然的優勢,借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和創意思維,把皖西傳統音樂與“茶谷”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皖西傳統音樂的嬗變與傳播,最終實現皖西傳統音樂與皖西經濟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四、皖西傳統音樂文化與“六安茶谷”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
文化旅游產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傳統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則更晚一些。各地就傳統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促進了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其間凸顯的一些問題,對于皖西傳統音樂與“茶谷”建設融合的模式具有借鑒意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傳統音樂沒有真正地融入旅游產業。主要表現為在演出過程中,沒有突出傳統音樂的重要性,而是以聲光電搭建的精美的舞臺、舞美為主,雖然用現代化的表現形式展示傳統音樂,是對傳統音樂的創新表現,但在增強觀賞性的同時也失去了傳統音樂的核心內涵,強化了經濟價值而弱化了文化價值,其實質是對傳統音樂的一種削弱。
2.傳統音樂被同化、商品化,缺少創新發展。很多傳統音樂在融入旅游產業時有被商業化、庸俗化傾向,沒有實現自身的發展變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實質是音樂文化的不斷重新建構,一種文化不能適應時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是在保留核心內核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吸納不同外來有益元素,進一步凸顯其特色,形成變遷、發展、建構的良性循環。“音樂文化的重新建構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揚棄,其中必然接受和傳承大部分的傳統音樂文化。”[4]
3.傳統音樂挖掘整合不夠,缺少經典品牌作品。很多旅游演出對傳統音樂的文化挖掘不深,因過多的程式化而不能夠真實地傳遞文化內涵,僅僅“形是而神非”,不能給游者以心靈的震撼。
4.參與傳統音樂的主體人員極端兩極化。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在旅游產業中參與傳統音樂的人員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要么是專業的演出人員,要么是音樂素養不足的普通群眾,既不利于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也不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繁榮。解決方式應以區域內從業人員為主體,對他們進行音樂素養的培訓,提高他們的主業水平和音樂素養。因為他們才是決定地區傳統音樂的主要力量,這樣既能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為地區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又能增強他們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進而提高他們傳承和發展本土傳統音樂的文化自覺。“一個民族,只有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有深刻的認識,才會去挖掘和保護自身的文化傳統。民族音樂作為各地傳統文化的特色部分,只有其價值得到認同和確認,才能夠保護和傳承。”[5]
基于以上對存在問題的思考,皖西傳統音樂與“茶谷”旅游的融合發展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模式:
1.區域聚集型。就是在同一個區域空間內,把區域內優勢傳統音樂和旅游資源相融合,形成產業集群,互為依托,互相支持,最終實現互利雙贏。“茶谷”建設的設計不僅僅是傳統音樂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而是以茶為媒,集旅游、文化、互聯網工程等多種產業集群的融合,是一種互利多贏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助于更深的挖掘區域資源優勢,打造經典品牌,有助于以商業利益驅動創新發展,如生態谷、旅游谷、金寨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等,就是很好的開發模式。
2.時間聚集型。就是在某個時間段內,各種產業實現融合。這一模式往往會持續較長時間,區域影響范圍相對較大,如各種大型會展、大型賽事、文化節慶等。這種模式具有豐富性、帶動性和長效性,有助于傳統音樂傳承主體人員的培養,也有助于樹立品牌意識和激發創新精神,強化產業融合深度。如大別山民歌會、淠河帆船龍舟賽、六安國際馬拉松賽等,就是成功的案例。
3.產品聚集型。就是把多種產業的特色融合在某一作品之中。這種融合模式主要反映在某一產業的產品之中,如專線旅游、旅游商品、系列演出等。湘西的大型實景劇目《煙雨鳳凰》就是這一類型成功的代表。這一模式在注重商業效益的同時,又可以避免過度商業化,并進一步豐富拓展了文化內涵,促進傳統音樂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并有助于品牌的打造。如皖西紅色旅游專線、皖西紅歌賽等,成效顯著。
五、皖西傳統音樂文化與“六安茶谷”旅游融合發展的途徑
“六安茶谷”建設經過幾年融合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傳統音樂與“茶谷”建設,特別是傳統音樂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問題,仍然需要繼續尋求途徑的突破。
(一)強化政府引領機制,引導產業資源融合
政府引領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體現了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優點。六安茶谷建設能夠順利推進,正是政府主導引領機制強化的結果。其一,通過強化領導機制,成立專門傳統音樂管理委員會,統籌協調部門、產業之間的關系,保證傳統音樂發展規劃、政策合理可行。其二,通過強化推進機制,加大傳統音樂謀劃、創新、創意及實踐力度,明確傳統音樂與“茶谷”融合的時間表、路線圖,確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其三,通過強化保障機制,制定優惠傾斜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擴大融資渠道,進行資金整合,人才調配,營造氛圍,保證傳統音樂產業與“茶谷”其他產業資源融合快速高效。
1.產業聚集融合,形成資源稟賦的高效配置,增強產業創新能力。通過產業聚集有效提高市場競爭力,打破產業的邊界,形成更大的規模和范圍效益。因此,要改變皖西傳統音樂單一的、自發的、隨意的表演形式,成立大型演出公司,整合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人才、資源,與“茶谷”地方文化特色、環境特點相結合,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協調科技、文化、人才等產業公司參與,有計劃、有組織的在固定場所進行音樂實景演出。如,可以在眾多紅色革命景區再現當年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并在其背景下演唱《紅軍到金寨》、《歌唱立夏節暴動》等紅色歌曲。
2.人才聚集融合,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通過人才的聚集,有利于區域優勢資源形成積聚輻射力,在知識外溢傳播的過程中,為相關產業提供創造靈感,增強產業創新能力。皖西傳統音樂要改變原有演出模式必然需要創新,通過各種產業人才的聚集,創新表演曲目、演出形式、舞臺燈光等,才能更好的融入“茶谷”,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
3.資源聚集融合,突出文化主題。皖西優勢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富多樣,特別是傳統音樂文化,最能代表皖西地區的文化特色和內涵,以皖西傳統音樂為主線,把域內優勢自然、文化資源加以融合,突出文化主題,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如,突出皖西紅色文化主題、綠色發展主題等就是最佳選擇。
(二)人才創意技術引領,打造區域高端品牌
雖然皖西自然、傳統音樂資源豐富,擁有《八月桂花遍地開》這樣影響廣泛的經典音樂作品,但由于沒有形成高端品牌,以至于受眾偏少,影響范圍狹窄,限制了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傳統音樂與旅游產業融合形成品牌的關鍵是創意技術,通過獨特的文化創意和技術的創新,充分挖掘和凸顯品牌特色,才能形成獨特的高端品牌。
1.培養聚集創意音樂人才。創意人才對品牌的打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求必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多樣性和獨創性,并且具有較強的思維和綜合能力,因此必須做好創意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如,可以通過創意人才的創新設計,把《八月桂花遍地開》《荷包相配盼紅軍》等,打造成為經典的高端品牌,通過品牌效應帶動“茶谷”的旅游快速發展。
2.融合互聯網產業,做好音樂品牌營銷推介。利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新媒體技術,依托網絡產業快速、持續、強大的宣傳能力,把優秀的、經典的傳統音樂通過影視、出版、音像、廣告等進行品牌宣傳推介,實現多產業互利多贏,擴大影響力。
3.依托優勢資源,打造多形式音樂主題品牌。如,實景再現式、主題公園式、巡回演出式等。也可以通過主題音樂博物館展覽,傳統民俗日音樂活動、實踐體驗活動等輔助強化傳統音樂品牌的影響力。
當下,全國各地掀起了發展繁榮傳統民族文化的熱潮。曾經在全國有過巨大影響的皖西傳統音樂有著很高的知名度,通過依托六安“茶谷”建設,把皖西傳統音樂融入“茶谷”建設,特別是把皖西優秀傳統音樂與“茶谷”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不僅能促進皖西傳統音樂的發展繁榮,還能推動皖西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文化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沈彤. 中國傳統民歌文化傳承措施初探 [J].通俗歌曲,2012(10):67-69.
[2] 劉祎晨. 傳統音樂于文化旅游產業的實踐和創新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
[3] 李云.湘西州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的模式和途徑探析[J].民族論壇,2014(9):92-95.
[4] 吳成祥. 湘西吉首、鳳凰生態旅游音樂文化探析——社會音樂教育的一個縮影[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5] 吳飚.論旅游開發與民族音樂傳承保護[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123-124.
責任編輯:榮 梅